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鐘鳴旦教授長期致力于歐洲漢學研究,他對十七世紀中歐之間的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國文士對歐洲文化接受及反應有著濃厚的研究興趣,并取得學術界公認的卓越成就。其主要著作有:《楊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此書于1987年由香港圣神研究中心出版后,又于2002年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再版;《本地化:談福音與文化》;《可親的天主:清初基督徒論u2018地u2019談u2018天u2019》;《文化相遇的方法論:以十七世紀中歐文化相遇為例》;《教會中的u2018他者u2019:來自中國的教訓》等,并與其他學者合作編輯多本書籍。同時,他還在國際刊物和書籍上發(fā)表了60余篇頗具影響力的學術論文,如《基督教在華傳播史研究的新趨勢》、《簡論明末清初耶穌會著作在中國的流傳》、《17世紀早期中國的圣經(jīng)》、《晚明中國耶穌會與科學分類法》、《南懷仁的u2018窮理學u2019》等。
履歷
1982年獲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學士和碩士學位,1982-1983年在上海復旦大學進修一年中國歷史和哲學。1984年在萊頓漢學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并獲萊頓大學漢學博士學位,1990年在法國巴黎塞夫爾中心獲哲學和神學學士學位,并從1993年起任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研究教授至今。2003年當選為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
個人經(jīng)歷
1959年10月出生于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
1977年—1982年就讀于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系,獲學士和碩士學位
1982年—1983年在上海復旦大學主修中國歷史和中國哲學
1984年獲萊頓大學博士學位,同年任該校漢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93年受聘于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系任教授
2000年晉升為終身教授
2003年成為比利時皇家科學學會會員。
發(fā)展
鐘鳴旦教授曾多次來華訪問研究,在中國各著名大學與研究機構(gòu)講學,相信,此次,他的到來,將會進一步促進中歐文化的交流,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事業(yè)的發(fā)展
主要學術著作
楊廷筠 明末天主教儒者等5部,合著5部,以及論文20余篇。
母語為荷蘭語,精通英、法、德、希臘、拉丁語及漢語。
相關報道
當學術生命與中國文化相遇——訪國際著名漢學家鐘鳴旦11日至17日,國際著名漢學家鐘鳴旦受邀成為華中師范大學第三次“章開沅學術講座”的教授,前來該校講學。他圍繞17世紀至18世紀中歐之間文化交流的主題,進行了3場精彩演講。
聞訊而來的師生們將教室擠得差點“爆棚”,甚至連走道都水泄不通。這位外國學者獨特的視角、新穎的觀點和繪聲繪色的講述都深深吸引了他們。在眾多師生的要求下,鐘鳴旦欣然又增加了一場“明末清初中國禮儀舞蹈圖示”的演講。
今年40多歲的鐘鳴旦在史學界早已聲名鵲起,去年當選為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他長期致力于歐洲漢學研究,尤其對17世紀中歐之間的文化交流有著濃厚的興趣,并取得了學術界公認的卓越成就。
為何一直以來這位大學者對漢學情有獨鐘?鐘鳴旦笑言源于一本圖書。上世紀70年代,鐘鳴旦讀中學時,母親送給他一本荷蘭語版本的《中國歷史》。他讀后受益匪淺,對神秘而悠遠的中國歷史充滿了好奇與向往。此后,還是中學生的鐘鳴旦就經(jīng)常站在講臺上,聲情并茂地用幾國語言對中國歷史進行演講。
由于比利時的大學沒有開設漢學系,鐘鳴旦慕名來到荷蘭萊頓大學深造,獲得漢學研究學士和碩士學位。從那時起,他便開始研究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至明末清初階段的中歐文化交流。
1982年至1983年,鐘鳴旦在上海復旦大學進修中國歷史和哲學。短短的一年時間卻使他感到收獲良多,為他的漢學研究拓寬了視野。此后他回到萊頓大學,繼續(xù)攻讀漢學博士,并從1993年起任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研究教授至今。他曾多次來華訪問研究,在中國各著名大學與研究機構(gòu)講學,對中歐文化乃至東西方文化交流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談起自己鐘愛的漢學研究,鐘鳴旦就有說不完的話兒,對一個個學術問題如數(shù)家珍。他說到自己曾出版一部《楊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的專著時,很認真地指出:“楊廷筠的u2018筠u2019字,很多中國人都念成了u2018均u2019”。
治學嚴謹?shù)溺婙Q旦有著不斷開拓的創(chuàng)新精神。他認為新時期的東西方文化交流趨向于從上層到下層、從思想到禮儀、從個人到群體的相輔相成、交互影響。而迄今為止,漢學家們一直著重研究徐光啟等上層人士的交流狀況。今后應拓寬研究領域,對下層文化交流給予更多關注,諸如從普通百姓的層面上去研究。
鐘鳴旦曾專注于研究文化相遇的方法論。而他感到,當自己的學術生命與中國文化相遇,便翻開了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