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孔光(前65—5年4月28日),自幼隨父徙居長安,聰穎好學,通經學,年未二十即舉為議郎。后光祿勛匡衡推舉其為方正,入朝任諫大夫。他性格剛正,直諫無忌,常不合元帝之意,被貶出朝任一小官,后辭官回家收徒講學,所教弟子多數成就為博士、大夫。成帝即位,舉為博士,幾次到各地檢查冤獄,教化風俗,賑濟災民,后遷為仆射、尚書令、御史大夫。綏和二年(前7年)又升為大將軍,繼而拜為丞相,封博山侯。哀帝劉欣即位,封為千戶。后因在朝中力主扶正除邪,傅太后指使親信加以詆毀,被罷免還鄉(xiāng)?坠饣剜l(xiāng)不到一年,朝中接連換了三位丞相,廷議皆不如孔光。元壽元年(前2年)正月朔日有蝕,十余日后,傅太后駕崩,哀帝問光日蝕事,光以“日者眾陽之宗,人君之表”相答,并告誡哀帝:“放遠讒說之黨,援納斷斷之介,退去貪殘之徒,進用賢良之吏;平刑罰,薄賦斂,恩澤加于百姓,誠為政之大本,應變之至務也!卑У塾至羁坠馊氤,授光祿大夫,不久再拜為丞相。他與大司空何武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規(guī)定逾限者歸官,以緩和激化的階級矛盾。因遭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施。哀帝死后,平帝劉 年僅9歲,由太皇太后臨朝稱制,政事盡委于大司馬王莽?坠獾⑿挠胁粶y之事,上書請求辭官回鄉(xiāng)。于是,按王莽之意拜孔光為太傅,次年拜為太師。后稱病辭職。元始五年四月乙未(初一)日(5年4月28日),孔光病故。太后令諫大夫持節(jié)護喪,公卿百官吊唁送葬。謚“簡烈侯”。生平經歷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孫。
經學尤明,年未二址。舉為議郎?锖馀e光方正,為諫大夫。坐議有不合,左遷虹長,自免歸教授。成帝初即位,舉為博士,數使錄冤獄,行風俗,賑贍流民,奉使稱旨,由是知名。光以博士選高第為尚書,明習漢制及法令。上甚信任。轉為仆射、尚書令。詔令以其周密謹慎,未嘗有過,加諸吏官。遷諸吏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給事中,領尚書事、后為光祿勛,復領尚書事,諸吏給事中。共典樞機十余年,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問,據經法以心所安而對,不希指茍合;如或不從,不敢強諫爭,以是久而安。有所存舉,唯恐其人聞知;沐日臨休,兄弟妻子燕語,終不及朝省政事。有人問光:溫室省中樹皆何木?光嘿不應,更答以它語,其不泄如是。后徙為御史大夫。
綏和元年(前8)二月,成帝詔儀立皇太子。光主張立中山王,結果以議不中意,左遷廷尉。
綏和二年(前7)三月,孔光為宰相,封博山侯。哀帝即位后,傅太后欲與成帝母俱尊稱號,群臣多順指。唯師丹與孔光持異議。哀帝難違大臣正議,又內迫于傅太后,遂策免師丹。朱博代為大司空。傅氏在位者與朱博共毀譖光。數月后遂策免。上丞相博山侯印綬,罷歸。后復征為光祿大夫,數月,為御史大夫。
元壽元年(前2)二月,復為丞相,復故國博山侯。
明年,定三公官,改為大司徒。后徙為帝太傅,旋為太師。元始五年(5)四月死,終年七十。
孔光自幼隨父徙居長安,聰穎好學,通經學,年未二十即舉為議郎。后光祿勛匡衡推舉其為方正,入朝任諫大夫。他性格剛正,直諫無忌,常不合元帝之意,被貶出朝任一小官,后辭官回家收徒講學,所教弟子多數成就為博士、大夫。
成帝即位,舉為博士,幾次到各地檢查冤獄,教化風俗,賑濟災民,后遷為仆射、尚書令、御史大夫。
綏和二年(前7年)又升為大將軍,繼而拜為丞相,封博山侯。哀帝劉欣即位,封為千戶。后因在朝中力主扶正除邪,傅太后指使親信加以詆毀,被罷免還鄉(xiāng)?坠饣剜l(xiāng)不到一年,朝中接連換了三位丞相,廷議皆不如孔光。
元壽元年(前2年)正月朔日有蝕,十余日后,傅太后駕崩,哀帝問光日蝕事,光以“日者眾陽之宗,人君之表”相答,并告誡哀帝:“放遠讒說之黨,援納斷斷之介,退去貪殘之徒,進用賢良之吏;平刑罰,薄賦斂,恩澤加于百姓,誠為政之大本,應變之至務也。”哀帝又令孔光入朝,授光祿大夫,不久再拜為丞相。他與大司空何武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規(guī)定逾限者歸官,以緩和激化的階級矛盾。因遭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施。哀帝死后,平帝劉衎年僅9歲,由太皇太后臨朝稱制,政事盡委于大司馬 王莽。孔光耽心有不測之事,上書請求辭官回鄉(xiāng)。于是,按王莽之意拜孔光為太傅。
次年拜為太師。后稱病辭職。
元始五年,孔光病故。太后令諫大夫持節(jié)護喪,公卿百官吊唁送葬。謚“ 簡烈侯”。
政治作為
孔光擔任尚書后(尚書二字是主管文書的意思,西漢在宮廷中主管文書的官稱為尚書)“觀故事品式,數歲明習漢制及法令”?坠庠趽紊袝,只是一個普通的學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博士,職責是專掌經學傳授。博士的學問雖然淵博,理論也自有一套,但尚書的工作就不一定熟悉,朝廷內的辦事程序及成例也不一定清楚,至于朝章典籍及法律制度等,更是不可能全都明了。角色變了,如果不盡快熟悉工作流程,要勝任尚書工作是不可能的。做尚書后只幾年功夫,孔光便“明習”各種制度及法令,這種刻苦鉆研業(yè)務的精神自然值得稱道。所謂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孔光就是這樣一種人。由于孔光肯鉆研,工作又極其認真負責,于是“上(皇帝)甚信任之,轉為仆射、尚書令”(西漢的尚書令和尚書仆射是中央政府主管文書的正、副長官)。軼事典故
堅持原則
孔光“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問,據經法以心所安而對,不希指茍合”。在法律和政策的許可范圍內行事,不破壞成規(guī),堅決維護原則,這對一個尚書來說,自然難能可貴。而皇帝有事提問,孔光總是引經據典及按照法令要求,用自己心中認為是正確的話來回答,從不希圖茍且迎合皇帝的意圖,這種堅持真理、不阿諛奉迎的品格,無疑更值得肯定和稱道。作風嚴謹
孔光是孔子第十四代孫,西漢成帝時,他擔任西漢尚書令,掌管樞機十多年,有眾多可稱道的事。愛讀古代詩文的人,對“溫樹”、“溫室樹”這個典故大概不會陌生,如“欲言溫樹三緘口,閑賦宮詞八斗才”(唐·徐夤《獻內翰楊侍郎》詩);“詔下初辭溫室樹,夢中先到景陽樓”(唐·劉禹錫《送李仆射赴鎮(zhèn)》詩);“忠慎有逾于溫樹”(《金石萃編》卷四十八《褚亮碑》);“古人不言溫樹,何足稱也”(《隋書·李德林傳》)。這個典故便是出自《漢書·孔光傳》。史書上說孔光“沐日歸休,兄弟妻子燕語,終不及朝省政事;騿柟猓簎2018溫室省中樹,皆何木也?u2019光嘿不應,更答以他語,其不泄如是!辈恍孤冻C密,是歷代統(tǒng)治者對尚書的一條最基本要求,古代的絕大多數尚書,對此也是嚴格遵守,認真照辦的。但像孔光那樣,在閑談中家人問他長樂宮溫室殿旁種的是什么樹,他都默然不應,或回答些其他的話加以搪塞,保密意識如此之強,遵守制度如此嚴謹周密,還是不多見的。這就難怪古代的文人喜以“溫樹”、“溫室樹”用為居官謹慎、言語不泄的典故,寫進他們的詩文中了?坠鉄o疑是古代尚書保密意識強的一個典型。剛正不阿
孔光“不結黨友”。攀權附勢,結黨為援,是古代官場內的普遍現象,當然是一種腐敗行為?坠獾母赣H孔霸是一代碩儒,早年也做過博士,后來成了皇太子的老師,漢元帝即位后被封為褒成君。孔光自己的學生也遍布朝野。他既是“名父之子”,自己又“進官早成”,要在朝中拉幫結派,建立一個小宗派團體,是極為容易的事情。然而他“性自守”,既“不結黨友”,也不“有求于人”,這當然也是值得稱道的?坠庵档梅Q道的事當然還有。如他向皇帝提了意見或建議后“輒削草稿”,不“章(彰)主之過以奸(求)忠直”;实塾腥秉c或過錯,尚書能予以提醒,這本身就值得稱道;而提了意見后即銷毀文稿,不顯示自己高明和不貪求忠直的名聲,當然更值得稱道了?坠鈸紊袝蜕袝,負責中央機要事務十多年,后來兩次擔任御史大夫(副宰相),兩次出任宰相,又分別擔任大司徒、太傅、太師,歷三世(漢成帝、哀帝、平帝),居公輔位前后十七年,被封為博山候。他生前封候拜相,死后備受哀榮。舉薦賢能
“有所薦舉,唯恐其人之聞知”。孔光在皇帝身邊,向朝廷薦舉人才自然比較容易。但他每次薦舉人才,都唯恐被薦舉者知道,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拒絕私謝,不要人家記自己的恩德!对娊洝飞险f“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孔光這種不圖感報的意識及其行為自然值得稱道。所以說,孔光的“唯恐其人之聞知 ”反映了他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認為自己所做的“這是我應該做的”而已,從根本上否定了公事私謝的必要性。 孔光主動向朝廷推薦人才不圖私謝,別人找上門來,求他推薦,史書有所記載?坠馐菍W官出身,弟子眾多,他本來就樂于薦賢舉能,居宰相高位后,原來的弟子找上門來,“幾(冀)得其助力”,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學生們想“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他們的孔老師卻“終無所舉薦,至或怨之”,就是不給跑官者官當,怨怪我也不給。史書上于是給孔光大書了一筆:“其公如此”。輔佐哀帝
建始元年(前32),成帝劉驁立,舉孔光為博士,“數使錄冤獄,行風俗,振贍流民”,所為甚稱皇帝意旨,名聲大增。其時,朝廷擢選高才,博士選三科高第為尚書,次為刺史,其不通政事者,以久次補為諸侯太傅?坠馑煲愿叩诎菔谏袝PD仆射,尚書令。幾年后又遷升諸吏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給事中,賜黃金百斤,領尚書事,光祿勛等,前后達十余年。在這期間,孔光觀舊事品式,明習漢制及法令,凡事守法度,修故事。凡是皇帝所問,均據經法以心所安為對,不枉事應合,亦不敢強諫力爭,以求長久之穩(wěn)安。凡所進言,輒焚削底稿,以為章主之過,以奸忠直,人臣之大罪也。凡有所舉薦,惟恐其人知之。節(jié)假日歸家,與妻子兄弟等閑談,也從不談及朝廷政事”。曾經有人問孔光溫室殿中所植都是何種花木,孔光也環(huán)顧左右而言它。孔光的這種出語謹慎,不結黨,不隨意求人,不養(yǎng)士的恬然自守的性格,深受漢成帝喜愛,又擢升他為御史大夫。但后來的議嗣事件,卻使孔光貶降為廷尉。綏和元年(前8),漢成帝欲立太子。成帝自己無子,便只有在至親的胞弟中山孝王劉興和胞弟子定陶王劉欣之間選擇。傅太后、趙皇后、昭儀以及成帝舅、大司馬驃騎將軍王根都傾向于立定陶王劉欣。漢成帝猶豫不能決,就召丞相翟方進、御史大夫孔光、右將軍廉褒、后將軍朱博等進宮討論。翟方進、王根、廉褒、朱博等主張立定陶王劉欣,理由是定陶王是成帝之侄,《禮》日:“昆弟之子猶子也”,“為其后者為之子也”?坠庵鲝埩⒅猩酵酰碛墒前炊Y制,立嗣以親,中山王是成帝之弟,于禮最親,古有“兄終弟及”之說。最后,漢成帝屈從于皇后、昭儀的壓力,以《禮》有“兄弟不相入廟”為由,立定陶王劉欣為太子,而孔光則以“議不中意”,貶降為廷尉。
就在孔光貶為廷尉的同一年,發(fā)生了定陵侯淳于長連坐案。在淳于長案未發(fā)之前,淳于長妾等6人已被休,有的已重新嫁人了。及事發(fā),丞相翟方進、大司空武議等根據漢律“犯法者各以法時律令論之”,認為淳于長犯罪時,其妻尚未被休棄,“已有當坐之罪,與身犯法無異。后及棄去,于法無以解”。孔光則以為,治大逆不道罪,之所以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是為了告誡后來的犯法者!胺驄D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離”,淳于長自知犯了大逆之罪,而事先將乃始等人休棄,有的還重新嫁了人,這說明他們的夫婦之義已絕,而再去連坐乃始等人,其名不正?坠獯俗h,正合天子之意。不久,廉褒、朱博等因與此案有牽連,被免為庶人,孔光則升遷為左將軍,居右將軍官職。又過了幾個月,丞相翟方進去世,成帝又欲拜孔光為丞相,連官印和書贊都準備好了。恰在這時,漢成帝突然駕崩,孔光不得已,于靈前拜而受丞相博山侯印綬。漢成帝去世之后,定陶王劉欣繼位,這就是漢哀帝。哀帝初即位,褒賞大臣,增封孔光千戶。哀帝即位后就下詔問丞相和大司空,傅太后應該住在什么地方?坠馑芈劯堤鬄槿藙偙L于權謀,哀帝劉欣尚在襁褓中就由她撫養(yǎng)、教導,直至成人,在劉欣被立為太子的過程中她又出過大力。為避免傅太后參與國政,也試圖避免不讓傅太后與哀帝朝夕相近,都說傅太后宜改筑宮室居住,大司空何武主張傅太后住北宮。哀帝最后聽了何武之言,讓傅太后居住在北宮。果然不出孔光所料,北宮與皇帝的未央宮有暗道相通,傅太后天天從暗道去哀帝的住所,向哀帝提出稱尊號、貴寵其親戚等不正當要求,使哀帝不能以直道行事。如,傅太后從弟之子傅遷因“在左右尤傾邪”,被哀帝免官,遣歸故里。傅太后對此非常惱怒,不斷地給哀帝施加壓力,哀帝不得已又下詔將他留官。孔光和大司空師丹聞之,就上書哀帝,認為這樣做會使“天下疑惑,無所取信,虧損圣德,誠不小愆”。請求哀帝“歸遷故郡,以銷奸黨,應天戒”。迫于傅太后的壓力,哀帝最終還是沒遣傅遷歸故郡,連其職務也恢復了,卻使孔光又一次忤犯了傅太后。還有一次,傅太后欲與成帝的母親尊號一致,大臣們大多阿諛順應,言母以子貴,立尊號以厚孝道是應該的。師丹和孔光再次表示反對,結果,“上重違大臣正議,又內迫傅太后,倚違者連歲!睅煹け幻饴,以朱博代為大司空。朱博又與傅氏之在位者聯合起來,羅織罪名,共毀譖孔光,使孔光被免去了丞相之職。哀帝在罷免孔光的詔書中稱: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與共承宗廟,統(tǒng)理海內,輔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朕既不明,災異重仍,日月無光,山崩河決,五星失行,是章朕之不德而股肱之不良也。君前為御史大夫,輔翼先帝,出入八年,卒無忠言嘉謀,今相朕,出入三年,憂國之風復無聞焉。陰陽錯謬,歲比不登,天下空虐,百姓饑饉,父子分散,流離道路,以十萬數。而百官君職曠廢,奸軌放縱,盜賊并起,或攻官寺,殺長吏。數以問君,君無怵惕憂懼之意,對毋能焉。是以群卿大夫咸惰哉莫以為意,咎由君焉。君總社稷之重,總百僚之任,上無以匡朕之闕,下不能綏安百姓!稌凡辉坪?“毋曠庶官,天工人代之”。于戲!君其上丞相博山侯印綬.罷歸。其實,由于積弊已深,西漢王朝在成帝時就已走向衰敗了,這已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決非孔光這位儒雅丞相所能挽救的。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孔光之被罷相完全是因在立嗣問題上站錯了立場。 歷史也往往捉弄人。就在孔光被罷相后不久,漢哀帝又開始思念起孔光這位當年的老丞相了。原因是孔光之后,朝廷先后用了三任丞相,“議者皆以為不及光”。適巧,元壽元年(前2)正月十五日發(fā)生了一次日蝕,10多天后,傅太后駕崩。百思不得其解的哀帝連忙詔孔光問是怎么回事,孔光以奏對稱旨,起而拜為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給事中,位次丞相。一個月以后,丞相王嘉下獄死,御史大夫賈延免,孔光復拜御史大夫之職。又過了兩個月,再進為丞相,恢復博山侯。直到此時,哀帝才醒悟過來,知道以前免孔光丞相之職是錯誤的,因而將譖毀孔光的傅嘉等人免為庶人。
然而,這一次,孔光的丞相職務也沒有做多久。元始元年,漢哀帝卒。太皇太后以王莽為大司馬,立中山王劉}為為帝,即漢平帝。平帝年幼,太后稱制,委政于王莽,漢家政權落于王氏手中。盡管王莽因孔光為舊相名儒,天下所信,備禮事之,但孔光還是感到了憂懼,不知所以,遂上書乞骸骨。不料,太后以“帝幼少,宜置師傅”為由,遷徙孔光為太傅,位四輔,給事中,領宿衛(wèi)供養(yǎng),行內署門戶,省御食物。第二年,又徙為太師。與此同時,王莽加快了篡漢的步伐,自領太傅,稱宰衡,位在諸侯王之上?坠飧涌謶,再三上書稱疾求歸。但孔光的請求一直沒被批準,太后還在詔書中褒揚孔光“德行純淑,道術通明”,“今年耆有疾,俊艾大臣,惟國之重,其猶不可以闕焉”,特令孔光不用上朝,“十日一賜餐,賜太師靈壽杖,黃門令為太師省中坐置幾,太師人省中用杖,賜餐十七物,然后歸老于第,官屬按職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