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高放,原名高元浤,1927年2月生于福建省福州市。著名學者,政治學家、共運史學家、馬克思主義學家、社會主義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被中國人民大學授予榮譽一級教授稱號,成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首批受聘或受頒一級教授的23名學者之一,具有與兩院院士相同的學術(shù)影響力,在學術(shù)界被譽為“思想高度解放”的學者。
1946年,考入北京大學,積極參加學生民主運動。1947年6月,加入地下黨領導的民主青年同盟,任支部書記,在政治系學習。1948年1月到晉冀魯豫解放區(qū),改名高放,進入北方大學文教學院學習;7月,被選拔為研究生,攻讀馬列主義理論。1949年3月隨華北大學遷到北京,調(diào)為華北大學二部學習助理員;1950年8月,調(diào)到新建立的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任教員,長期執(zhí)教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史、科學社會主義、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等課程。1963年被評為副教授,并兼任系資料室主任。1973-1978年人大停辦期間在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執(zhí)教。
復校后,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主持編寫《國際共運史教學大綱》。1980年被評為全校先進工作者,擔任學校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1981年由國務院總理批準聘為全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在人民大學建立全國第一個國際共運史博士點。1982年出版約23萬字專著《社會主義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獲北京市優(yōu)秀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同年開始主編《國際共運》雜志。
1983年,被聘為教授,同年兼任國際政治系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教研室主任。1984年出版合譯的《第二國際史》第1卷。1985年被任命為國務院學術(shù)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并被選為北京市國際共運史學會會長。1986年,兼任國際政治與國際共運研究所所長,主編兩本國際共運史教程及《社會主義思想史》(1995年獲得國家教委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著作二等獎)。1988年,當選中國政治制度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和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第一副會長;受國家教委委托主編《"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要點》。1989年主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概論》,后改名為《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新論》,并再次出版。1990年主編教材《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2005年該書第三版被北京市教委評為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1994年被評為全校優(yōu)秀研究生導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副會長。1997年《世界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軌跡和根源》獲《新華文摘》首屆"我印象最深的文章"二等獎。1993年以來,六家出版社先后出版《高放文集》9本,分別為《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在世界和中國》、《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別史》、《縱覽世界風云》、《高放政治學論萃》、《政治學與政治體制改革》、《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心聲》、《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新論》、《治學風雨路漫漫》,共計400多萬字。改革開放以來,主編、合編、合譯、合著、專著共五十多部。2003年《啟蒙助我成為學者》獲《光明日報》征文一等獎。2005年,獲中國人民大學首批榮譽教授證書和金質(zhì)獎章,并返聘繼續(xù)招收博士研究生。截止到2013年仍任中國和北京市國際共運史學會、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和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顧問,同時擔任《理論探討》、《理論參考》、《新視野》、《天津市委黨校學報》、《社會科學研究》等期刊顧問或編委。
個人榮譽
高放教授參加過中共中央書記處、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等部門召開的多次討論會和座談會,就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問題提出建議;到28個省、市、自治區(qū)講過學;多次到美國、香港、臺灣等地區(qū)考察、講學,參加國際性學術(shù)會議,進行學術(shù)交流,被海外人士稱為“中國大陸杰出思想家”。1992年榮獲國務院頒發(fā)的"為發(fā)展高等教育做出突出貢獻"證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黃金時期的高放,成果卓著:培養(yǎng)了18名博士研究生,撰寫了300多篇文稿,先后出版5本文集、2本專著,合著、合譯、主編了30多部書稿,逾500萬字,可謂“著作等身”。被國內(nèi)多部辭書稱為“共運史學家”、“政治學家”、“馬克思主義學家”、“社會主義學家”等。
主要作品
《社會主義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社會主義思想史》、《"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要點》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概論》、《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世界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軌跡和根源》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在世界和中國》、《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別史》、《縱覽世界風云》
《高放政治學論萃》、《政治學與政治體制改革》、《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心聲》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新論》
《論我國過渡時期的工農(nóng)聯(lián)盟》(1956)、《普列漢諾夫評傳》(合著, 1986)、《評第三次浪潮》(1988)、《社會主義大辭典》(主編,1989)。近年撰寫的有:《科學社會主義認識的三次飛躍和理論的三種形態(tài)》(1990)、《論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戰(zhàn)略的演變》(1990)。撰寫論文近200篇。
外界評價
20多年來,高放開設過許多馬克思主義學習課程,在馬克思主義學、社會主義學、政治學、歷史學等學科領域探索新問題,提出新見解。高放用一句話22個字將馬克思主義簡明定義為“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無產(chǎn)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科學”,后來又用更簡明的五個字把馬克思主義界定為“人的解放學”,引起很大反響。高放認為,“馬克思主義不僅有哲學、經(jīng)濟學和社會主義學三個組成部分,而且還包括政治學、法學、軍事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教育學、民族學等十幾個組成部分,相應的也有十幾個來源。無產(chǎn)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需要有這十幾門科學為它服務。”他還認為,“在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中,最重要的是三大組成部分,其核心是科學社會主義,因為它比哲學更直接、比經(jīng)濟學更全面!
在幾十年的學術(shù)生涯中,高放教授長期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政治學等領域問題的研究,以勤勉的治學精神,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創(chuàng)新的學術(shù)觀點,豐富的學術(shù)思想,在學術(shù)理論界享有很高聲譽,被學術(shù)界譽為“思想高度解放”的學者。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社會主義思想、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等領域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學術(shù)貢獻。
人物逝世
2018年5月30日13時26分,高放因病去世,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