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葦村 1898年生,山東郯城(今蒼山)人。名行海,字葦村。1912年進曲阜山東省立第二師范學校。畢業(yè)后受聘于郯城縣立第一高等小學。不久投考保定軍官速成學校,在校期間加入國民黨。1924年1月赴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并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候補委員;厣綎|后,組織“國民自治軍第一路軍”響應北伐軍。1925年督師北上進攻北洋軍保衛(wèi)團,失敗被俘保釋后投靠 蔣介石,被蔣視作嫡系,后成為“CC”組織的重要分子。1928年,任國民黨山東省部書記長。1930年 韓復榘主魯后投韓叛蔣,1935年被南京政府派人刺殺于濟南。
槍殺鄧恩銘
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鄧恩銘曾三次入獄,有兩次順利獲救,最后一次入獄,卻因張葦村而慘遭殺害。
1929年1月9日,時任山東省委書記的鄧恩銘在山東省委宣傳部機關被捕, 與他同時被捕的有10余人。
鄧恩銘等被捕同志關押在濟南省府前街的日偽警察廳拘留所內(nèi), 當時濟南被日本人占領, 日偽警察廳對共產(chǎn)黨人的審訊也十分簡單, 鄧恩銘以“黃伯云”的化名騙過了敵人。在監(jiān)獄中, 雖然經(jīng)歷了許多次審訊, 但獄方只知道鄧恩銘是“黃伯云”, 并不知道他就是鄧恩銘, 是中共山東省委書記。
1930年10月,韓復榘任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不久便任命張葦村為審判長, 審訊共產(chǎn)黨人。張葦村是山東國民黨元老之一,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 他同鄧恩銘十分熟悉。當張葦村知道獄中有一個叫“黃伯云”的人時, 他立刻就意識到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鄧恩銘, 于是就命令提審黃伯云。在審訊室里, 張葦村直呼“鄧恩銘”, 就這樣鄧恩銘的真實身份暴露了!
1931年4月5日清晨6時, 這一天剛好是清明節(jié), 鄧恩銘等22名共產(chǎn)黨員被押赴濟南緯八路刑場槍決。鄧恩銘叔父黃澤沛的家人聽到惡訊后, 前去刑場收尸, 但張葦村不準, 后來經(jīng)過多方努力, 請了四家連環(huán)鋪保, 第三天才準收尸。黃家花了50元大洋買了一口棺材, 洗凈身上的血跡, 安葬在濟南城外的貴州義地, 墓前有一塊小石碑, 寫著“鄧恩銘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