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秦高祖
生平
姚興(357~416),本名姚程佳,又名嘉興,字子略,十六國時期后秦政權的君主,后秦武昭帝姚萇長子。是為文桓帝,被尊為后秦高祖。
前秦苻堅時為太子舍人。后秦建國后被立為皇太子。姚萇每次出征都留姚興守長安。公元393年姚萇死時正值苻登攻打后秦,姚興密不發(fā)喪,待至次年擊敗苻登后才即帝位,改元皇初。能講論經籍,不以兵戎廢業(yè)。太元十九年(394年)即位,打敗前秦的殘馀勢力苻登,據有關隴,又取河東。以儒興國,勸課農桑,399年夏天,國內天災頻頻,姚興自降帝號,是十六國帝王中少有的仁德之君。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攻滅後涼,親迎鳩摩羅什入長安,組織了大規(guī)模的翻譯佛經事業(yè),「由是州郡化之,求佛者十室之九」。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16年)姚興病死,太子姚泓繼位。南涼禿發(fā)傉檀、北涼沮渠蒙遜、西秦乞伏乾歸等將復叛。
后秦簡史
西晉永嘉(307~312)年間,羌部落的一支由豪酋姚弋仲率領從赤停(今甘肅隴西西)遷徙到□糜(今陜西千陽東)一帶居住。后趙時石虎徙關中豪杰及氐、羌于關東,333年,以姚弋仲為西羌大都督,率羌眾數萬遷于清河之灄頭(今河北棗強東北)。石虎死后,弋仲遣使降晉,受東晉官爵。352年弋仲病死,子姚襄繼領部眾,與東晉關系破裂。姚襄欲率眾還關中,357年與前秦軍戰(zhàn)于三原,兵敗被殺。襄弟姚萇率眾降于前秦,為苻堅將領,累建戰(zhàn)功。淝水之戰(zhàn)后苻堅回長安不久,鮮卑貴族慕容泓起兵反秦,姚萇參與討泓戰(zhàn)敗,逃奔渭北,得羌人及西州豪族尹詳等的支持,也起兵反秦。384年萇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史稱后秦。姚萇率軍進屯北地(今陜西耀縣),渭北羌胡十萬余戶歸附,勢力發(fā)展很快,385 年擒殺苻堅。及至慕容永率鮮卑三十余萬離關中東歸,姚萇于386年入據長安稱帝,國號大秦。
393年姚萇死,其子姚興繼立,次年擊潰苻登,滅亡前秦,據有關隴,消除肘腋之患,后秦才興盛起來。并乘西燕敗亡,取得河東。隨后又相繼攻占東晉的洛陽,臣服西秦,攻滅后涼。416年姚興病死,太子姚泓繼位,東晉劉裕北伐,進攻后秦,收復洛陽。后秦宗室卻骨肉相殘,自相削弱。417 年劉裕進取潼關,攻占長安,八月姚泓兵敗出降,后秦亡(見宋武帝劉裕)。
高祖文桓帝作為
在十六國后期的帝王中,姚興是較有作為者。他為了鞏固統(tǒng)治,初期注意選才納諫,又相繼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措施。如:百姓因荒亂自賣為奴婢者,下令一律放免為良人;簡省法令,慎斷刑獄,獎勵清廉,懲治貪污;設置律學,調集郡縣散吏學習法律,郡縣疑獄可上送廷尉審理;提倡儒學,允許收徒講授,長安儒生達一萬數千人。此外,又大興佛教,奉名僧鳩摩羅什為國師,譯出經論三百余卷,境內佛教大行。姚興晚年,因國用不足,增收關市之稅,鹽竹山木,無不有賦,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在位24年(393~416)。當政期間滅前秦,后涼等國。興生產,選才納諫,后秦王朝成為北魏以前較文明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