家族
曾祖殷英童,北周御正中大夫,建安縣開國男!吧飘嫾婵`”,有《殷英童集》三十卷,已佚。
祖父殷聞禮,唐太子中舍人,襲爵建安縣開國男。曾與封德彝、顏師古等共主修史,未竟而足。
父親殷令名,唐光祿卿,上柱國,襲爵建安縣開國男。初唐書法家,代表作有《裴鏡民碑》。
夫人顏頎(631-677),海內(nèi)大儒顏師古之女,大書法家顏真卿之堂姑祖母。殷仲容又是顏真卿的父親顏惟貞的舅父,顏惟貞少孤,在殷家受教養(yǎng)。
子泰初、承嗣、損之、勖之、承業(yè)、兼之、祐之、玄之、穆之。
生平
殷仲容家族自曾祖輩入關(guān)中,世居長安,各代均在朝中為官,是典型的書香門第、仕宦世家。世家子弟的殷仲容17歲以唐太宗“挽郎”起家,先后歷官雍州參軍、左領(lǐng)軍倉曹、沛王府法曹、都水丞、秘書郎、詳正學(xué)士、太仆丞、相王府咨議,直至麟臺丞(秘書丞)。文散官級別自從七品上階的“朝散郎”升至正四品下階的“通議大夫”,38歲時襲其父爵“建安縣開國男”,14年后進為子爵,食邑四百戶。
垂拱元年(685)因為親戚犯罪被牽涉連累,貶為隆州長史(隆州治所在今四川閬中)。從這一年開始,殷仲容的晚年就在京城至遠(yuǎn)州的奔波和貶謫――升遷――再貶謫的起伏中度過。四年之后的永昌元年(689),又被召還京,任冬官郎中(工部郎中)。同年又授檢校申州刺史(申州治所在今河南信陽南)。長壽三年(694)又被貶為施州司馬(施州治所在今湖北恩施)。直到圣歷二年(699),67歲的殷仲容因為從前的操行復(fù)授行麟臺丞才回到長安。
殷仲容家學(xué)淵源,累代工書畫,是唐高宗、武則天時代著名的書法家。唐代書法評論家竇臮在《述書賦》里記載的唐武德至乾元之間“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即有殷仲容,說他所書“汴州安業(yè)寺額,京師裒義、開業(yè)、資圣寺,東京太仆寺,靈州神馬觀額,皆精妙曠古”。顏真卿在《顏元孫碑》中說:“仲容以能書為天下所宗,人造請者箋盈幾。”遺憾的是,殷仲容沒有明確題名的書法作品傳世。
[唐]聞禮子(一作舍名子)。武則天深愛其才,官至申州刺史。善書、畫,工篆、隸,題署尤精。嘗書汴州安業(yè)寺額,京師裒義、開業(yè)、資圣寺,東京太仆寺,靈州神馬觀額,皆精妙曠古。流杯亭侍宴詩,貞元(七八五至八o五)中汝州刺史陸長源以為仲容書。工寫貌及人物、花鳥,妙得其真,亦邊鸞之次。或用墨色如兼五采!短瞥嬩、歷代名畫記、集古錄、述書賦注、書斷、圖繪寶鑒、舊唐書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