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阿難答(?~1307),中國元代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貴族。元世祖忽必烈之孫,安西王忙哥刺之子。于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襲封為安西王,統(tǒng)轄唐兀之地(今寧夏、甘肅、陜西、四川等地)。據(jù)拉希德丁《 史集》記載:阿難答自幼受一穆斯林家庭撫養(yǎng),“木速蠻(即穆斯林)的信仰在他心中已經(jīng)鞏固起來,不可動搖”!八谧约旱臓I地上建立清真寺,經(jīng)常念誦《 古蘭經(jīng)》,沉湎于祈禱”!八使依附于他的15萬蒙古軍隊的大部分歸信了伊斯蘭教”。信仰
元成宗篤信佛教,認為他背叛“祖宗之道”,將其拘捕下獄,迫令歸信佛教。阿難答與之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并以他的兄長 合贊汗改信伊斯蘭教的先例替自己辯護。成宗鑒于他領(lǐng)地廣闊,屬下軍隊與居民大都信奉伊斯蘭教,強之恐激而生變,遂撫慰放還。元成宗于大德十一年(1307)病逝后,阿難答在帝位之爭中,被武宗處死。阿難答及其部下的改宗伊斯蘭教,對唐兀之地該教的傳播發(fā)展和回族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死因
1307年5月, 元成宗死后,阿難答在與 海山爭奪皇位中失敗被殺。阿難答雖然在爭奪帝位中失敗被殺,但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有資格爭奪皇位的穆斯林。皈依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早在唐朝就傳入我國。蒙·元時期,隨著蒙古人西征,大批中亞穆斯林被裹脅到中國。元朝建立,伊斯蘭教已隨其信奉者遍及全國各地。起初蒙古人信奉薩滿教,后來隨著蒙古人東征西戰(zhàn)、統(tǒng)治地迅速擴大,相比之下,原始的薩滿教顯然不能適應(yīng)蒙古統(tǒng)治者的需要。
1264年,忽必烈隨薩迦派新教主巴思八受戒,皈依佛教,后妃、皇子、公主及諸王也紛紛接受灌頂,崇奉喇嘛教成為宮廷達官顯貴的一種時尚。后來因統(tǒng)治的需要,對各種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伊斯蘭教也有一席之地,成為元代的一支重要文化組成部分!霸硟(nèi)伊斯蘭教的傳教事業(yè)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蒙古諸王、忽必烈之孫阿難答皈依伊斯蘭教”。
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所征服的大片領(lǐng)地仿效中原漢族封建王朝的傳統(tǒng),正式建國號為大元。為了加強對所征服地區(qū)的統(tǒng)治和鞏固自己所取得的帝位,忽必烈派遣宗王和一些大臣率軍鎮(zhèn)守全國各地。這些軍隊按種族差異和征發(fā)地區(qū)的不同,主要分為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和新附軍(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后新編的均戶)四種。西北地區(qū)正是蒙古軍和探馬赤軍防衛(wèi)的重點。鎮(zhèn)戍于各地的色目軍變多被列入蒙古軍編制。
至元九年(1272)忽必烈將他的第三個兒子忙哥刺封為安西王,鎮(zhèn)守唐兀之地(今寧夏、甘肅、陜西、四川等地)。第二年“詔安西王益封秦王,別賜金印,其府在長安者為安西,在六盤者為開城,皆聽為宮邸”,明確了忙哥刺的統(tǒng)轄范圍。而忙哥刺統(tǒng)領(lǐng)的關(guān)隴河西地區(qū)正是從西域進入中原的交通要道,因而分布在這一帶的回回人相當多,忙哥刺命令司天少監(jiān)克里瑪丁每年將推算寫造的回回歷給這一地區(qū)的回回人頒布使用。
至元十七年(1280)忙哥刺病亡,阿難答襲封為安西王。至元二十二年,忽必烈為“皇孫阿難答立衍福司,職四品,使、同知、副使各一員”,標志阿難答已成年。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死,忽必烈孫子,孛兒只斤·真金第三子孛兒只斤·鐵穆耳取得帝位。從此阿難答加緊擴充實力,一方面借口民饑向朝廷要糧餉、軍械。“貞元元年,賜安西王甲胄、槍撾、弓矢、藁韉等十五萬八千二百余事”。大德元年,賜安西王鈔三萬錠。第二年安西王又遣使來告貧,成宗言:“世祖以分賚之難,嘗有圣訓,阿難答也知之矣,諾言貧乏,豈獨汝耶,去歲賜鈔二十萬錠,又給以糧。今與,則諸王以為不均,不與,則汝言人多饑死。給其糧萬石,擇貧賑之!绷硪环矫,阿難答請立王相府,管理地方行政事務(wù)。貞元二年,安西王相鐵赤、脫鐵木而等到大都面陳設(shè)立王相府事宜,帝曰:“去歲阿難答已當面陳,朕以世祖定制諭之,今復(fù)奏請,豈欲以四川、京兆悉為彼有耶?賦稅、軍站皆朝廷所司。今姑從汝請,置王相府,惟行王傅事。”
元成宗對阿難答雖多方限制,但西北地區(qū)軍政大權(quán)基本被阿難答控制。成宗去世時,阿難答的統(tǒng)治勢力已南達四川,西到吐蕃,西北抵哈剌火州。包括陜西、寧夏、甘肅和四川北部在內(nèi)的西北大片領(lǐng)土。
駐軍略述
阿難答及其部下皈依伊斯蘭教,這是中國伊斯蘭教史發(fā)展上不可忽視的一件大事,對壯大元代穆斯林隊伍及西北回族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影響。因此,搞清阿難答及他的蒙古軍主要駐防地是很有必要的!对贰份d阿難答官邸有兩處,一為京兆府(今陜西省西安市),一為開城(今寧夏固原南四十里開城鄉(xiāng))“王府冬居京兆、夏徙六盤,歲以為!。至元十四年,改安西王傅銅印為銀印,第二年又改京兆府為安西府!妒芳酚州d:“忙哥剌之子,宗王阿難答所領(lǐng)有的唐兀惕地區(qū),他率軍居于該處的察罕腦兒境內(nèi)。”“阿難答禹兒惕(駐地)在一處察罕腦兒的地方,并在該處建有一宮殿!薄对·泰定本紀》也載“泰定元年,遣湘寧王八剌失里出鎮(zhèn)察罕腦兒,罷宣慰司,立王傅府”。泰定三年,又“道八剌失里出鎮(zhèn)阿難答之地”,泰定四年“命湘寧王八剌失里出鎮(zhèn)察罕腦兒”。通過以上資料互相印證,阿難答的確在察罕腦兒駐有重兵。
據(jù)法國東方學家伯希和考證,察罕腦兒蒙古語意為“白湖”,以為該地位于河套地區(qū),在榆林以西,懷遠(今橫山)以北,陜西省北部,《辭!酚涊d成吉思汗曾在此建有行宮,后忙哥剌被封為安西王,以此地做行宮,屬陜西省行中書省,轄黃河以東鹽、夏州等地。它南通京兆、東向大都,西去河西走廊,是元朝一個重要驛站。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立宣慰司都元帥府于察罕腦兒”。世祖二十二年,“延安置屯田鷹坊總管府,其火失不花軍逃散者皆入屯田。今復(fù)供秦王阿難答所部阿黑答思飼馬及輸他賦”。安西王阿難答為何又稱秦王?據(jù)《元史·諸王表》載:“忙哥剌,至元十年詔安西王,益封秦王,別賜金印,其府在長安者為安西、在六盤者為開城,皆聽為官邸,十七年薨,二十四年中書奏,王次子按擅不花襲秦王印,詔阿難答為安西王。其秦王印宜上之,然其后猶稱秦王阿難答!焙髞,按檀不花所署王傅罷之,因此也稱秦王阿難答。
爭奪帝位
自忽必烈建元,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矛盾重重,集中表現(xiàn)在皇位爭奪上。自忽必烈死(1294年)至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立(1333年),短短四十年間,元朝最高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先后更換了十個皇帝,其中在位最長的不過十數(shù)年,而統(tǒng)治最短的僅一個多月。為了爭奪封建皇位的寶座,元統(tǒng)治集團在兄弟之間、叔侄之間開展了你死我活的斗爭。
成宗晚年多病,朝廷政務(wù)由一些大臣來處理,皇后卜魯罕和中書右丞相哈剌哈孫分別執(zhí)掌朝廷大權(quán)。大德三年,元成宗派遣其侄海山(元武宗)出鎮(zhèn)漠北,成了漠北鎮(zhèn)邊親王,取得了軍權(quán),這就為后來爭奪帝位打下了基礎(chǔ)。
隨著成宗病情加重,朝廷內(nèi)部斗爭日漸加深。大德九年六月,立皇子德壽為皇太子,斗爭的主動權(quán)似乎掌握在卜魯罕皇后一邊。卜魯罕為消除異己,曾貶武宗母親與母弟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元仁宗)于懷州。同年九月皇太子德壽病死,成宗病情又日益加重。卜魯罕皇后恐武宗繼位,必報前仇,所以成宗一死,即刻召安西王阿難答及諸王明里帖木兒入朝,共商繼位大事,“成宗崩,安西王阿難答乘間謀繼大統(tǒng),成后及丞相阿忽臺,諸王明里帖木兒皆陰為之助”。
朝廷中一些回回官員與前平章伯顏等形成擁立阿難答的一方。另一方是懷寧王海山及母弟愛育黎拔力八達,支持者是右丞相哈剌哈孫等。阿難答與明里帖木兒于五月先至京師。時海山還在漠北,右丞相哈剌哈孫密遣使北迎海山于漠北,南迎愛育黎拔力八達和太后于懷慶(今河南沁陽),而成后已密諭通政院關(guān)閉城門,中斷與外界聯(lián)系。哈剌哈孫等先日署文書,才得以出城。而另一方面,左丞相阿忽臺、平章都馬辛、前中書平章伯顏、中政院使怯烈、道興,諸王明里帖木兒等共推卜魯罕“垂簾聽政,立安西王阿難答”。并定于三月三日發(fā)難。二月底,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太后至京師,“有言安西王謀以三月三日偽賀仁宗千秋節(jié),因以舉事者”。此時有人對哈剌哈孫言:“先人者勝、后人者敗,后一垂簾聽政,我等皆制于人矣,不若事先而起。”并將此事告訴愛育黎拔力八達,“詐稱武宗遣使召安西王計事,至即執(zhí)送上都”。哈剌哈孫等提前一天發(fā)難,阿難答成了階下囚。左丞相阿忽臺、中政院使怯烈被殺,愛育黎拔力八達以監(jiān)國名義掌權(quán),遣使北迎海山。五月,海山至上都繼位,廢卜魯罕皇后,出居東安州賜死。安西王阿難答和諸王明里帖木兒亦皆賜死,封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至此,這場封建皇室內(nèi)部的帝位之爭以阿難答失敗而告終。
歷史影響
阿難答死后,安西王的領(lǐng)土被轉(zhuǎn)封給幫助元武宗海山奪取帝位的愛育黎拔力八達。他鎮(zhèn)守川陜地區(qū)時,對伊斯蘭教不支持,并從嚴限制。但是伊斯蘭教在西北地區(qū)已成氣候,正處在方興未艾,生氣勃勃的上升階段。阿難答及其部下的改宗伊斯蘭教,對唐兀之地該教的傳播發(fā)展和回族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大學教授阿難答
個人簡介
阿難答,男,1944年10月出生,1967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物理系,1998年獲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F(xiàn)任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華南師范大學課程教材研究所所長,教育部華南師范大學基礎(chǔ)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常務(wù)副主任;教育部華南師范大學基礎(chǔ)教育課程教材評價中心主任。
學術(shù)成績
阿難答主要從事課程于教學論專業(yè)的教學于研究工作,擔任碩士、博士生導(dǎo)師;2000年以來主持的研究項目有:教育部重大項目《基礎(chǔ)教育教材評價工具制定》,教育部《新課程實驗教材編寫及使用狀況評估》,教育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學生學業(yè)成績評價》,全國教育科研規(guī)劃十五重點課題《國家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新課程的研究實驗與推廣》子課題《學生學業(yè)成績評價研究》,廣東省教育廳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廣東省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研究》,廣東省教育廳項目《廣東省基礎(chǔ)教育新課程實驗評價研究》;也是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教材發(fā)展機制研究》項目和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教材發(fā)展研究》項目的核心成員。
阿難答一共出版專著和譯著16本,其中用英文出版的1本;發(fā)表論文182篇,其中被SSCI收錄的有4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zhuǎn)載的1篇。
近期主要出版的專著
1.《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廣州,第一主編2002.7
2.《基礎(chǔ)教育教材評價:理論與工具》;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第一主編,2002.12
3.AstudyofChineseteachers”conceptionsofteaching;HubeiEducationPress,2004
4.《普通高中新課程模塊學業(yè)評價》;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主編,2005.6
論文為:
1、CulturalContextofSchoolScienceTeachingandLearninginChina;ScienceEducation;USA,1998.1,82,1-14(SSCI錄入)
2、Item-levelandsubscale-levelfactoringofBiggs”LearningProcessQuestionnaire(LPQ)inamainlandChinesesample;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2000.9;70,405-418;(SSCI錄入)
3、IdentifyingandassessingtheconceptionsofteachingofsecondaryschoolphysicsteachersinChina;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2001.9;71,443-469(SSCI錄入)
4、ConceptionsofteachingheldbyschoolscienceteachersinP.R.China:identificationandcross-culturalcomparisons;International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2002,Vol.24,No.1,61-79(SSCI錄入)
5、關(guān)于義務(wù)教育教材的創(chuàng)新與特色問題的思考;教育研究;2000.4
6、國外中學理科教材的變化;課程教材教法;2001.1
7、教材分析評估的模型和層次;課程教材教法;2001.3
8、探究性學習的特點-一個國外案例的分析;課程教材教法;2002.5
9、關(guān)于新課程教科書的幾點思考;課程教材教法;2002.9;
10、提倡“互動-發(fā)生式”教學;課程教材教法;2003.9;
11、課程與教學質(zhì)量監(jiān)控;教育研究;2004.8,37-40;
12、關(guān)于過程性評價的思考;課程教材教法;2004.10,15-19;新華文摘;2005.2摘要轉(zhuǎn)載,167
13、新課程的評價問題;全球教育展望;2002.6
14、過程性評價的理念與功能;華南師大學報社科版2004.6;p.102-106;新華文摘;2005.5全文轉(zhuǎn)載;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