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翁叔元
性別:男
字:寶林
出生年月:1633
朝代:清朝
籍貫:江南常熟
民族:漢族
職業(yè):大臣
個人簡介
翁叔元(1633-1701)字寶林,江南常熟人,清朝大臣?滴跏迥,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館試第一。累遷國子監(jiān)祭酒,洊擢吏部侍郎,遷工部尚書。部例,每有工作,先計其直上之,名曰“料估”。工完多冒破,所司不敢以聞,有十年不銷算者,大工至四十三案。叔元蒞部甫半載,積牘一清。調(diào)邢部,移疾歸,卒。
叔元愛才而褊隘,何焯在門下,初甚賞之;叔元疏劾湯斌,焯請削門生籍,叔元擯之,竟不得成名。以是為世所誚云。
生平資料
康熙十五年,翁叔元,以直隸(今河北)永平(今盧龍縣)籍應試,中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翁叔元歷任翰林院檢討、侍讀、侍講學士、內(nèi)閣學士、吏部侍郎、工部尚書,官至刑部尚書。據(jù)記載:翁叔元年幼時,家中十分貧寒,他的叔父扶助他長大成人,成就事業(yè)。因此,以“叔”字命名,立志不忘根本。翁叔元與戊戌科狀元孫承恩、己未科狀元歸允肅及翁氏二狀元翁同騄、翁曾原給常熟帶來了甲科盛地之名。
康熙十七年(1678),翁叔元出任山東鄉(xiāng)試主考官。所得人士全是當時出名的人才,“拔畢世特等”,成為當時各省解試最為出眾的。國子生徒按常例要送見面禮的,翁叔元一到立即謝絕。大家都心悅誠服,交口稱贊他公允、無一己之私?滴跏四辏淌逶苊幮蕖睹魇贰。而后,曾任國子監(jiān)祭酒。康熙二十六年,權(quán)臣明珠的黨羽大肆攻擊湯斌,翁叔元也曾被指為是明珠一黨。著名學者何焯曾在信中斥責他,聲言不再認他作為自己的老師。后來何焯一再在科考場受窘,許多人都認為可能是出于翁叔元的默許、報復。
康熙二十七年(1688)翁叔元幾經(jīng)升遷,出任工部尚書。翁叔元在職時,上奏具疏三請:“一請復積分之法,一請令諸生習禮肅觀聽、一請嚴懲不率。”康熙帝很是賞識,采納施行,只是積分之法無人問津。關(guān)于習禮,確定了初一、十五的朔望釋菜禮,屆時,六館的士子生員,都整冠束帶,彬彬有禮。關(guān)于嚴懲,翁叔元銓釋有關(guān)曹司的種種弊端,使稅收分厘不差,如剝皮骨一般,分離清楚。他曾經(jīng)試了試州同知以下雜職官員,大多納請才得謁見,毫無顧忌;翁叔元請用掣簽作為等待的區(qū)別,也不行;可見不嚴懲不行。后來,翁叔元任職工部。往往在工部任職的官員把查辦專務看作可怕、令人提心吊膽的工作,大部分任此職的人都不喜歡這個差使,總希望改任它職,以免招來禍事,殃及后代。原因是在工部承擔此職難免其責。建筑工程往往超出原來預算的經(jīng)費,主事官員由于害怕遭受指責,又遲遲不敢上報。在翁叔元接此任之前,近十年時間有四十三項主要工程未結(jié)賬。他上任半年期間,以非同小可的魄力清理了這些陳年積案?滴醵四辏顪孰x職,回南方老家休養(yǎng)。直到康熙三十一年秋,翁叔元再度被皇帝召回京城,接掌刑部。翁叔元在刑部任上,為冤假錯案平反,使不少人保全性命。他曾經(jīng)說:“州縣所奏成案,我固然知道多有冤屈。然而短期內(nèi)又破不了,一概駁回,又怕白白再株連更多的人,或許還造成更多在獄中饑寒而亡的,真不知如何是好?或許刑部能匡正,而不至于由著下面官吏為所欲為。但愿這種辦法能杜絕惡勢力猖獗,案情有個好結(jié)果。”
史籍記載
康熙三十六年,翁叔元以體弱多病退休。四年后,離開人世。享年69歲。
據(jù)記載:翁叔元以精于文章知名,尤其以科考的制藝為最長。他的《鐵庵文集》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他的《梵園詩集》、《鐵庵年譜》,見于《借月山房匯鈔》之中。他有兩個兒子,都做過知州官。據(jù)說他兒子們的詩與他一樣,都有一定的名氣,而且詩中有悟道語。
作品一覽
病中雜述
邇來有微疾,遂得身間居。
隱幾發(fā)清思,且復親詩書。
夜闌不成寐,落月明前除。
漸覺萬慮捐,往往見太虛。
多恐疾良已,此念又復初。
我初亦何為,無端在陶冶。
我身既非真,況乃名氏假。
因復被虛聲,從人置高下。
微生屬醯雞,世事付野馬。
浮云與電光,于我何有者。
下第出都途中偶成
孤蹤寂寞與時違,匹馬荒郊趁落暉。
有影自隨還對語,無家可老尚思歸。
花當寒谷先秋落,雁叫空江帶雪飛。
棄婦可憐身已去,向人猶整嫁時衣。
聞官軍收八閩
三年轉(zhuǎn)戰(zhàn)苦蒼生,禁旅傳餐滿市城。竇氏已來關(guān)右表,令公猶典朔方兵。卻看星象書含譽,(司馬奏含譽星見。)應有花名賜太平。(宋仁宗時,蜀地貢名卉,賜名太平花。)愿得臨邊諸將帥,許教隴畝事春耕。
翁姓起源
翁(Wēng)姓源出有:
1、來源于周朝時期的姬姓,屬西周昭王后代。翁氏大致始于公元前1052年-公元前1002年間的西周昭王之時,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孫,翁氏的始祖則是周昭王的庶子。相傳昭王幼子生下時雙手緊握,別人掰不開,惟昭王去掰,應手而開,左掌紋路如篆書的“公”字,右手掌紋如篆書的“羽”字。周昭王于是給幼子取名為“翁”。翁的后代也以翁為自己的姓。
2、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據(jù)史料及《元和姓纂》的記載,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東,一說廣東省翁源),其子孫以邑名為姓,世代相襲。又《姓氏考略》也指出:“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為氏,望出錢塘!
3、上古夏朝,啟為夏王,有貴族翁難乙,相傳為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得姓始祖:翁弘。據(jù)史料記載,翁姓始祖系西周王朝周昭王的庶子,出生三朝仍兩手握拳,旁人掰不開,周昭王一掰即開,見左手手紋象個公字,右手手紋象個羽字,合起來成個翁字,王即賜姓翁取名弘,翁姓始祖即翁弘。翁弘始居梁原城,后封任楚國左丞,死后謚號端明王,弘公墓葬梁原城五里,墳前華表、石犀、石象、石虎、石豹、石鹿等七十二件排列墓前兩旁。梁原城在今甘肅靈臺縣梁原鎮(zhèn),梁原離古時周朝初期活動區(qū)域周原、岐山及后耒建都的鎬、宗周、豐不遠,史料記載也許是真的,但因距今二三千年痕跡是否尚存就不得而知了,人們尋根問祖,卻說法不一,煩請靈臺、梁原的有關(guān)部門了解一下,如確有其事,請連同照片在網(wǎng)上刊出,除了為翁姓做了一件大好事之外,可能還將為當?shù)匾缫还刹淮蟛恍〉膶じ鶈栕媛糜螣崮。由此可見,翁氏大致始于公元?052至1002年之間的西周昭王之時。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孫,翁氏的始祖則是周昭王的兒子。如此一來,翁氏的來龍去脈,是更加一目了然。故翁氏后人尊翁弘為翁姓的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