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江忠義(1835-1864)
晚清湘軍將領(lǐng)。字味根,新寧縣飛仙橋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生。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圍攻長沙,江投族兄 江忠源“ 楚勇”、援長沙,轉(zhuǎn)戰(zhàn) 湖北、江西。咸豐三年,江忠源廬州戰(zhàn)死,江忠義領(lǐng)其眾。咸豐五年,清軍攻打廬州,江忠義率眾為前鋒,攻得勝門,左目中彈 ,血珠迸山。占廬州后,擢知縣。咸豐七年,江忠義返湘,適逢義軍朱洪勝部攻陷東安,江忠義奉命招募兵勇千人,號稱“精捷營”,駐防寶慶、永州之間。旋又率軍增援江西劉長佑軍,破太平軍石達開部于太平墟,攻占臨江,升知府,賞戴花翎。翌年又克崇仁,進軍新城,北追義軍至福建甘家隘地界,重創(chuàng)義軍,擢道員。
咸豐九年(1859), 石達開西征,入湖南衡州、嘉禾,圍攻永州,欲于永、寶間建立據(jù)點,以圖衡陽、長沙。江忠義奉調(diào)返湘,解永州圍,擢道員。太平軍自東安進新寧,江忠義聞訊率輕騎馳歸,太平軍 半日到縣 城。命部將權(quán)光璨、徐良塽分駐城外摩訶嶺和東嶺,自己入城督師作戰(zhàn),挑選敢死隊火攻太平軍營壘,太平軍敗退;欲往武岡,又被權(quán)、徐堵截,只得回師東安。不久,太平軍制自東安圍攻寶慶, 江忠義率部赴援,會合各路清軍解寶慶圍。十年,江忠義駐軍綏寧,分軍守新寧,敗太平軍于武岡、東安,加按察使。太平軍由零陵攻道州,江忠義率軍兼程赴援,于寧遠大敗義軍。十一年春,江忠義繼敗太平軍于全州白芒營、宜章栗源堡等地,加二品頂戴,擢署貴州巡撫。后石達開部又由廣東進攻湖南,江忠義率軍于湖南會同、湖北來鳳等地堵?lián),迫其西同治元?1862)元月,湖南巡撫被劾,江忠義留湖南補缺。同年率軍赴貴州鎮(zhèn)壓苗民起義,攻占夭柱關(guān),署貴州提督。后又連克蓮塘、修仁,改任廣西提督。
同治二年(1863),江忠義援江西,命道員 席寶田部先發(fā),敗太平軍于陶家渡。同年夏,往忠義率軍攻湖口,在文橋、太平關(guān)等地與太平軍堵王黃文金部交戰(zhàn),義軍受創(chuàng)撤走。時安徽南部青陽被太平軍忠王李秀成圍攻,江忠義又率部赴援,解青陽之圍,繼而乘勝攻占太平、石埭、寧國諸城。
同治三年(1864),江忠義因病返南昌就醫(yī),途中死于吳城,年31歲,依總督例踢恤,贈尚書銜,謚誠恪。光緒十一年(1885),加贈太子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