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方成珪,浙江瑞安人?h城內(nèi)的楊衙街有寶研齋,為其藏書和校書之處。他博綜群籍,家中萬卷書藏皆親自點校,治學至老不倦。深小學、涉詩詞、擅書法,尤精校讎和考證。清代著名學者 黃式三甚 賞其才華,稱贊“瑞安治考據(jù)之學自成珪始”,樸學大師孫詒讓對他更是推崇備至。
嘉慶十三年(1808),方成珪中戊辰舉人,1817年33歲時,考取內(nèi)務(wù)府為滿清八旗上三旗子弟設(shè)立的景山官學漢學教習一職。道光年間,歷任海寧州學正、寧波府學教授。他當官數(shù)十年所得的俸祿全用于購書,一生品行正直、清貧樂道,陋巷老屋別無長物,唯有積聚了滿滿一屋的圖史。這般珍愛典籍的程度,在當時瑞安也是很出名的。然而,他不局限于單純的古籍收藏和管理,而是為藏書而校書、為校書而著書,在校讎、考證方面的貢獻和成就最大。
方成珪以為文辭研究的基本功是識字,主張不僅要通其讀音,還要“必深明乎原流正變,訓詁異同,與夫點畫之不同少譌,行用之不可稍紊,而后謂之能識字也”。其次,他的?彼枷胱⒅匕姹疽罁(jù)、提倡版本對校,通過辨明多種版本源流及文字、篇籍的互相比勘,實事求是才能糾正訛誤。
比如,唐五代王定保撰寫的《唐摭言》是記述唐代科舉制度和名士佚事的筆記小說。方成珪認為此書歷代流傳下來的版本不是芟削內(nèi)容,就是譜印人非讀書種子,導致傳寫刊印過程中出現(xiàn)了較大錯誤。遂對照家藏善本,在道光十四年(1834)六月,完成他最早的一部?睂W著作《唐摭言校正》。同時,他認為文字上的差錯容易以訛傳訛,以致父傳子、師傳弟,形成“千手一狀、萬嘴同聲”的景象,從而對古籍文獻的傳承與學術(shù)研究造成阻礙。為此,他從未間斷過對?焙涂甲C的研究,直到皓首白頭也不顧休息,仍然日夜不休地執(zhí)著從事。1843年端午之日,第二部著作《字鑒校注》五卷編纂脫稿。
1847年,方成珪校證被許多學者稱為韻書佳作的《集韻》,纂成他?敝髦械淖钪匾墓偶都嵖颊肥怼!都崱烦蓵谒未首谀觊g,是一部由國子監(jiān)頒布全國通行的用于科舉考試,并供文人雅士寫作詩賦的規(guī)范韻書的工具書。成珪的《集韻考正》參校曹刻本和宋槧本《集韻》,收錄段玉裁、嚴杰、汪遠孫、陳慶鏞等4家校本,又悉心對核《經(jīng)典釋文》、《方言》、《說文》、《廣雅》、《類篇》等諸書,察證字體異形和點畫變化“訂其訛誤,補其疏漏”。因此,《集韻考正》的貢獻實則已超出《集韻》,是小學類韻書影響至今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國學術(shù)史上占據(jù)著重要位置。
遠離故鄉(xiāng)長期出仕官場的方成珪,身上不乏有清一代瑞安淳厚的士風和學風,其詩作亦顯古雅持重,不失為才氣橫溢的詩人。他認為寫詩需要一定學識積累和途徑,才可以達到知詩的目的,因 而提出“觀理不精,則無以深其旨趣也;讀書不富,則無以壯其波瀾也;非偏識乎古今之體裁,則無以通其變化;非靜調(diào)乎陰陽之氣脈,則無以養(yǎng)其中和”的詩學觀點。1846年,方成珪揀選千首詩中的200余首,出版聚珍版活字印本《寶研齋吟草》一卷。該詩卷為孫詒讓先生未見之書,所以未被錄入《溫州經(jīng)籍志》。民國藏書家黃群認為方成珪詩才出眾,但詩集僅存《吟草》,恐時間久了連這僅存的詩稿也會丟佚,即于民國二十四年十一月為之校印出版(《敬鄉(xiāng)樓叢書》第四輯)。
另外,方成珪還有《韓集箋正》(附《外集》和《昌黎先生詩文年譜》)、《王右丞詩箋注》、《干常侍易注疏證》(附《集證》)、《呂祖謙讀詩記》、《王應(yīng)麟困學紀聞》、《敬業(yè)堂詩校記》等校正本,以及關(guān)于瑞安鄉(xiāng)邦鬼怪軼事的著作《守孔約齋雜記》。
方成珪存世書法并不多見。1842年立冬,受嘉興王茹園之邀在《溪梅舊宅圖》上題跋,行草筆力遒勁、秀美流暢。
道光三十年(1850),成珪以老病歸卒于瑞安,葬在十二都北門外圣壽寺之側(cè),其墓表為邑人陳謐所寫。方氏歿后,他的萬卷藏書和遺稿皆盡散出流于民間。今人可在瑞安玉海樓、溫州圖書館、北京圖書館等,閱覽到瑞安?、考據(jù)之學奠基人方成珪的部分古籍著作。
代表詩作
【題秀水陸烈婦傳后】
女陽亭邊杵聲歇,冤禽南飛夜啼血。生平弱質(zhì)那禁愁,肝膽早為稟碪裂。
天路獰飆苦常攪,瓊樹一枝又吹折。裊裊游絲空所依,淚流到水水嗚咽。
晨猶上堂拜公姥,面無蹙容心永訣。精剛繞指須眉羞,高義而今見不櫛。
道光辛卯十一月,十有八日天欲雪。竹泣松號人語絕,陰風慘澹砭肌骨。
素帷開處一縷香,乃自梅花閣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