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慶云
李興祖是位勤政為民,滿腹經(jīng)論,有遠(yuǎn)大志向的好知縣。他與我們慶云人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體察民情,深入田間農(nóng)戶,而且是廣交朋友,為了慶云的事業(yè)有承,第三次修《慶云縣志》。此志康熙十九年出版,李興祖作《序》,非常值得慶幸的是這套縣志被完整的保存下來,共計是十二卷260頁,并已做成電子版,而且可做線裝原底版書籍,F(xiàn)存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院,此志對我們了解明清時代的慶云的全貌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李興祖熱愛慶云,贊美慶云,為慶云留下了幾十首的詩詞。比如他的《天宮寺》“尋幽何處好,緩步到天宮。古木神鴉老,迥廊落日紅,談經(jīng)趺片石,飛錫自高嵩。馨磬時聞響,悠然萬虛空!碧鞂m寺位于舊 慶云縣治西南,建于唐太和中,太和皇帝為該寺賜額。金末毀于戰(zhàn)亂,元至大四年、明成化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先后重修。李興祖所做的《寄題臨津二首》“齊北燕南鎮(zhèn)要沖,名城無棣舊稱雄。地傳賜履開 周治,跡剩疏河念禹功。龍臥云連岡口翠,蜃興日蕩海門紅,憑 高帝座通呼吸,祗遜如椽賦筆工!迸P龍崗的風(fēng)景如畫,自古慶云是要地,無棣古城(今于店)的海市蜃樓在李興祖的筆下一并寫出,慶云真是一幅美麗的畫卷。
李興祖在 慶云交友甚多,與慶云人金華副將陳喜之子陳士雅,慶云鄧公遴、慶云劉元宰均是詩友,劉元宰又名劉襄哉尤好詩文,是今原后張鄉(xiāng) 小劉村人。李興祖在 慶云所交的好友就不一一列出,從他為慶云留下的詩篇中就可以看出他和慶云人交往之深,友誼之至,熱愛慶云之情了。
建大明湖
慶云知縣李興祖做官政績突出,學(xué)識淵博,官升至山東鹽運(yùn)使,由于他獨(dú)具慧眼,決定購買濟(jì)南當(dāng)?shù)剜l(xiāng)紳艾氏的地產(chǎn)重新修整大明湖,啟請能工巧匠設(shè)計修造,其規(guī)模宏大已超出始建的北魏及歷代,坐北朝南,顏額為“古歷亭”?⒐ず,又在亭西偏南,筑土壘石,建軒宇三間,題額“蔚藍(lán)軒”?滴跞辏ü1693年),蒲松齡老先生應(yīng)山東 按察使 喻成龍之請,到濟(jì)南作客,這時李興祖,喻成龍主持重建 歷下亭剛剛竣工。蒲松齡對 歷下亭的重建深感興奮作《重建古歷亭》:“大明湖上一徘徊,兩岸垂柳蔭綠苔。大雅不隨芳草沒,新亭仍傍碧流開。雨余水漲雙堤遠(yuǎn),風(fēng)起荷香四面來。遙羨當(dāng)年賢太守,少陵嘉宴得追陪!贝嗽娺b憶盛唐時 李邕、杜甫的 歷下亭盛會,蒲松齡借古喻今,大贊李興祖為泉城濟(jì)南所做的千古稱頌之盛舉,也寄托了他的無限感慨。為此蒲松齡還做一篇《古歷亭賦》:“……乃有營州國士,適司鹺政于齊門,隴右洪支,又繼騷宗于湖渚……”!盃I州國士”, 喻成龍,“隴右洪支”,則是贊李興祖,由于他們主持了 歷下亭重建,大明湖 歷下亭又重現(xiàn)了往日輝煌。最后,蒲松齡寫道:“于今百年來,再衰再盛,恰逢白雪之宗;焉知千載下,復(fù)廢復(fù)興,不有青蓮之后哉!”在蒲松齡眼中, 歷下亭的興廢已經(jīng)是一代文脈興旺與否的標(biāo)志了,所以蒲松齡作長賦含淚感激李興祖所做之千古偉業(yè)。歷下亭是古時 濟(jì)南八景之一,“歷下秋風(fēng)”。蒲松齡一生二十多次游大明湖。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清高宗愛新覺羅 弘歷東游來濟(jì)南,在游 大明湖時,題寫了“ 歷下亭”匾額,自此一千年古亭才又恢復(fù)了它最初的稱名。
趵突泉賦
歲維辛未,時值春三,移守瀛海,轉(zhuǎn)運(yùn)濟(jì)南。理劇之暇,名勝是探。陟古帝登封之岳,造先圣在川之潭。暨靈巖與仙穴,及神洞與佛龕。既窮幽而極勝,亦目豁而情酣。若乃平原泉涌,來 何超忽。會城內(nèi)外,旁噴側(cè)浡。七十二所,出出呵咄。超奇拔異,無稱趵突。弩射冰澌,丸拋雪窟。如臺星列,如鼎足兀。聲泙湃而上騰,勢傾奔而下滑。汲其碧,可以瀹心;揚(yáng)其清,更為徹骨。知地肺之長滋,識土脈之不涸。由是仙人棲魄,文士怡情。寄孤縱于枕石,結(jié)群侶以濯纓。踞其朦者,純陽之閣嵯峨;載之詠者,松雪之韻鏗(金+訇),晶宮擬其皎潔,月鏡比其精瑩。豈若大澤深淵,渺茫灝漶。方之舟之,頻耽憂患。即檻泉終遜其異,而泌水亦讓其粲。以彼易此,智者所嘆?v昔之稱甘醴名湯名冷,亦止供口味之餐,何如此之響玉磬而傾冰壺,資忖物者之賞贊。斯可以邇將遠(yuǎn)視,小作大觀。其值風(fēng)雨也,若驚濤駭浪之相迸。其值雪月也,若鮫綃洛襪之交攢。有時奏笙竽而和琴瑟,靜夜清朝;有時戲鷗鳧而翔鸞鶴,拂浪沖湍。舉星宿之海,而源流不過如是;極銀漢之河,而上下可以同看。然終莫測其所自,而磅礴乎日月,蕩滌乎乾坤,惟斯泉其永不刊。亂曰:源何自兮流何長?我欲窮兮覓無方!惟無力兮泉之始,惟流長兮泉之常。逝者如斯,誰能悟其消息;不息云爾,予徒悵乎望洋。思“有本”之語,庶幾與道為回翔。
日觀峰詩
泰山位于 玉皇頂東南,有日觀峰,古稱介丘巖,因觀日出而聞名。觀日長廊全長30米,亭廊銜接,似仙閣矗立,鮮艷奇目, 拱北石又名觀海石。全長6.5米,北西8度,與地面夾角30度。登臨其上可個觀 旭日東升場面,李興祖詩:“才聽天雞報曉聲,扶桑旭日已初明。蒼茫海氣連云動,石上游人別有情!
慶云驕傲
當(dāng)我們走進(jìn)濟(jì)南,游 大明湖 歷下亭,做為一慶云人就會自豪的說,這是我們慶云知縣李興祖設(shè)計修造的,走進(jìn)趵突泉就會想起慶云知縣李興祖的那篇《趵突泉賦》,站在泰山之頂,就會聽到慶云知縣李興祖詩中所描繪的天雞報曉之聲,可見到那氣勢磅礴云海連蒼海的壯麗景觀,這一切在慶云知縣李興祖的筆下一氣寫出,更增加了游人的情趣。
廣寧詩詞
李興祖·詩選
旅店和沈繹堂先生壁間韻
十年常作客,一宿似還家。古道多垂柳,荒村正落花。岸侵溪水闊,云淡夕陽斜。壁上詩堪和,揮毫趁晚霞。
丙寅春日判瑞田三過訪瑯琊署
綠柳紅花逼禁煙,解貂酤酒縱留連。買山惟乞分司俸,餉客還余博士錢。劇飲頓能消久渴,深談猶是勝高眠。流光莫聽輕拋擲,旅次春風(fēng)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