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劉少椿(1901-1971)名紹,號德一,是廣陵琴派的第10代傳人,也是現(xiàn)代廣陵琴派的集大成者。劉少椿對廣陵琴派的重要貢獻在于他弘揚了“跌宕多變,綺麗細膩,剛?cè)嵯酀,音韻并茂”的廣陵琴韻,研究了廣陵琴派的歷史和發(fā)展趨勢,同時還為廣陵琴派培育了一大批后起之秀,使古老的廣陵琴學煥發(fā)出青春活力。 古琴音樂是文人的音樂,它的主要特色是線性的,對聽眾而言,它呈現(xiàn)出的是聲音藝術(shù)在時間中的一種流動。當我們聆聽古琴音樂時,往往會發(fā)覺它的旋律若有若無,若斷若續(xù);而這無聲處的精彩,正是古琴音樂的神韻所在。這種神韻,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道兩家思想對古琴音樂藝術(shù)的影響,也形成了廣陵琴派的細膩柔和的意趣,使其風格寧靜而深沉,瀟灑而飄逸。劉少椿深得廣陵琴派的真髓,他將古琴作為修身養(yǎng)性之器,因此注重的是對于道德修養(yǎng)和藝術(shù)境界的雙重追求,強調(diào)的是借操琴所獲得的超越現(xiàn)實之上的精神解脫和逍遙境界。劉少椿的弟子、上海音樂學院研究員林友仁回憶說,劉少椿操琴時聚精會神,當時如有人來訪,他是來也不迎,走也不送,真可以說是旁若無人了;劉少椿一生中曾兩次處于顛沛流離、艱難困苦之中,但他無論是饑是飽,是寒是暖,依舊終日操琴,而且始終是“神鮮意閑,視專思靜”。戰(zhàn)爭時期,劉少椿曾回下鄉(xiāng)避難不帶其它物品,惟抱古琴一張而被親友們譏為“琴癡”。劉少椿心無濁俗,指無炎囂,出音清亮圓潤,清淡則若煙云出岫,勁疾則若飛瀑流泉;使每曲都竭盡刻畫,以期通情達理,自然暢達。他的操琴風格深沉寧靜,細膩含蓄;其彈奏指法,博采南北各家之長,對于難掌握的自由跌宕節(jié)奏,也處理得恰到好處。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劉少椿不但畢生癡迷著古琴藝術(shù),而且也一直追求和實踐著中國琴學中蘊藏著的博大精深的哲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