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他少年豪爽,有大志。聰穎好學(xué),博覽群書,能詩善文,下筆千言,一揮而就。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高中狀元,時年31歲。曹鼐大魁天下后,入翰林,授修撰。英宗即位后,充經(jīng)筵講官,撰成《宣宗實錄》后,進侍講,錫三品章服。正統(tǒng)五年(1440)由宰相楊榮、楊士奇推薦,入值文淵閣,參預(yù)機務(wù)。曹鼐為人“內(nèi)剛外和,通達政體”,為政清廉,一身正氣,兩袖清風(fēng)。“楊榮死后,楊士奇常病不能視事,閣務(wù)多由曹鼐處理。”英宗因其賢德,進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xué)士。但英宗昏庸,奸閹王振擅權(quán),“王爵天憲,悉出其口,生殺予奪,任己愛憎”,排斥異己,陷害忠良,壓制百官,其聚斂之金銀達60多庫,從此朝政日非,邊防也隨之空虛。
為國犧牲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七月,北方蒙古族瓦剌部首領(lǐng)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拒絕求婚為借口,舉兵入侵山西大同,王振竭力主張英宗“御駕親征”,同時擅自調(diào)集大軍。曹鼐和兵部尚書鄺、兵部侍部于謙認為朝廷毫無準備,不能倉促親征,但英宗不聽勸諫,在王振的挾持下親征。曹鼐等只好護擁英宗隨從,帶領(lǐng)50萬大軍向大同進發(fā)。時值北方雨季,道路泥濘,糧運不繼,“兵士已乏糧,僵尸滿路”,遂使軍隊失去戰(zhàn)斗力。曹鼐等大臣一再勸阻,請英宗回兵,均遭王振拒絕。結(jié)果兵抵大同,遭到也先突襲,明軍大敗。八月,在退回北京途經(jīng)土木堡(今懷柔縣東南)時,被敵軍包圍。在混戰(zhàn)中,曹鼐殉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
一年后,英宗被放回。英宗復(fù)位后,感念曹鼐忠直,為國捐軀,追贈太傅。曹鼐在閣任相十年,“明敏爽朗,臨事果斷,能言善辯。王振專權(quán),人莫敢忤,楊士奇死后,唯鼐尚能隨事調(diào)護,所言多見從!笨梢,曹鼐為相剛正不阿,敢于同權(quán)傾朝野的寵監(jiān)抗衡,“土木之變”,以身殉國,不愧為狀元宰相。
人物之墓
曹鼐墓位于邢臺市寧晉縣,是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朝廷為他修建的衣冠冢,寧晉縣城內(nèi)有他的狀元坊、大學(xué)士坊,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F(xiàn)存墓地文物是上世紀文革初期,曹氏族人冒著極大政治風(fēng)險將其深埋地下保護下來的,是目前寧晉唯一存有地面實物的歷史名人墓地,1982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定為邢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康熙十八年《寧晉縣志》載:明嘉靖御史蔡叆曾為曹鼐立神道碑、置祭田五十四畝,現(xiàn)今曹氏后人為狀元墓地留祭田三畝。
人物典故
《續(xù)太平廣記·厚德部·曹鼐》載故事一則:曹鼐為泰和典史,因撲盜,獲一婦,甚美,目之心動,輒以片紙書“曹鼐不可”四字火之,如是者數(shù)十次,終夕竟不及亂;在寧晉城鄉(xiāng)廣為流傳的“曹鼐三不可”故事,更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北京國子監(jiān)現(xiàn)有曹鼐進士碑、題名碑。
不倦學(xué)習(xí)
曹鼐中會試乙榜①,不受教職②,愿得繁、垡宦氉孕。改泰和典史。公暇,輒進學(xué)不倦,復(fù)修舉之業(yè)。其尹誚之曰:“可作狀元。”曹曰:“不如是不休!眳巧唬核^有志者事竟成也。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僦袝囈野瘢簳嚂r列為乙等。
、诮搪殻簳嚨弥幸野,可任教職,掌管教育、文書、修史等事。
、鄯眲。号f時地方州縣,以地域、人口、政務(wù)有繁、雄、劇等次第,繁劇均為較重要的地方。這兒“繁劇一職”指到地方上去做官。
明史列傳
明史列傳第五十五
○曹鼐
曹鼐,字萬鐘,甯晉人。少伉爽有大志,事繼母以孝聞。宣德初,由鄉(xiāng)舉授代州訓(xùn)導(dǎo),愿授別職,改泰和縣典史。七年督工匠至京師,疏乞入試,復(fù)中順天鄉(xiāng)試。明年舉進士一甲第一,賜宴禮部。進士宴禮部,自鼐始。入翰林,為修撰。
正統(tǒng)元年,充經(jīng)筵講官。《宣宗實錄》成,進侍講,錫三品章服。五年,以楊榮、楊士奇薦,入直文淵閣,參預(yù)機務(wù)。鼐為人內(nèi)剛外和,通達政體。榮既歿,士奇常病不視事,閣務(wù)多決于鼐。帝以為賢,進翰林學(xué)士。十年進吏部左侍郎兼學(xué)士。
十四年七月,也先入寇,中官王振挾帝親征。朝臣交章諫,不聽。鼐與張益以閣臣扈從。未至大同,士卒已乏糧。宋瑛、朱冕全軍沒。諸臣請班師,振不許,趣諸軍進。大將朱勇膝行聽命,尚書鄺野、王佐跪草中,至暮不得請。欽天監(jiān)正彭德清言天象示警,若前,恐危乘輿。振詈曰:“爾何知!若有此,亦天命也!必驹唬骸俺甲庸滩蛔阆,主上系天下安危,豈可輕進?”振終不從。前驅(qū)敗報踵至,始懼,欲還。定襄侯郭登言于鼐、益曰:“自此趨紫荊,裁四十馀里,駕宜從紫荊入。”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不聽,復(fù)折而東,趨居庸。
八月辛酉次土木。地高,掘地二丈不及水。瓦剌大至,據(jù)南河。明日佯卻,且遣使通和。帝召鼐草詔答之。振遽令移營就水,行亂?茯T蹂陣入,帝突圍不得出,擁以去。鼐、益等俱及于難。景帝立,贈鼐少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諡文襄,官其子恩大理評事。英宗復(fù)位,加贈太傅,改諡文忠,復(fù)官其孫榮錦衣百戶。鼐弟鼎進士,歷吏科都給事中。
秋七月,也先圖犯邊,其勢甚張。侍講徐?呈語其友劉溥曰:“禍不遠矣!”亟命妻子南歸,皆重遷,有難色。?呈怒曰:“爾不急去,不欲作中國婦耶!”乃行。八日,也先大舉入寇,兵鋒銳甚。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邊報日至,乃遣駙馬都尉井源等四將,各率兵萬人出御之。源等既行,太監(jiān)王振勸上親征。命下,二日即行,事出倉卒,舉朝震駭。命太師英國公張輔、太師成國公朱勇率師以從,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學(xué)士曹鼐、張益等扈征。吏部尚書王直及大小群臣,伏闕懇留,不允。十七日,命太監(jiān)金英輔成阝王居守,每旦于闕左門西面受群臣謁見。遂偕王振并官軍五十余萬人,至龍虎臺駐營。方一鼓,眾軍訛相驚亂,皆以為不祥。明日,出居庸關(guān),過懷來,至宣府。連日風(fēng)雨,人情洶洶,聲息愈急。隨駕諸臣連上章留,振怒,悉令掠陣。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糧,僵尸滿路。
寇亦佯避,誘師深入。八月戊申朔,至大同。振又欲進兵北行,鄺?請回鑾,振矯旨令與王佐隨老營。?乘馬蹀躞而前,墜地幾殆。王佐竟日跪伏草中請還。欽天監(jiān)正彭德清斥振曰:“象緯示警,不可復(fù)前。若有疏虞,陷乘輿于草莽,誰執(zhí)其咎?”學(xué)士曹鼐曰:“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豈可輕進!”振怒曰:“倘有此,亦天命也!”于是井源等報敗踵至。會暮,復(fù)有黑云如傘罩營,雷雨大作,王振惡之。會前軍西寧侯朱瑛、武進伯朱冕全軍覆沒,鎮(zhèn)守大同中官郭敬密言于振,勢決不可行,振始有還意。明日班師,大同總兵郭登告學(xué)士曹鼐等,車駕入,宜從紫荊關(guān),庶保無虞。王振不聽。振,蔚州人,因欲邀駕幸其第;既又恐損其禾稼,行四十里,復(fù)轉(zhuǎn)而東。還至狼山,追騎且及。十三日庚申,遣朱勇等率三萬騎御之。勇無謀,進軍鷂兒嶺,敵于山兩翼邀阻夾攻,殺掠殆盡。是日,駕至土木,日尚未晡,去懷來僅二十里。眾欲入保懷來,以王振輜重千余兩未至,留待之。鄺?再上章請車駕疾驅(qū)入關(guān),而嚴兵為殿。不報。又詣行殿力請,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曰:“我為社稷生靈,何得以死懼我!”振愈怒,叱左右扶出。遂駐土木。旁無水泉,又當敵沖。十四日辛酉,欲行,敵已逼,不敢動。人馬不飲水已二日,饑渴之甚,掘井深二丈不得水。其南十五里有河,已為也先所據(jù)。也先分道自土木傍麻谷口入,守口都指揮郭懋拒戰(zhàn)終夜,敵益增。時楊洪總兵在宣府,或勸洪急以兵沖敵圍,駕可突出,竟閉城不出。十五日壬戌,敵遣使持書來,以和為言。遂召曹鼐草敕與和,遣二通事與北使偕去。振急傳令移營,?俞塹而行,回旋之間,行伍已亂。南行未三四里,敵復(fù)四面攻圍,兵士爭先奔逸,勢不能止。鐵騎蹂陣而入,奮長刀以砍大軍,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殺。眾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宦侍、虎賁矢被體如猬。上與親兵乘馬突圍不得出,被擁以去。英國公張輔,尚書鄺?、王佐,學(xué)士曹鼐、張益而下數(shù)百人皆死。
詩詞作品
中秋
曹鼐
風(fēng)卷浮云散九區(qū),海天澄澈月輪孤。
三秋爽氣凌空碧,一點寒光照太虛。
狂客醉酣歌白苧,素娥起舞擊蒼梧。
何須更覓神仙術(shù),我已藏身白玉壺.。
注釋:
①玉匣:玉飾的匣子。亦指精美的匣子。②金甌:酒杯的美稱。題扉面荷花
題扇面荷花圖
曹鼐
玉井芙蓉紅粉腮,何人移向月中栽。
高軒忽漫看圖畫,疑是昭陽鏡里開。
注釋:
①玉井:井的美稱。②昭陽:漢宮殿名。后泛指后妃所住的宮殿。
白雪曲
簾幃照明雪,美人起常早。
行看玉階上,一夜長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