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王肅,字子雍,籍貫東?ほ翱h (今山東郯城西南)。是王朗的長子,出身于會稽郡(治今江蘇蘇州)。他十八歲時,跟從大儒宋忠學習《太玄》,還為《太玄》做注解。
黃初(220年—226年)年間,王肅任散騎黃門侍郎。
公元228年(太和二年),王朗去世,王肅世襲其蘭陵侯爵位。
公元229年(太和三年),升任散騎常侍。
屢議朝政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大司馬曹真率軍伐蜀漢,王肅上疏勸阻,正逢秋雨連綿,棧道斷絕,加上太尉華歆也上疏諫止,曹真等于是撤軍。王肅又上疏說:“應該遵循舊禮,為已經(jīng)去世的大臣發(fā)喪,并向宗廟進獻果品!边@些事都得以施行。王肅又上疏陳述為政之本,認為應該裁撤、合并多余的官員,減少不急需的俸祿,停止不必要的費用,又建議恢復古代五日一朝的制度。
公元234年(青龍二年),山陽公劉協(xié)去世,王肅上疏認為應該給其“皇”的謚號,魏明帝沒有同意,追贈其謚號為漢孝獻皇帝。王肅后來以散騎常侍身份兼任秘書監(jiān)及崇文觀祭酒。
景初(237年—239年)年間,明帝大修宮室,使得百姓負擔沉重,無法專心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服役沒有期限,刑罰過于隨意。王肅上書勸諫明帝,又認為可以擯棄在鳥獸上花費的那些糧草人力。
明帝還曾與王肅討論東漢白馬令李云給漢桓帝的上疏,王肅認為李云的言辭雖然有些偏激,但漢桓帝殺李云也是不寬容的表現(xiàn),并不正確。還談及司馬遷,明帝認為司馬遷受宮刑后心懷怨恨寫《史記》詆毀漢武帝,而王肅認為司馬遷是良史之才,是漢武帝自己看完漢景帝和自己的本紀后深懷怨恨,而不是司馬遷。
歷職內(nèi)外
公元240年(正始元年),王肅出任廣平太守。后因公事被征還,任議郎。不久,轉(zhuǎn)任侍中,又遷任太常。當時大將軍曹爽專權,重用何晏、鄧飏等。王肅曾與太尉蔣濟、大司農(nóng)桓范談論到時政,王肅嚴肅的說:“這些人(指何晏等)與弘恭、石顯是同類,還值得稱道嗎?”曹爽聽說后,就告戒何晏人等說:“你們都應該謹慎些!公卿們已經(jīng)把你們比作前代的惡人了!蓖趺C后來因為祭祀宗廟時有誤被罷免,后任光祿勛。
公元252年(嘉平四年),當時有兩條一尺長的魚,躍上武庫的屋頂,很多人認為這是吉祥的征兆。王肅說:“魚應該生活在水中,現(xiàn)在卻在屋頂上,這是有甲麟的動物失去他們賴以生存的地方。難道是戍邊將領要有失敗的事故嗎?”不久,果然有東關之戰(zhàn)的失敗。后徙任河南尹。
攻心為上
公元254年(嘉平六年),司馬師廢曹芳,以王肅持節(jié)兼任太常,護送法駕在元城迎接高貴鄉(xiāng)公曹髦。同年,有一股白起穿過天空,司馬師向王肅詢問發(fā)生這一現(xiàn)象的緣故,王肅回答說:“這是蚩尤的旗,東南方將會有叛亂。您如果親身安撫百姓,那天下就會安定歸服,那叛亂就會先滅亡!
公元255年(正元二年)春,鎮(zhèn)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舉兵叛亂,司馬師問計于王肅,王肅認為淮南將士的家屬都在內(nèi)地,所以只要迅速派兵阻擋他們前進,就能使其軍隊土崩瓦解。司馬師采用了王肅的計策,最終擊敗了毌丘儉和文欽,平定了叛亂。
去世
王肅后來遷任中領軍,加領散騎常侍,增加食邑三百戶,加上從前的共二千二百戶。
公元256年(甘露元年),王肅去世,終年六十二歲。他的門生有數(shù)百人為其送葬。朝廷追贈衛(wèi)將軍,謚景侯。由其子王惲世襲蘭陵侯爵位,王惲去世后,無子,封國因世襲斷絕被撤銷。
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又封王肅子王恂為蘭陵侯。
公元264年(咸熙元年),開建五等爵制,因為王肅在前朝功勛卓著,于是改封王恂為丞縣子。
歷史評價
司馬懿:“且盧子家(盧毓)、王子雍繼踵此郡,使世不乏賢!
陳壽:“王肅亮直多聞,能析薪哉!”
裴松之:“劉寔以為肅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己,此一反也。性嗜榮貴而不求茍合,此二反也。吝惜財物而治身不穢,此三反也。”
陳元靚:“子雍秉彝,凜然正色。遠斈多聞,能窮先識。益厚增高,崇儒尚德。介圭追榮,丹書載飾!
胡三省:“王肅仕曹魏,以經(jīng)學著名!
何焯:“去其好下佞己之病,則肅可以無譏矣!”
陳景云:“肅既名臣,又晉武外王父!
軼事典故
王肅六十二歲時得重病,醫(yī)生都說治不好,王肅的夫人問他有什么遺言。王肅說:“建平(指著名相師朱建平)曾說我會活到七十多歲,官位至三公,現(xiàn)在都還沒達到,有什么擔憂的呢!”可是王肅最終還是去世了。
人物成就
思想主張
王肅不僅在經(jīng)典的注釋上與鄭學針鋒相對,并取得官方學術地位。同時,為了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思想觀點,也為他的思想確立理論根據(jù),他借“圣人”孔子及其子孫之口,偽造《孔叢子》、《圣證論》。這些言論雖然大多出自前人之書,看似抄錄,卻有不少改動,有許多他自己的話。他用圣人的話來立論,是儒家經(jīng)典地位尊崇形式下的一種手段;是借圣人之口說自己想說的話。
他在《孔子家語》《孔叢子》中,從各個不同角度來論述治國思想、方法,以及用人等重大問題。而在尊崇孔子儒學的名義下,把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包含進去,成為新時代新思想的融合體,這也是王肅在學術上壓倒鄭玄,能夠列于學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反映出經(jīng)學向玄學過渡的時代思想特色。
王肅除了注釋經(jīng)典,偽造《孔叢子》之外,他在政治生涯中,還針對時事,頻頻向統(tǒng)治者建議,又表現(xiàn)出儒家入世的積極態(tài)度。王肅的學術活動不僅使人們懷疑鄭玄經(jīng)學的權威性,更影響了王弼、何晏等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從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出發(fā),為維護傳統(tǒng)的儒家學說,把道家的天道觀和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融合到儒家中來,反映出漢魏之際的儒學向道家學說靠攏,可以說是學術風氣轉(zhuǎn)變的先導。
政治主張
王肅曾以散騎常侍領秘書監(jiān)近十年。當時魏武帝曹操置秘書令,由少府統(tǒng)管,此體制對發(fā)展圖書事業(yè)多有不便,他出任秘書監(jiān)一職后,上表認為:秘書職相比尚書、御史、謁者三臺更為親近君主,中書郎地位在尚書丞、尚書郎上,秘書郎就應該在尚書郎下,否則應該在侍御史之下;秘書郎俸祿都是四百石,升職應該等同于尚書郎,外出就應該任郡太守,這是陛下尊崇儒術的圣旨也。自王肅為秘書監(jiān)后,才不屬少府管理,提高了秘書監(jiān)的地位,以致后世稱此職為為美職。
王肅一生仕宦,為帝王近臣,身居廟堂之高,言路通天,多有奏議,屢屢議政獻策于內(nèi)廷,為魏政權建設功績頗顯。其治國安邦的一系列政治主張,如“輕徭役”、“安百姓”、“慎刑罰”、“重信用”、“倡節(jié)儉”、“簡宮室”等等,既是當時社會狀況所必需,也體現(xiàn)了王肅對孔子思想的繼承,促進了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這些主張,對東漢末遭受戰(zhàn)亂、陷于民不聊生境地的老百姓是有益的,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安定起到了作用。
親屬成員
父母
妻子
子女
女兒
兒子
孫輩
孫子
外孫
外孫女
曾孫
玄孫
六世孫
史書記載
《三國志·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個人作品
《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王肅作品二十余種,一百九十余卷,皆佚。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錄其佚作有:《周易王氏注》、《禮記王氏注》、《尚書王氏注》各二卷,《周易王氏音》、《毛詩義駁》、《毛詩奏事》、《毛詩問難》、《喪服經(jīng)傳王氏注》、《王氏喪服要記》、《春秋左傳王氏注》、《論語王氏義說》、《孝經(jīng)王氏解》、《圣證論》、《王子正論》各一卷,《毛詩王氏注》四卷,共計十五種二十一卷。此外,還有《孔子家語》,其注本今傳。還有議論朝廷的典制、郊祀、宗廟、輕重等的作品共百余篇。
另《全三國文》也記載王肅曾為《書》、《詩》、《論語》、《三禮》、《左氏春秋傳》作注解,還撰定其父王朗所作的《易傳》,在官方都得到推行。還有《圣證論》十二卷,《政論》十卷,文集五卷。
《全三國文》還收錄有《格虎賦》、《請為大司馬曹真臨吊表》、《奉詔為瑞表》、《論秘書丞郎表》、《秘書不應屬少府表》、《表》、《賀瑞應表》、《諫征蜀疏》、《陳政本疏》、《請山陽公稱皇配謚疏》、《上疏請恤役平刑》、《祭議》、《又奏》、《議祀圓丘方澤宜宮縣樂八佾舞》、《又議》、《郊廟樂舞議》、《告瑞祀天宜以地配議》、《祀社議》、《祀五郊六宗及厲殃議》、《已遷主諱議》、《諸王國相宜為國王服斬衰議》、《王侯在喪襲爵議》、《吊陳群母議》、《臘議》、《答尚書難》、《答劉氏弟子問》、《答尚書訪》、《答武竺訪》、《廣平太守下教問張臻家》、《與廣陵太守書》、《孔子家語解序》、《宗廟頌》、《賀正儀》、《納徵辭》、《家誡》。
墓葬
據(jù)《太平寰宇記》記載,王肅墓在沂州承縣(今山東嶧城附近)東南二十五里。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王肅形象大致與正史相同。為魏國太尉,正元二年,鎮(zhèn)東將軍毌丘儉謀反,王肅為大將軍司馬師謀劃計策。司馬師死后,其弟司馬昭掌權,魏帝曹髦命司馬昭暫屯許昌,但司馬昭卻起兵還屯洛水南。曹髦大驚,王肅認為可以給其官爵來使其安心。曹髦于是命王肅持詔封司馬昭為大將軍、錄尚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