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井上哲次郎(1855--1944)是日本近代 唯心主義哲學的先驅者,日本學院哲學的奠基人。生于筑前國(今 福岡縣)太宰府。號巽軒。幼年時隨中村德山學習漢學,后入長崎廣運館,被選去東京游學, 1875年就讀于東京開成學校, 1880年畢業(yè)于 東京大學(東京帝國大學的前身)哲學科。 1881年與杉浦重剛等人創(chuàng)辦《東洋學藝雜志》,1882年任東京大學副教授,講授哲學。當時與 外山正一、矢田部良吉創(chuàng)刊《新體詩抄》,他譯出 朗費羅的《 生命的贊歌》,登在詩抄上,他是新體詩運動的先驅,并致力于當時西洋哲學名詞的翻譯工作。著有《哲學字匯》一書。 亞里士多德著名的哲學巨著metaphysics的中文譯名“ 形而上學”就是由井上哲次郎根據《 易經·系辭上》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譯出,雖然 嚴復抗拒這種翻譯,自創(chuàng)“玄學”,可是并沒有被大眾接受,于是中文就翻譯成形而上學了。他反對基督教,提倡日本主義,屬于雜志《 日本人》派。
1884年留學德國,1890年回國后任東京大學教授,次年獲博士學位。1895年被選為東京學士會(后來的帝國學士院)會員、歷任學習院講師、帝國學士院第一部主任,東京帝大文科大學校長、東京帝國大學評議員、1923年任該校名譽教授,后任東洋大學教授、并在 上智大學、 立正大學等處講課,兼任 日本哲學會會長、斯文會副會長,貴族院議員等職。晚年埋頭研究日本儒教,1944年死去,享年90歲 。
哲學思想
自明治維新以后,日本主要是移植 英國和 法國的哲學,井上開始大量介紹德國的哲學。他把德國的古典唯心主義哲學與中國的儒學、 印度的 佛教等相結合,企圖建立自己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他的基本哲學思想是"現象即實在"論。他認為,實在和現象是相即的,即互相包含、融合的,現象和實在是同一存在的兩方面,現象本身即是實在,現象和實在是不能分的,把兩者加以區(qū)分是人的主觀推斷;正如客觀世界具有現象和實在兩方面一樣,主觀世界也具有現象和實在兩方面;人只能認識現象而不能認識實在;世界的真相存在于超越現象與實在之差別境界。按照井上的觀點,人可以通過內在的直觀,間接地、近似地獲得實在觀念。井上的哲學是唯心主義的,有的哲學史家認為,他的唯心主義不象 西方一些唯心主義那樣純粹。
在倫理思想上,井上提倡國家主義的國民道德論,宣傳忠君愛國一致、忠孝一體。其具體體現在1891年的《敕語衍義序》中。他聲稱,君主比如心意,臣民比如四肢百骸,孝于父母,友于兄弟,歸根結柢還是為了國家,自己的身體應該獻給國家,為君父犧牲 。
井上哲次郎的“現象即實在論”認為“雖然理論上分別思考現象與實在,但實際上是兩者同體不離,二無一致的”。在認識與實在關系上他認為實在是不可認識的,而只能靠內部直觀獲得,并且無法檢驗和證明。關于主觀、客觀與實在的關系。他認為實在既不是主觀也不是客觀,但要把握實在還需從主觀、客觀出發(fā)!皩嵲谑菦]有主觀、客觀的差別的……是把兩方面合二為一的”,他把這叫“一如的實在”,也就是“終極的實在”、“世界的本體”。而這只能靠內部直觀來把握,實際上是不可知的 。
井上哲次郎也是留學歐洲經過歐洲近代思想熏陶的學者,但在他的內心,也潛藏著迎合舊儒學倫理復活的要求。井上哲次郎及其追隨者,如 宇野哲人等,在歐洲留學期間,都熱衷于德國俾斯麥、斯坦因、蓋乃斯德的國家集權主義學說。由他們所構成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在本質上與國家體制粘著在一起,這一學派的主要學者,大都聚集在東京帝國大學內,他們以東京帝國大學“支那哲學文學研究室”為中心,建立“東亞學術研究會”,發(fā)行刊物《漢學》,由此構成的學派,我們稱之為“官學體制學派”。
于此同時,在民間還存在著一些和政府聯系不是很緊密的學者,他們試圖以西方的學術概念來解釋和建立中國的哲學史研究,以 松本文三郎、遠藤隆吉為代表,稱之為“私學體系學派”。
主要著作
《勅語衍義》(1891)、《教育和宗教的沖突》(1893)、《現象即實在論》(1894)、《日本陽明學派之哲學》(1900)、《認識和實在的關系》(1902)、《日本古學派之哲學》(1902)、《日本朱子學派之哲學》(1905)、《國民道德概論》(19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