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郝德溫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時代:元代
籍貫:山東東平
職務:石匠
國籍:中國
基本內(nèi)容
現(xiàn)任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會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交通委員會委員,國家863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其中EI收錄40余篇;主持國家級項目3項、省部級及橫向項目10余項,申請發(fā)明專利2項。曾獲“四川省優(yōu)秀博士論文”、“黃袁教職工創(chuàng)新獎”,2006年入選“四川省杰出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yǎng)計劃”和“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2007年,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磁浮技術與磁浮列車”骨干成員。
郝姓來源
1、出自子姓。據(jù)《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所載,殷商王帝乙在位時,將其子子期封于太原郝鄉(xiāng)(今山西省太原市),其后子孫便以地為氏。
2、出自郝骨氏。據(jù)《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相傳炎帝神農(nóng)氏有稱郝骨氏,為太昊(伏羲氏)的輔佐,后簡郝骨氏為郝姓。
3、出自他族改姓。如上黨、盧水、汾州郝姓出自匈奴;遼西郝姓出自東漢時烏恒人;唐時南蠻有郝姓;西夏人中有郝姓;元時都嚕別族為郝姓;今土家、滿、蒙、回、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帝乙。相傳契為商的始祖,帝嚳(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為司徒,掌管教化。商族后來不斷壯大,至契的十四世孫湯時,推翻了夏桀的統(tǒng)治,建立商朝。殷商的第二十七代君王為帝乙,他將兒子子期封于太原郝鄉(xiāng)。公元前十一世紀,商朝被周所滅,按當時的固有習慣,子期的后裔便以居地為氏,稱郝姓。他們尊帝乙為郝姓的得姓始祖。繁衍播遷始于商末太原郝鄉(xiāng)的郝姓,傳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帶為其繁衍中心。秦漢之際,郝姓人已逐漸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陜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內(nèi)繁衍播遷。晉末,由于官職調(diào)遷,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潤州丹揚(今安徽當涂縣東北小丹陽),傳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陽徙至安陸(今屬湖北)。兩晉南北朝時,雖社會動蕩,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戰(zhàn)亂而遷山東者,河南之郝姓有遷安徽者。隋唐之際,社會安定,郝姓在陜西京兆一帶繁衍壯大,并形成郝姓歷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并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滅亡后,郝姓有南遷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汾陽)的著名畫家郝章為避戰(zhàn)亂,兵火后遷居閬州(今四川閬中)并落籍當?shù)。唐宋以前,郝姓主要還是以中原地區(qū)為其繁衍的中心地帶,至于郝姓南遷,較他姓要晚,規(guī)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際,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現(xiàn)了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時,災疫不斷,農(nóng)民起義軍四起,后互相攻伐,導致中原、華東、華中人口銳減,明初洪武年間,郝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今河北、北京、山東、天津等地。明清之際,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漸廣,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載入史冊的郝姓人物;同時在東北的遼寧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點。清代時,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隨走西口的風潮,有遷內(nèi)蒙、甘肅者;而居于福建的郝姓則有渡海赴臺,進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如今,郝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為多,這三省的郝姓約占全國漢族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遷徙分布
始于商末的郝姓,傳了一千多年,至漢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帶為其繁衍地區(qū)。就是到了宋代,郝姓雖說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區(qū),但主要還是以中原地區(qū)為其繁衍的中心地帶。至于郝姓南遷,也是比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現(xiàn)了郝姓人家。這也是導致明、清兩代,郝姓仍以我國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傊,歷史上郝姓著實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還有一個相似的說法,郝氏始祖――帝乙,郝姓起源有三:一為出自子姓,其遠祖為契,得姓始祖為帝乙。相傳契為商的始祖,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用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之地。又傳說契是其母因吞食玄鳥(燕)之卵而生的,所以被賜姓子。商族后來不斷強大,終于在契的十四代孫湯的領導下,推翻了夏朝的統(tǒng)治,建立了商朝。殷商在其二十七代天子帝乙即位時,將他的兒子子期封于太原郝鄉(xiāng)(在今山西太原市),其后子孫便以封地為氏,稱為郝氏。另一來源出自太昊(伏羲氏)時期,太昊有佐臣郝省氏,輔助太昊治理部落,后世郝姓中可能就有來源于郝省氏這一支的。郝姓的第三個來源為少數(shù)民族姓氏,如烏桓族便有郝姓,烏桓也作烏丸,為東胡族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