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衛(wèi)青去世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謚烈侯。衛(wèi)青長子衛(wèi)伉,初封宜春侯,后因罪削爵,衛(wèi)青死后,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襲爵為長平侯,五年后又觸犯法禁,丟失爵位,淪為刑徒。長平侯國廢除。
二,曹休從曹操定天下有功,魏黃初元年(220)被封為安陽鄉(xiāng)侯。文帝征孫權,以休為征東大將軍,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馀軍,擊敗吳大將呂范等於洞浦。明帝即位(226),進封長平侯。太和二年(228),休因癰發(fā)背死,謚曰壯侯。子曹肇嗣。曹肇正始(240年—249年)中死。子興嗣。265年,晉代魏。長平侯國被廢。 長平侯國都在今河南西華縣東北九公里。
年代表
17《后漢書》記載:東漢建武六年(30),光武帝劉秀封萬普為長平侯國。
18、《后漢書》記載:東漢建武中元二年(57),光武帝封劉隆為長平侯。
19、《魏書》記載:東漢建安十年(205),曹操進兵上黨,進攻高干奪取長平、壺關重地。
20、《魏書》記載:三國魏文帝黃初七年(226)封曹休為長平侯。休死其子曹肇襲爵。曹肇弟曹纂襲爵加封為列侯。
21、《魏書》記載:三國魏嘉平元年(249),封司馬懿為長平侯。其子司馬師為長平鄉(xiāng)侯。
22、《山西通志》記載:晉惠帝建武元年(304年,司馬衷永興元年十二月),漢王劉淵派遣建武將軍劉曜攻克長平、屯留、長子。
23、《山西通志》記載:晉懷帝永嘉元年(307),西晉太傅、東海王司馬越派淮南內史王曠、及安豐太守衛(wèi)乾戰(zhàn)于高都、長平,漢將王彌兵敗,兵卒死者達十分之六七。
24、《山西通志》記載:晉懷帝永嘉三年(309),漢劉淵之子楚王劉聰進攻上黨,與并州刺史劉琨戰(zhàn)于長平,施融、曹超戰(zhàn)死,斬首19000人。
25、《山西通志》記載:東晉十六國后趙石勒太和元年(333年7月21日),后趙羯襄國高祖石勒,會戰(zhàn)上黨,戰(zhàn)死長平,葬在今陵川城關。
26、《山西通志》記載:晉成帝咸和九年(334),封褚羿為長平伯。
27、《魏書》記載:北魏道武帝天賜六年(409),封晁為長平侯。其子晁暉又封長平侯。
28、《魏書》記載:北魏孝明帝武泰元年(515),封張熠為長平開國男。
29、《隋書》記載:隋煬帝大業(yè)十年(614),司馬長安率農民趙義攻破長平郡。
30、《隋書》記載:隋煬帝大業(yè)十三年(617),王君廓掠奪長平郡。后投降李密,隨李密投唐。
31、《舊唐書》記載: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唐封李叔良為長平王。后其子李孝協(xié)襲爵。
32、《舊唐書》記載:唐太宗貞觀四年(627),李世民封張亮為長平郡公。
33、《舊唐書》記載:周武則天長安四年(704),封武重規(guī)為高平郡王。
34、《舊唐書》記載:開元十一年(723),唐玄宗李隆基大祭長平之戰(zhàn),超度45萬亡靈。將“古殺谷”改名為“省冤谷”,向世人昭示長平之戰(zhàn)之冤屈,接受和平教育。
35、《舊唐書》記載:唐順宗永貞元年(785),封皇孫李溆為高平郡王。
36、《舊唐書》記載:唐貞元二十一年(805),封郗士美為高平郡公。
37、《舊唐書》記載: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封張宏靖為高平縣侯。
38、《舊唐書》記載: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封李滂為高平郡王。
39、《舊唐書》記載:唐哀帝天右四年(907),封薛綱為高平公,封雍王李繪長子李贄為長平王。
40、《宋書》記載:五代十國,后周世宗顯德元年(954年),后周太祖郭威、柴世宗、趙匡胤(宋太祖)與北漢軍隊在長平大戰(zhàn),戰(zhàn)殺北漢8萬人,趙匡胤登基之后,在宋代開寶六年始建高平城,被后人稱為“巴原之戰(zhàn)”或“高平之戰(zhàn)”。
分析
以上43次重大事件足以讓人震撼,哪一樁事件都是歷史上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事情。尤其是炎帝、黃帝合符長平釜山,會師羊頭山,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三戰(zhàn)而得志,創(chuàng)造了“涿鹿中原”的開天之戰(zhàn)。其次是改變華夏歷史命運的秦趙長平之戰(zhàn),被史學界蓋稱為“華夏統(tǒng)一之戰(zhàn)”。后趙石勒長平之戰(zhàn)。這三場大戰(zhàn),都對華夏民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后周,周世宗、趙匡胤與北漢遼軍發(fā)生高平之戰(zhàn),殺死北漢遼軍8萬精兵,為創(chuàng)立后周和大宋王朝奠定了基礎。從歷史上分析,在長平郡時期發(fā)生的事件多、事件大,影響深遠。通過漢武帝封大將軍衛(wèi)青為長平侯、魏王封大將軍司馬懿為長平鄉(xiāng)侯兩件事上分析,長平郡的戰(zhàn)略地位在古代政治、軍事上顯而易見,多是古代重要的軍事大元佩之。長平郡戰(zhàn)爭文化在華夏民族歷史進程中的主導地位不言而喻,是任何事物不可替代的。她與古老的上黨郡同生息,共命運。是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之前的氏族聯(lián)盟代表。明代學者朱載育在《羊頭山新記》中認為“上黨以天為黨,以此得名!
司馬遷《史記》記述,黃帝與炎帝合符長平釜山,對長平這塊神圣的土地已經(jīng)給予了很高而確切記載,說明這塊土地是華夏民族統(tǒng)一的重要軍事基地和碼頭。誰能征服和援用這塊神土,誰就是古代冷兵器時代的帝王。自古名言,“太行從來天下脊,得上黨者得天下!鄙瞎艜r代,炎帝羊頭山得嘉禾“哺育天下”;炎帝、黃帝合符釜山逐鹿中原“三戰(zhàn)而得天下”;秦昭王悉詣長平“兵威天下”;秦始皇北巡上黨徑察長平“鞏固天下”;漢高祖敖倉太行追擊韓信“得到天下”;漢光武帝與王莽壁壘長平孟門關“復得天下”;西燕中興慕容永蕩盡長平障礙“帝治天下”;魏武帝兵屯丹朱嶺“爭奪天下”;唐太宗李世民爭奪上黨“兼營天下”;唐玄宗李隆基培植澤潞英才“德譽天下”;宋太祖趙匡胤“巴原之戰(zhàn)”、高平關借用高老鷂頭“順取天下”。
這些重要的軍事戰(zhàn)例,無一例外都發(fā)生在這塊神圣的土地上。因此,作者建議將高平這個歷史上無重大記憶的地名,恢復到戰(zhàn)國時期確定的原始地名——長平郡,在人們的記憶中會有很大的歷史意義。高平地名的來歷,比較浮淺。是長平郡與高都郡,兩郡分合隸屬關系的歷史見證者。在古代高都管領過長平,在戰(zhàn)國時,高都縣為長平郡一縣,先后相互管屬。北魏永安二年(529)在高都和長平郡之間,新設立一個縣城,在高都、長平郡縣的基礎上各取一個字,因名“高平縣”。故此,高平縣的地名首始于北魏永安二年,迄今為止僅有1482年歷史,而長平郡的地名至少在戰(zhàn)國早期就已名揚天下。特別是長平之戰(zhàn),自古以來婦孺皆知,在世界戰(zhàn)爭史上赫赫有名,屈指可數(shù)。成為改變中國歷史命運決定性十大經(jīng)典會戰(zhàn)之首,被政治家、軍事家、史學家稱之為“華夏統(tǒng)一之戰(zhàn)地”。上黨長平地名,在冷兵器時代,成為歷代華夏民族統(tǒng)一之戰(zhàn)的重要性標致地域,迄今為止已有2273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