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石言

    石言

    石言,指劉夢溪,原籍山東,生于遼寧。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學系1961級中國文學專業(yè)畢業(yè),F(xiàn)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雜志創(chuàng)辦人兼主編、藝術美學暨文學思想史方向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兼職教授,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專聘教授、文藝學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國華夏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中日韓東亞比較文化國際會議(常設)執(zhí)行理事。

    2018年1月10日,榮獲“2017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人物簡介

           劉夢溪,原籍山東,1941年生于遼寧。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學系1961級中國文學專業(yè)畢業(yè),F(xiàn)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雜志創(chuàng)辦人兼主編、藝術美學暨文學思想史方向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兼職教授,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專聘教授、文藝學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國華夏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中日韓東亞比較文化國際會議(常設)執(zhí)行理事。196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2011年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要成就

           長期從事文史研究;

           和思想文化研究;

          所涉領域有著作出版;

         當代文史學者和文化學者。

    石言

           中國現(xiàn)代學術要略、紅樓夢與百年中國、陳寶箴和湖南新政。

     文化語要

           ◎民族的偉大復興,應該以文化復興為條件。

           ◎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主軸的價值理念,主要在“六經(jīng)”。國學大師馬一浮和熊十力都講過,“六經(jīng)”的精神義理,是中國人立國和做人的基本依據(jù)!傲(jīng)”的文本經(jīng)過孔子刪訂,總其大成?鬃雍兔献又v的義理,就是“六經(jīng)”的基本義理。

           ◎馬一浮1938年在浙江大學開國學講座,重新給國學下了一個定義,提出國學指“六 藝之學”,即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jīng)”。定義“六經(jīng)”為國學,可以和文史哲各人文學科區(qū)分開來。同時國學也就可以入于國民教育。如果定義國學為全部歷史文化,便不知從何說起。即使定義為固有學術,也不是很多人都需要涉足的領域。惟有定義國學為“六經(jīng)”,就可以成為與每一個中國人都相關的學問,應該成為國民教育的基礎內容。

            ◎我主張讀一點經(jīng)。建議在中小學設立國學課,主要以“六經(jīng)”的內容為主,從《論語》、《孟子》入手,化繁為簡,循序漸進,期以百年、幾百年之后,使中華文化的源頭經(jīng)典“六經(jīng)”,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識別符號。

            ◎“敬”是具有恒在意義的價值理念,指的是人的自性的莊嚴!墩撜Z》里講:“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爸尽笔鞘裁矗狂R一浮認為,“敬”就是一個人的“志”。所以我提出,“敬”已經(jīng)進入到中華文化的信仰之維。

           ◎孟子所謂“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大丈夫”,是這種“敬”的精神;陳寅恪畢生守持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是這種精神;《紅樓夢》中鴛鴦寧死不做賈赦的妾,同樣是這種精神。學者有了這種精神,可以不盲從,不屈從,不妥協(xié),不曲學,不阿世。為了守持這種精神,必要時可以“一死從容殉大倫”。儒家話語下的信仰力量在此,在個體生命的自性的莊嚴。

           ◎五四新文化運動,白話文代替文言文,自是不可阻擋的潮流,也是文化與社會發(fā)展的必然之勢。但徹底廢棄文言,不是明智之舉。文言寫作的廢棄是文化傳承的一個損失。文言的好處,在于可以保持文本書寫的莊嚴。文言表達婉曲典雅,可以不失身份地曲盡其情。

           ◎國家的重要文誥,包括外交文獻,適當使用一點文言,會顯得典雅莊重,增加文體的莊嚴。

           ◎《易經(jīng)》“系辭”說:“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币馑际钦f,人類的不同在于方法和途徑,也就是“化跡”的不同,最終的結點總是要走在一起。所以不同,是因為有同。與其標立彼此之“異”,不如首先認同求同!兑捉(jīng)》“序”卦論證更為直捷:“與人同者,物必歸焉!币嗉匆_至眾望所歸,得到他人的認同,自己必須首先“與人同”!熬雍投煌保v的也是這個道理。

             ◎過多地強調人類的“不同”,是文化的陷阱。

             ◎宋代思想家張載的哲學“四句教”:“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币缽埵现x,宇宙間萬事萬物,不過是對待、流行、校正、和解而已。對待與流行的結果,不是吃掉、消滅,而是通過校正,達至和解、共生。關鍵是最后一句:“仇必和而解!濒斞敢皇自娎镎f的:“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弊钅艿脧堓d義理的真?zhèn)鳌?/p>

            ◎世界各文明體之間,雖然存在差異,卻不必然發(fā)展為沖突。人來的未來,世界歷史的大趨勢,是走向文明的融合而不是相反。人類如果因文化的差異與“不同”而呈現(xiàn)對立,彼此當事方應該通過對話,達成“和而解”,而不是走向“仇而亡”。這是中國古老文化的智慧,也是人類本性和人類理性所應該指向的目標。

    學術思想

           劉夢溪早年研究文學,包括中國古典文學和現(xiàn)當代文學,同時研究文學理論和文學思想史;后轉入文化史、學術史和近現(xiàn)代學術思想的研究,并關注當代文化建構和文化批評。劉先生素以學風嚴謹、思想明通著稱,所涉獵的學術領域均有著作出版,是當代有影響的文史學者和文化學者。

           其研究范圍主要見諸以下一些學術領域和問題面向。

             第一,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重建的研究。這是劉先生近十年致力較多的學術領域,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及其價值取向》、《百年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流失與重建》、《信仰與中國文化的特性》、《當代中國與傳統(tǒng)文化》、《禮儀與文化傳統(tǒng)的重建》、《“文化自覺”和“美美與共”》等數(shù)十篇專題論文發(fā)表。并以此方面的選題多次為部級領導干部及多個省市的文化講壇作學術演講!秱鹘y(tǒng)的誤讀》、《大師與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是這方面的代表著作。三聯(lián)書店2012年出版的劉先生的專著《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打開了思想文化研究的新領地,一年內兩次印刷,成為學術類暢銷書。

            第二,國學研究。劉先生系統(tǒng)探討了國學的淵源、發(fā)生、發(fā)展和演變的歷史,以及國學和其他學科的關系;主張國學“瘦身”,反對國學虛熱,重新闡發(fā)國學定義,認為國學應該以經(jīng)學和小學為主干,認同馬一浮先生關于國學是“六藝之學”的學術理念;建議小學、中學和大學一二年級開設以“六經(jīng)”為主要內容的國學課程,從《論語》、《孟子》入手,循序漸進,長期熏習,使“六經(jīng)”的精神義理,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識別符號。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論國學》和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國學與紅學》兩書,是此方面研究的代表著作。另有《國學辨義》、《國學和“六藝之學”》、《國學與詩學》、《國學與國民教育》、《馬一浮與國學》等二十多篇專題論文在《光明日報》、《文匯報》、《人民政協(xié)報》、《上海社會科學報》等報刊發(fā)表,建立了獨家的國學論說。

             第三,關于文化價值重構的研究。鑒于當前社會存在的價值缺失和價值紊亂,以及中國傳統(tǒng)價值理念如何在今天發(fā)用,劉先生對此方面的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他重新闡釋“敬”、“恕”、“和”、“恥”等價值理念的文化內涵,提出“敬”是社會人倫的具有終極意義的道德價值,已經(jīng)進入中華文化的信仰之維。而且研究了敬、誠、信的價值關聯(lián),認為“六經(jīng)”及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義理是敬、誠、信。發(fā)表《“敬”是中華文化的終極價值》、《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理念的現(xiàn)代意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理念如何在今天發(fā)用》等多篇論文和演講。2012年8月23日上!渡鐣茖W報》刊載的《如何填補時代的價值缺失——訪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和《中國文化報》2013年2月22日刊載的《重建中華文化的信仰之維——中國文化報記者對話劉夢溪》(《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對這方面的思想作了深入闡述。此項研究為恢復與重建中華文化的精神傳統(tǒng),做了學者個人的努力。

            第四,學術史和思想史研究。這是劉先生多年致力的領域!秾W術思想與人物》、《莊子與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中國現(xiàn)代文明秩序的蒼涼與自信》(學術訪談對話錄)等,屬于這方面的著作。另有《為生民立命——“橫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白鹿洞書院訪學記》、《漢譯佛典與中國的文體流變》、《湯若望在明清鼎革之際的角色意義》、《王學的意義》、《晚清新學敘論》、《社會變革中的文化制衡──對五四文化啟蒙的另一種反省》等專題論文數(shù)十篇。

             第五,晚清民國以來中國現(xiàn)代學術思想研究。

            此項研究開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劉先生以七年之力主持編纂《中國現(xiàn)代學術經(jīng)典》,收20世紀人文學術大師的著作,44家,35卷,2500萬字,1997年出版,獲中國圖書獎。劉先生撰寫的總序,長6萬言,以《中國現(xiàn)代學術要略》為題首發(fā)《中華讀書報》,連載四個整版。因李澤厚提議,專門開了一次研討會,戴逸、龐樸、湯一介、李澤厚、李慎之、余敦康等著名學者出席,討論熱烈。《中國現(xiàn)代學術要略》后經(jīng)增訂,三聯(lián)書店出版,成為劉先生第一部學術史專著。對王國維、章太炎、蔡元培、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傅斯年、張蔭麟、陳夢家等學術個案的研究,也有專題論文發(fā)表。另有《文化托命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傳統(tǒng)》、《中國現(xiàn)代學術的四重疑問》、《大師與傳統(tǒng)》、《王國維、陳寅恪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等綜論性論文多篇,在現(xiàn)代學術研究領域,形成內容充實的一家之言。

             第六,陳寅恪研究。劉先生是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研究陳寅恪的專家,已持續(xù)二十余年,發(fā)表論文30多萬字,包括《陳寅恪的家學淵源與晚清勝流》、《陳寅恪的學術創(chuàng)獲與研究方法》、《陳寅恪與<柳如是別傳>的撰述旨趣》、《陳寅恪學術思想的精神義諦》、《陳寅恪的“家國舊情”與“興亡遺恨”》、《陳寅恪的闡釋學》等。季羨林先生九十年代初看了夢溪先生長文《陳寅恪的學術創(chuàng)獲與研究方法》,認為是一篇“至文”。劉先生研陳,一是連同王國維一起研究,學術界一位長輩稱之為“王陳并治”;二是重視陳學的家學傳統(tǒng),和晚清史一起研究,不久前出版的專著《陳寶箴和湖南新政》,是他研究陳寅恪家學淵源的最新成果。

             第七,馬一浮研究。劉先生集中研究的現(xiàn)代學術個案,一是王國維,一是是陳寅恪,一是馬一浮。對陳、馬尤其情有獨鐘。已發(fā)表的研究馬一浮的論文,有十多萬字,有《馬一浮的文化典范意義》、《馬一浮的學術精神和學問態(tài)度》、《馬一浮和“六藝論”》、《馬一浮與復性書院》、《馬一浮的佛禪境界和方外諸友》、《熊十力和馬一浮》等,提出儒學和佛學是馬的兩根并立的學問支柱并終身以之的觀點,對馬的國學論作了新的闡發(fā)。其《馬一浮的文化典范意義》一文,稱馬先生是“儒之圣者”,是“高人逸士”,從學術史的角度論述了馬一浮在現(xiàn)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第八,紅學研究。這是劉先生早年涉獵的領域,他的第一篇紅學論文是連載于1964年《光明日報》上的《探春新論》,當時二十三歲。后來常欲“告而別之”,但研究《紅樓夢》的著作并未少出,計有《紅樓夢新論》、《紅樓夢與百年中國》、《情問紅樓》、《牡丹亭與紅樓夢》等,并編選《紅學三十年論文選編》(上中下三冊,180萬字,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及《紅樓夢十五講》等。《紅樓夢與百年中國》, 29萬字,有河北教育出版社版、中央編譯出版社版及臺灣風云時代出版社版,是從現(xiàn)代學術史的角度研究紅學一科的史論著作。說劉先生在紅學界自成一家,應沒有異議。他研紅的一個特點,是態(tài)度寬容,置身于紅學界的派系之外,立說比較客觀。因此自稱喜歡《紅樓夢》,不喜歡紅學。但對紅樓人物,不無“偏見”,過分喜歡林黛玉,過分不喜歡薛寶釵,以致懷疑薛姨媽“別有用心”。

              第九,創(chuàng)辦并主編《中國文化》雜志,以“深研中華文化,闡揚傳統(tǒng)專學,探究學術真知,重視人文關懷”為宗旨,在內地、香港、臺灣三地同時出版。1988年開始籌辦以來,二十五年堅持不懈,海內外碩學鴻儒鮮有不在此刊發(fā)表文章者。《中國文化》現(xiàn)在郵局發(fā)行,刊期準時,訂數(shù)增加。

              第十,“家國情懷”。關心當代文化走向,關心人類的命運,熟悉劉先生的人無不留有深刻印象。近年陸續(xù)發(fā)表的《對話是人類的生活準則》(在伯克利大學中美文化論壇上的即席演講)、《一國之內也應尊重文化差異》、《21世紀的挑戰(zhàn):亞洲價值的反省》、《人類未來大趨勢:“將無同”》等論文,從學理層面闡述人類的“同”遠多于“異”,認為不同的文化之間可以“跨文化溝通”,差異不必然發(fā)展為沖突,人類最終應該走向“仇而解”,而不是“斗而亡”。[2]

    代表作品

    《中國現(xiàn)代學術經(jīng)典》

            1996年,劉夢溪先生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學術經(jīng)典”叢書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叢書選錄清末民初以來中國現(xiàn)代學者著作,收錄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等人計44家35卷,合為當代出版史一大奇觀。劉先生以6萬字篇幅的《中國現(xiàn)代學術要略》作為書前序言,點明編纂?yún)矔哪康臑椤捌硗軌蚴崂沓霈F(xiàn)代學術史上那些具有恒在意義的東西”,在中國文化界引發(fā)了學術波瀾,其影響至今仍然深廣。

    《陳寶箴和湖南新政》

             戊戌變法前后,在巡撫陳寶箴的領導下,湖南成為全國推行新政最成功的省份。陳寶箴周圍,團結了一批主張新政的精英,如黃遵憲、梁啟超、譚嗣同、唐才常、皮錫瑞、熊希齡等人,他們推出的一系列新政措施,如設立保衛(wèi)局等,開我國市政近代化之先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全國影響巨大。不過,隨著戊戌變法的失敗,陳寶箴被革職,湖南新政也失敗了!蛾悓汅鸷秃闲抡芬粫瑢闲抡男再|、措施及社會影響等進行了深刻而尖銳的評述。

            《陳寶箴和湖南新政》全書內容分為九章,從陳寶箴出任湖南巡撫和新政的改革思路說起,先后論述了新政中出現(xiàn)的《湘報》、《湘學報》、時務學堂、南學會、保衛(wèi)局等,最后總結了湖南新政的機遇、挫折及失敗原因,還重點剖析了陳寶箴死因的謎團。

            全書約18萬字,為了說明新政的得與失,作者在精心挖掘材料、分析材料之余,不惜將相關材料直接引用,說明新政的利弊之余,也給讀者提供了多角度的閱讀空間。

    《紅樓夢與百年中國》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鼎盛之作。近百年來,一直為專家學者所研究和分析。但《紅樓夢》研究作為一門學科,研究紅學作為一種職業(yè),她的盛世恐怕是過去了,百年紅學已經(jīng)極盡了學術之盛。國內的紅學名家有新作的很少。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紅樓夢》研究的偽考證之風趁虛而入。本書是作者幾十年來對《紅樓夢》的深入剖析和研究,是紅學研究上的重要參考文獻。

            人的一生,知遇最可貴,也最不易得。學問文章亦復如是,見知于當代,總是比較困難的事情。文化史上一些典范性著作,常常藏有特定文化系統(tǒng)的密碼,由誰來完成這樣的作品,接收群體中誰能成為當時或后世的真正“知音”,參與其中的個體生命角色固茫然若無所知,歷史也無法預設。不只是知識和學養(yǎng)的問題,對他人和前人的著作能否具有“了解之同情”的態(tài)度,尤其重要,甚至還需要“有緣”。

             紅學是關于《紅樓夢》的學問,因此小說《紅樓夢》自然是紅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否則紅學的“紅”字就落空了。研究曹雪芹,歸根結底也是為了更準確、更深刻、更豐富地理解《紅樓夢》。

    《論國學》

             本書是作者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其現(xiàn)代轉型和價值的思考,以王國維、陳寅恪和馬一浮等人的討論為中心,旨在彰揚不趨于時世、執(zhí)守于獨立、自由的學術精神與品格,認為學品與人品合一的人文學術精神,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精髓在當代的精神傳承。對于時下討論較多的“文化自覺”、“國學熱”等問題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文體以講演、座談的發(fā)言稿為主,語言平易通俗,既可供學術研究參考之用,也適合一般讀者學習閱讀。

    《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

               本書對中國歷史上歷代文人的狂者精神,做了細致入微的表述和分析。從孔子的狂狷起始,然后是秦漢時代文人的狂直和佯狂,魏晉士人的誕狂和“理傲”,南北朝的由“竹林”到“田園”再到“禪林”,李白為代表的盛唐詩狂則是魏晉南北朝思想的繼續(xù)和升華,宋代除了蘇東坡的詩酒之狂外狂狷沒有成為思想潮流,明代則走到了狂者精神的最高端,清代以來知識分子的狂者精神已經(jīng)徹底斂跡,進入無狂的時代,F(xiàn)代社會“士”雖然無狂,我們卻看到了“狂妄之威”和“舉國皆狂”,被作者列為“狂之兩忌”。在作者的筆下,這些真正意義上的知識人他們獨立的人格和學術精神栩栩如生。作者認為,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必然是以具備天地之正氣為條件的。大隱隱于市,正狂心系家國而神接天地。

    著作簡目

    甲、主要著作

    《紅樓夢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文學的思索》,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5

    《文藝學:歷史與方法》,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紅學》,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傳統(tǒng)的誤讀》,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學術思想與人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紅樓夢與百年中國》,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陳寅恪與紅樓夢》,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情問紅樓》,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

    《大師與傳統(tǒng)》,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中國現(xiàn)代文明秩序的蒼涼與自信》,中華書局,2007

    《中國現(xiàn)代學術要略》,三聯(lián)書店,2008

    《論國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書生留得一分狂》,作家出版社,2010

    《牡丹亭與紅樓夢》,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國學與紅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三聯(lián)書店,2012

    《陳寶箴與湖南新政》,故宮出版社,2012

    《大師與傳統(tǒng)》(增訂版),廣西師大出版社,2013

    乙、主要論文(1990年以來)

            《陳寅恪撰寫〈柳如是別傳〉的學術精神和文體意義》,載《中國文化》1990年秋季號

           《陳寅恪的學術創(chuàng)獲與研究方法》,連載于臺北《書目季刊》1990年第4期、1991年第1期

           《社會變革中的文化制衡──對五四文化啟蒙的另一種反省》,載香港《二十一世紀》1992第5期

            《漢譯佛典與中國的文體流變》,載《文藝研究》1992年第3期

           《文化托命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傳統(tǒng)》,載《中國文化》1992年第6期

            《湯若望在明清鼎革之際的角色意義——為紀念這位歷史人物的四百周年誕辰而作》,載《中國文化》1992年第7期

           《陳寅恪的“家國舊情”與“興亡遺恨”》,載《中國文化書院建院十周年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版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先生學行小記》,首載《文匯讀書周報》,1995年“中國國際漢學研討會”論文集收錄,中國社科出版社1996年版

            《王國維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的建立》,載《學人》1996年第10期,

           《中國現(xiàn)代學術要略》,連載于1996年12月18日、25日《中華讀書報》。

           《王靜安先生學行小傳》,載《中國文化》1997年第15、16期合刊

           《陳寅恪與現(xiàn)代性》,載1998年2月15日《中華讀書報》

          《百年紅學說索隱》,載1998年3月23日《人民政協(xié)報》“學術家園”

          《史學的藝術之境》,載1999年4月21日《人民政協(xié)報》

          《莊子與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載2001年1月17日《中華讀書報》,暨香港《明報月刊》2001年第1期

          《陳寅恪與紅樓夢》,載《文藝研究》2001年第1期

         《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新釋》,2001年2月14日《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同時刊出

          《21世紀的挑戰(zhàn):亞洲價值的反省》,載2001年2月18日《深圳特區(qū)報》暨2001年2月24日《文匯報》

          《義寧之學的淵源與宗主》,載《讀書》雜志2001年第2期

           《慈禧密旨賜死陳寶箴考實》,載《中國文化》2001年第17、18期合刊

             《〈柳如是別傳〉的撰述旨趣》,載2001年5月8日《文匯報》

             《“借傳修史”──陳寅恪與<柳如是別傳>的撰述旨趣》,2001年5月26日德國海德堡大學“中國近代史學思想和歷史寫作”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刊于荷蘭萊頓漢學院主辦的《史學:東與西》雜志。

           《王國維陳寅恪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在《文藝研究》2002年第3期

           《陳寅恪的家學淵源與晚清勝流》,載《中國學術》2002年第3期

         《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幾個問題》,載2002年7月13日《文匯報》,《新華文摘》轉載

            《陳寶箴與湖南新政》,載《中國文化》2003年第19、20期合刊

          《蔡元培與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化》,載2003年7月2日《中華讀書報》

          《中國現(xiàn)代史學人物之一瞥》,載2003年7月27日《文匯報》

           《王國維的諸種矛盾和最后歸宿》,載中華書局2003年7月出版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21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敬意與溫情——學術思想與人物后序》,連載于2003年12月24日、31日《中華讀書報》,《新華文摘》本 年第 7 期轉載

           《今天,為什么要閱讀經(jīng)典》,載2003年11月25日《中華讀書報》

    《馬一浮的學術精神和學問態(tài)度》,載《文藝研究》2003年第5期

    《晚清新學敘論》,載《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馬一浮與復性書院》,載香港《九州學林》2004年第1期

    《馮友蘭和“貞元六書”》,載2004年3月22日《人民政協(xié)報》

    《百年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流失與重建》,載《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了解之同情”——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簡釋》,載《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禮儀與文化傳統(tǒng)的重建》,載2004年4月28日《光明日報》

    《熊十力和馬一浮》,載《浙江學刊》2004年第3期

    《文化傳統(tǒng)的流失與重建》,載2005年12月1日《中國教育報》,《新華文摘》轉載

    《“花開正滿枝”——馬一浮的佛禪境界和方外諸友》,載《文藝研究》2005年第4期

    《賈寶玉林黛玉愛情故事的心理過程》,連載于《紅樓夢學刊》2005年第5~6期

    《牡丹亭》與《紅樓夢》——他們怎樣寫情,載2006年7月23日《中華讀書報》

    《“文化自覺”和“美美與共”》,載2006年8月13日《文匯報》

    《國學的緣起:民族的回望與自省》,載2006年10月23日《21世紀經(jīng)濟報導》

    《論國學》,載《中國文化》2006年秋季號

    《史華慈:最后發(fā)表的思想》,載2007年3月8日上!渡鐣茖W報》

    《陳寅恪學術思想的精神義諦》,載《學術月刊》2007年第6期

    《陳寅恪的“自由”與“哀傷”》,連載于2007年7月23日、30日《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

    《中國現(xiàn)代學術的四重疑問》,載2007年9月10日《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

    《論陳寅恪的闡釋學》,載《中國文化》2007年秋季號

    《我這樣看國學》,載2008年1月19日《文匯報》

    《文明的共相》,載2008年2月1日《人民日報》

    《大師與傳統(tǒng)》,載2008年2月24日《文匯報》

    《讀經(jīng)典可以改變氣質》,載2008年4月7日《京華時報》

    《國學熱不必“一窩蜂”》,載2008年4月8日《人民日報》

    《國故與國學》,載2008年5月21日《中華讀書報》

    《尋繹傳統(tǒng)儒學的現(xiàn)代價值》,載《儒學天地》2008年第3期

    《國學辨義》節(jié)錄,載2008年8月4日《文匯報》

    《“橫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載2008年9月3日《中華讀書報》,2010年春季號《中國文化》增補重刊

    《馬一浮和“六藝論”》,載《中國文化》2008年秋季號

    《“博學于文,行己有恥”》,載《中華文化畫報》2008年第11期

    《馬一浮和“六藝之學”》,載2008年11月20日《新京報》

    《現(xiàn)代文明體系的建構和文化傳統(tǒng)的流失與重建》,載《炎黃文化》2008年第5輯

    《國學和“六藝之學”》,載2008年12月8日《人民政協(xié)報》

    《當代中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變奏》,載《中國政協(xié)》2009年第2期

    《國學,不必一窩蜂大熱——劉夢溪先生再談國學和傳統(tǒng)文化》,連載于2009年3月9日、30日《人民政協(xié)報》“學術家園”

    《21世紀的人類能否在非對抗中重生》,載2009年4月27日《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

    《馬一浮的文化典范意義》,載2009年6月17日《中華讀書報》

    《“敬”是中華文化的終極價值》,在2009年7月11日兩岸經(jīng)貿文化論壇上發(fā)表

    《到底什么是國學》,載《中國政協(xié)》雜志2009年第7期

    《竹柏春深護講筵——白鹿洞書院訪學記》,載2009年8月9日《文匯報》“學林”專版

    《現(xiàn)代化,不能“找不到回家的路”》,載2009年9月9日《新華日報》

    《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及其消退》,分上中下三篇連載于《讀書》雜志2010年第3、4、5期

    《當代中國與傳統(tǒng)文化》,載2010年3月25日《光明日報》

    《對話是人類的生活準則》,載2011年1月17日《學習時報》

    《國學與詩學》,載2011年3月6日《人民政協(xié)報》

    《學兼四部的國學大師——張舜徽先生百年誕辰述感》,載2011年6月20日《光明日報》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理念的現(xiàn)代意義》,載2011年10月31日《光明日報》

    《漫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理念》,載2012年3月5日《人民政協(xié)報》

    《一國之內也應尊重文化差異》,載2012年3月8日上!渡鐣茖W報》

    丙、學術對話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現(xiàn)代方向——陳方正博士訪談錄,載《中國文化》1994年第9期

    《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余英時教授訪談錄,載《中國文化》1994年第10期

    《為了中國現(xiàn)代文明秩序的建構──金耀基教授訪談錄》,載《中國文化》1996年第14期

    《“先行一步:為了美國與中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傅高義教授訪談》,載香港《明報月刊》2000年第3期

    《現(xiàn)代性與跨文化溝通——史華慈教授訪談》,載《世界漢學》2003年第2期。

    《什么是國學,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載2007年5月28日《中國教育報》,記者杜悅訪談采寫

    《中華民族之再生和文化信息傳遞——杜維明教授訪談錄》,載《社會科學論壇》2007年9月上半月期。

    《不要“國學熱”,而要“國學做”——訪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載《領先》雜志2009年第4期

    《我們該怎樣向大師致敬——專訪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載2009年8月7日《解放日報》“解放周末”

          《重建中華文化的信仰之維——中國文化報記者對話劉夢溪》,載《中國文化報》2013年4月22日。

    丁、編纂?yún)矔?/h4>

            《紅學三十年論文選編》(上、中、下三冊),180萬字,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至1986年出版。

           《中國現(xiàn)代學術經(jīng)典》,35卷,2500萬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中華文化通志藝文典》,10卷,300萬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榮譽記錄

    2018年1月10日,劉夢溪榮獲“2017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TAGS: 人物 作家
    名人推薦
    • 梁滿倉
      生于1951年,河北涿州人,當代史學家。20世紀80年代先后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業(yè)歷史學碩士學位,F(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
    • 范揚
      范揚,1955年1月生于香港,祖籍江蘇南通市。曾任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F(xiàn)為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兼任南京書畫院院長...
    • 陳煒湛
      陳煒湛,男,1938年9月出生于江蘇常熟,學術專長為古文字學(甲骨學)。致力于古文字的普及工作,其著作《古文字趣談》、《漢字古今談》和《漢字古...
    • 夏淥
      夏淥(1932-)著名古文字學家,原名王先智。早年曾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解放后考入中山大學從容庚、商承祚二先生學習古文字,后長期在武漢大學中文系...
    • 林建華
      林建華,男,漢族,1955年10月出生,山東高密人,中共黨員,1973年11月參加工作,1986年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yè),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
    • 何常在
      何常在,昵稱老何、何叔,橫跨網(wǎng)絡及實體的兩棲實力派作者,網(wǎng)絡代表作《命師》、《官神》、《官運》,實體暢銷書《勝算》、《交手》、《問鼎》系列...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