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韓億(972~1044),字宗魏,其先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徙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
韓億半身像
)。真宗咸平五年(1002)進士,知亳州永城縣。景德二年(1005)通判陳、鄆、許諸州。大中祥符三年(1010)遷知洋州。又知相州。入為侍御史,除河北轉(zhuǎn)運使。仁宗天圣二年(1024)知青州。三年,判大理寺。四年,授樞密直學(xué)士。明道元年(1032)拜諫議大夫,累遷同知樞密院事。景祐四年(1037)授參知政事,罷知應(yīng)天府。慶歷二年(1042)以太子少傅致仕。四年卒,年七十三。謚忠獻。有文集十卷,已佚。《宋史》卷三一五、《東都事略》卷五八、《隆平集》卷七并有傳。 韓億有八子:韓綱、韓綜、韓絳、韓繹、韓維、韓縝、韓緯、韓緬。 史書有記載的孫子有五人:韓宗彥、韓宗道、韓宗師、韓宗武、韓宗文。 韓億傳 韓億,字宗魏,其先真定靈壽人,徙開封之雍丘。舉進士,為大理評事、知永城縣,有治聲。他邑訟不決者,郡守皇甫選輒屬億治之。通判陳州,會河決,治堤費萬計,億不賦民而營筑之。真宗嘗欲召試,而與王旦有親嫌,特召見,改億官知洋州。州豪李甲,兄死迫嫂使嫁,因誣其子為他姓,以專其貲。嫂訴主官,甲輒賂吏掠服之,積十余年,訴不已。億視舊牘未嘗引乳醫(yī)為證,召甲出乳醫(yī)示之,甲亡以為辭,冤遂辨。累遷尚書屯田員外郎、知相州。河北旱,轉(zhuǎn)運使不以實聞,億獨言歲饑,愿貸民租。有誣其子綱請求受金者,億請自置獄按之,事雖辨,猶降通判大名府。 吳植知臨江軍,使人納金于宰相王欽若,因衙吏至京師,審之,語頗泄,欽若知不可掩,執(zhí)吏以聞。詔付臺①治,而植自言未嘗納金,反誣吏誤以問所親語達欽若。億窮治之,蓋植以病懼廢,金未達而事已露也。植乃除名。并按欽若,詔釋不問。三司更茶法,歲課不登,億承詔劾之,由丞相而下皆坐失當(dāng)之罰,其不撓如此。自薛奎后,億獨掌臺務(wù)者逾年。 知益州。故事,益州歲出官粟六萬石,賑糶貧民。是歲大旱,億倍數(shù)出粟,先期予民,民坐是不饑。又疏九升江口,下溉民田數(shù)千頃。維、茂州地接羌夷,蕃部歲至永康官場鬻馬,億慮其覘兩川,奏徙場黎州境上。唃廝啰與趙元昊相攻,來獻捷。朝廷議加唃廝啰節(jié)制。億日:“彼皆蕃臣也,今不能諭令解仇,乃因而加賞,非所以綏御四方也!弊h遂寢。元昊歲遣人至京師,出入民間無他禁,億請下詔為除館舍禮之,官主貿(mào)易,外雖若煩擾,實羈防之。 知開封府范仲淹獻《百官圖》,指宰相呂夷簡差除不平,而陰薦億可用。仲淹既貶,帝以諭億。億日:“仲淹舉臣以公,巨之愚陛下所知;舉臣以私,則臣委質(zhì)以來,未嘗交托于人!彼斐龖舨、參知政事。會忻州地犬震,諫官韓琦言宰相王隨、陳堯佐非輔弼才,又言億子綜為群牧判官,不當(dāng)自請以兄綱代之。遂與宰相皆罷,知應(yīng)天府,尋加資政殿學(xué)士、知成德軍。改澶州,復(fù)知亳州,官至尚書左丞,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贈太子太保,謚忠憲。 億性方重,治家嚴(yán)飭,雖燕居,未嘗有惰容。見親舊之孤貧者,常給其昏葬。 【注】①臺:御史臺。 韓億,字宗魏,他的祖先是真定靈壽人,后來遷徙到開封的之雍丘。中進士,任大理評事、永城縣令,有政治的聲名。其他縣邑不能斷決的案子,郡守皇甫選就囑托韓億斷決。任陳州通判時,恰逢黃河決堤,治理河堤的費用需要數(shù)以萬計,韓億沒有想百姓征收賦稅而營建構(gòu)筑河堤。到洋州做官。地方豪強李甲,兄死后他逼迫嫂子改嫁,就誣稱她的孩子是別人的孩子,以圖霸占她的財物。嫂告官,李甲就賄賂官吏拷打嫂子使她屈服,拖了十幾年,他嫂子不斷上訴。韓億把李甲召來并把孩子的乳醫(yī)找來給李甲看,冤案于是得到斷明。后任尚書屯田外郎。河北大旱,轉(zhuǎn)運使沒有把實際情況上報,只有韓億把當(dāng)年饑荒情況旱情上報,并打算寬限百姓當(dāng)年的租稅。有人誣陷韓億的兒子韓綱受人請求受了別人的金子,韓億請求自己斷案審查這件事情,事情最終雖然明辨,但是韓億還是被降職為大名府通判。 吳植主管臨江軍隊,派人送金子給宰相王欽若,趁他的手下衙吏到京師,審查衙吏,言語間多有泄露,王欽若知道事情不可掩蓋,就抓來衙吏上報;噬舷略t交給御史臺處置,而吳植卻說自己沒有送給王欽若金子,反而誣陷衙吏錯把問候親近的人的話傳給了王欽若。韓億追查這件事,原來是吳植因為生病害怕被罷免,金子沒有送到事情卻已經(jīng)敗露。吳植于是被除名。并連帶審查王欽若,皇上下詔對王欽若不加追究。自薛奎后,韓億獨自掌臺管事務(wù)一年多。 在益州做官。舊例,益州每年歲拿出官糧六萬石,以賑濟賣給貧民。這年大旱,韓億拿出比往年多幾倍的官糧,先給百姓,百姓民因此沒有挨餓。又疏通九升江口,使下游灌溉民田數(shù)千頃。維、茂州地與羌夷接壤,蕃部每年到永康官場賣馬,韓億擔(dān)心他們窺探兩川地形,就上把官場遷到黎州境上。 唃廝啰與趙元昊相互攻打,來獻戰(zhàn)利品。朝廷議加封唃廝啰官職。韓億說:“他們都是蕃臣,現(xiàn)在不能告諭他們使他們解除仇恨,卻趁此機加封,不是用來安撫控制四方的辦法!弊嘧h御史停止。元昊每年派遣人到京師,出入民間么有任何限制,韓億請求下詔為他們建館舍禮待之,讓官府主管貿(mào)易,外表上好像煩擾,實際上限制提防他們。 開封知府范仲淹獻《百官圖》,指宰相呂夷簡選拔不平,就暗地推薦韓億可用。仲淹被貶后,皇帝告訴億。韓億曰:“范仲淹因公舉臣,臣之愚鈍陛下所知;因私舉臣,則臣委質(zhì)以來,未嘗交托于人!庇谑潜蝗温殤舨俊⒅。適逢忻州地大震,諫官韓琦進言宰相王隨、陳堯佐不是輔弼之才,又說韓億兒子韓綜為群牧判官,不應(yīng)當(dāng)自請以兄綱代之。遂與宰相皆罷,知應(yīng)天府,尋加資政殿學(xué)士、知成德軍。改澶州,復(fù)知亳州,官至尚書左丞,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贈太子太保,謚忠憲。 韓億的性格端方沉穩(wěn),治家非常嚴(yán)格。即使是家里的日常生活,也不會讓自己的儀容不整。親戚朋友有貧窮孤獨的,他經(jīng)常為他們養(yǎng)老送終。據(jù)《宋史》記載,韓億有八子:綱、綜、絳、繹、維、縝、緯、緬。 史書有記載的孫子有五人,但實際數(shù)量肯定不止五人: 【一】韓宗彥:韓綱之子。字欽圣。蔭補將作監(jiān)主簿。舉進士甲科,累遷太常博士。以大臣薦,召試,為集賢校理。歷提點京西、京東刑獄。應(yīng)天府失入平民死罪,獄成未決,通判孫世寧辨正之。獄吏當(dāng)坐法,而尹劉沆縱弗治;宗彥往按舉,沆復(fù)沮止之。宗彥疏沆于朝,抵吏罪。仁宗春秋高,未有嗣。宗彥上書曰:「漢章帝詔諸懷妊者賜胎養(yǎng)谷,人三斗,復(fù)其夫勿算一歲,著為令。臣考尋世次,帝八子,長則和帝,而質(zhì)、安以下諸帝皆其系胄,請修胎養(yǎng)之令!骨以唬骸溉司齽(wù)蕃毓其民,則天亦昌衍其子孫矣!挂陨袝繂T外郎判三司鹽鐵勾院,卒。 【二】韓宗道:韓綜之子。歷官至戶部侍郎、寶文閣待制。 【三】韓宗師:韓絳之子。字傳道,以父任歷州縣職。既登第,王安石薦為度支判官、提舉河北常平。累官至集賢殿修撰、知河中府,卒。初,宗師在神宗朝,數(shù)賜對,常弗忍去親側(cè),屢辭官不拜,世以孝與之。 【四】韓宗武:韓縝之子。第進士,韓宗彥鎮(zhèn)瀛州,辟為河間令。值河溢,增堤護城,吏率兵五百伐材近郊,雖墓木亦不免,父老遮道泣,宗武入府白罷之;兆诩次,為秘書丞,因日食上疏言:「近世事有微漸而不可不察者五:大臣不畏公論,小臣趨利附下,一也。人主怠於政事,威柄下移,怨讟歸上,二也。左右無輔拂之士,守邊無御侮之臣,三也。開境土以速邊患,耗賦財以弊民力,四也。歲谷不登,倉庾空竭,民人流亡,盜賊數(shù)起,五也。根治朋黨,追復(fù)私怨,正士黜廢,耆老殲亡,旋起大獄,害及善類。文章號令,衰於前世。大河決溢,饑饉薦臻。執(zhí)政大臣,人懷異意,排去舊怨,以立新黨,徒為紛紛,無憂國忘家之慮。誠愿躬攬權(quán)綱,收還威柄,敷言奏功,考察名實,不以侍御之好、鐘鼓之娛為樂。仁祖惻怛至誠,以收天下之心;神宗厲精不息,以舉天下之事:皆所宜法!共粓。 哲宗將祔廟,中旨索省中書畫甚急。宗武言:「先帝祔廟,陛下哀慕方深,而丹青之玩,取索不已,播之于外,懼損圣德。陛下踐祚,如日初升,當(dāng)講劘典訓(xùn),開廣圣學(xué),好玩易志,正古人所戒也!故枞,皇太后見之,怒曰:「是皆內(nèi)侍數(shù)輩所為爾。」欲盡加罰,帝委曲申救,乃已。明日,太后對宰相獎嘆,令俟諫官員闕即用之。尋除都官員外郎,改開封府推官。丐外,為淮南轉(zhuǎn)運判官。前使者貸上供錢,禁庭遣使來索。宗武奏具狀,詞極鯁切,坐貶秩,罷歸。久之,蔡京欲以知潁州。帝語秘書事,京不敢復(fù)言,遂致仕。官累太中大夫,年八十二卒。 【五】韓宗文:不知是誰的的兒子,但確定不是韓縝。因為韓縝曾經(jīng)在上書中明確說道:“宗文,臣侄也! ======================================= 因為能登上史書的,多是有一定影響力,或身居高位,或在某個事件中被提及。以上幾個都是。但是如果要確切到所有孫子的人數(shù)及名字,恐怕只有翻看其家族史或家譜。因為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讓史書留下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