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呂新是山西文壇的一個非常具有個性的作家。呂新1986年發(fā)表第一篇小說《那是個幽幽的湖》,就讓山西文學界吃了一驚。呂新那獨特的藝術(shù)感覺、獨特的敘述方式、獨特的語言風格、獨特的想象回憶,完全有別于山西傳統(tǒng)的文學創(chuàng)作套路。二十年來,呂新寫出了幾百多萬字的長、中、短篇小說。呂新的小說很大一部分是寫童年記憶、童年印象的,譬如山區(qū)的風景、農(nóng)具、季節(jié)、色彩以及農(nóng)民的衣食住行等等,它們以生活斷面的形式組合起來,形成了晉北農(nóng)村的一幅幅圖畫。
從小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呂新,對山區(qū)的一草一木,對農(nóng)民的生存狀態(tài),都相當熟悉,因此,他寫起來特別順暢、自然。從作品類型看,呂新的小說一種是寫實性較重的,他努力揭示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矛盾,以自己獨特的感悟去表現(xiàn)人物的心態(tài);另一種是帶有濃重虛幻色彩的,他以奇詭的想象以及層出不窮的比喻,會讓讀者置身于一種幽深、奇麗而又帶有一點神秘的虛幻世界中。
呂新曾被一些評論家置入“先鋒派作家”之列,尤其認為他的《撫摸》、《光線》等作品就具有強烈的“先鋒”味道。但是,呂新跟別的先鋒派作家相比,還是有自己明顯的個性的,他畢竟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生活在現(xiàn)實主義文學傳統(tǒng)深厚的三晉文壇中,作品里自我的成分比別的先鋒作家要少許多。呂新是一位訥于言行而內(nèi)心卻有著豐富想象力的作家。近年來,他的寫作速度有所減慢,但認真精神可見,作品越發(fā)顯得成熟起來了。他的主要作品還有長篇小說《黑手高懸》、《撫摸》、《梅雨》、《草青》、《成為往事》、《阮郎歸》,中篇小說《中國屏風》、《米黃色的朱紅》、《綢緞似的村莊》、《瓦藍》、《黃花》、《啞嗓子》等。
作為中國當代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呂新與格非、余華、蘇童、孫甘露等一起開了一代文學風氣。
創(chuàng)作年表
年份 | 作品名稱 | 篇 幅 | 刊物(出版社)名稱期號 |
1986 | 那是個幽幽的湖 | 短篇小說 | 山西文學,1986年第2期 |
湖邊閑話 | 隨,筆 | 山西文學,1986年第2期 | |
白色,詩箋 | 詩,歌 | 山西文學,1986年第4期 | |
1987 | 天上有個月亮 | 短篇小說 | 青海湖,1987年第7期 |
白色山谷 | 短篇小說 | 火花,1987年第4期 | |
傳說 | 短篇小說 | 中國西部文學,1987年第7期 | |
現(xiàn)代詩卷 | 詩,歌 | 山西文學,1987年第5期 | |
舊衣服 | 詩,歌 | 山西文學,1987年第8期 | |
1988 | 瓦楞上的,青草 | 短篇小說 | 上海文學,1988年第9期 |
那些年,那冬天 | 詩,歌 | 山西文學,1988年第2期 | |
1989 | 帶有五個頭像的夏天 | 中篇小說 | 黃河1989年第1期 |
舊地,茅草一片金黃 | 中篇小說 | 收獲,1989年第2期 | |
消逝的農(nóng)具 | 中篇小說 | 中外文學,1989年第6期 | |
農(nóng)眼 | 短篇小說 | 上海文學,1989年第1期 | |
哭泣的窗戶 | 短篇小說 | 上海文學,1989年第1期 | |
繪在,陶罐,上的故事 | 短篇小說 | 上海文學,1989年第1期 | |
草垛,邊暗紅的或金黃的風景 | 短篇小說 | 黃河,1989年第1期 | |
社員都是,向陽花 | 短篇小說 | 黃河,1989年第1期 | |
圓寂的天 | 短篇小說 | 山西文學,1989年第2期 | |
河東 | 短篇小說 | 當代作家,1989年第4期 | |
山下的道路 | 短篇小說 | 收獲,1989年第5期 | |
山谷對面的房子 | 短篇小說 | 作家,1989年第5期 | |
那兒有一,群鳥 | 短篇小說 | 作家,1989年第5期 | |
青草遮斷他的歌聲 | 短篇小說 | 上海文學,1989年第8期 | |
帶六個抽屜的低柜 | 隨,筆 | 山西文學,1989年第6期 | |
1990 | 手稿時代,對一個圓形遺址的敘述 | 中篇小說 | 中外文學,1990年第2期 |
秋水 | 短篇小說 | 作家,1990年第1期 | |
五月的最后一天 | 短篇小說 | 當代作家,1990年第1期 | |
雨季之甕 | 短篇小說 | 鍾山,1990年第3期 | |
空曠之年 | 短篇小說 | 作家,1990年第11期 | |
人家的,閨女,有花戴 | 短篇小說 | 青年文學,1990年第7期 | |
后窗 | 隨,筆 | 山西文學,1990年第7期 | |
1991 | 葵花 | 中篇小說 | 小說家,1991年第1期 |
發(fā)現(xiàn) | 中篇小說 | 花城,1991年第6期 | |
山中白馬 | 短篇小說 | 芳草,1991年第2期 | |
太陽 | 短篇小說 | 上海文學,1991年第4期 | |
雨季 | 短篇小說 | 延河,1991年第7期 | |
高山的語言 | 短篇小說 | 春風,1991年第12期 | |
大雪 | 短篇小說 | 山西文學,1991年第6期 | |
柵欄 | 短篇小說 | 山西文學,1991年第6期 | |
面壁而坐 | 隨,筆 | 山西文學,1991年第8期 | |
1992 | 黑手高懸 | 長篇小說 | 當代作家,1992年第1期 |
南方舊夢 | 中篇小說 | 莽原,1992年第1期 | |
南方遺事 | 中篇小說 | 花城,1992年第2期 | |
夜晚的順序 | 中篇小說 | 青年文學,1992年第2期 | |
殘陽,如血 | 短篇小說 | 北京文學,1992年第6期 | |
到,黃村,去 | 短篇小說 | 北方文學,1992年第7期 | |
環(huán)形山谷 | 短篇小說 | 春風,1992年第9期 | |
1993 | 撫摸 | 長篇小說 | 花城,1993年第1期 |
五里一徘徊 | 中篇小說 | 收獲,1993年第3期 | |
輜衣 | 中篇小說 | 青年文學,1993年第11期 | |
隱蔽 | 中篇小說 | 人民文學,1993年第11期 | |
陰謀 | 中篇小說 | 山西文學,1993年第11,12期 | |
中暑 | 短篇小說 | 上海文學,1993年第11期 | |
回顧與眺望——《撫摸》序語 | 隨,筆 | 山西文學,1993年第4期 | |
《仿佛山區(qū)輪回的語言》自序 | 隨,筆 | 山西文學,1993年第4期 | |
陪你笑一次 | 隨,筆 | 山西文學,1993年第11,12期 | |
1994 | 沙子 | 中篇小說 | 小說林,1994年第1期 |
中國,屏風 | 中篇小說 | 花城,1994年第1期 | |
游園,驚夢 | 中篇小說 | 江南,1994年第2期 | |
我們的,谷倉 | 中篇小說 | 大家,1994年第3期 | |
荒書 | 中篇小說 | 收獲,1994年第4期 | |
砒霜 | 中篇小說 | 鍾山,1994年第6期 | |
傍晚 | 短篇小說 | 山西文學,1994年第12期 | |
1995 | 光線 | 長篇小說 | 花城,1995年第3期 |
芬芳 | 中篇小說 | 江南,1995年第1期 | |
小姐 | 中篇小說 | 人民文學,1995年第1期 | |
父親,把咱們的雨傘拿出來給他用用 | 短篇小說 | 山西文學,1995年第12期 | |
回憶 | 隨,筆 | 作家,1995年第7期 | |
寫出自己想寫的東西(創(chuàng)作自白),人和人是不一樣的(自傳) | 隨,筆 | 《蔚藍色天空的黃金,·小說卷》,1995年12月 | |
1996 | 一個秋天的晚上 | 短篇小說 | 作家,1996年第4期 |
陰沉 | 中篇小說 | 花城,1996年第6期 | |
我聽見青草附近有大聲音 | 中篇小說 | 大家,1996年第5期 | |
梅雨(連載) | 長篇小說 | 大家,1996年第6期 | |
1997 | 梅雨(連載) | 長篇小說 | 大家,1997年第2—3期 |
綢緞似的村莊 | 中篇小說 | 花城,1997年第2期 | |
青紗帳 | 中篇小說 | 山花,1997年第8期 | |
暈黃的歡樂 | 短篇小說 | 漓江,1997年第4期 | |
副虹 | 短篇小說 | 長江文藝,1997年第5期 | |
被畫匠,法隆,先生無意中繪在墻上的羅順紋究竟是個什么人? | 短篇小說 | 作家,1997年第6期 | |
1998 | 高大的春天,誠實的麥田,明亮的孩子 | 短篇小說 | 作家,1998年第1期 |
引渡 | 短篇小說 | 漓江,1998年第1期 | |
八位作家和二十四本書 | 隨,筆 | 花城1998年第3期 | |
1999 | 家峪兄,已經(jīng)半夜了 | 中篇小說 | 山花,1999年第1期 |
深紅的農(nóng)事 | 中篇小說 | 鍾山,1999年第6期 | |
八月黃昏 | 散,文 | 青年文學,1999年第8期 | |
2000 | 米黃色,的朱紅 | 中篇小說 | 花城,2000年第1期 |
多么熟悉的聲音 | 中篇小說 | 山花,2000年第10期 | |
我們 | 中篇小說 | 上海文學,2000年第10期 | |
石灰窯 | 短篇小說 | 作家2000年第3期 | |
2001 | 草青 | 長篇小說 | 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5月 |
瓦藍 | 中篇小說 | 花城,2001年第4期 | |
在十二月漫長的黑夜里 | 中篇小說 | 山花,2001年第10期 | |
翩翩 | 短篇小說 | 作家,2001年第2期 | |
“靠小說來呈現(xiàn)”——對呂新的書面訪談 | 訪,談 | 花城,2001年第6期 | |
2002 | 成為往事 | 長篇小說 | 鍾山,2002年第4期 |
2003 | 我理解的青苔 | 中篇小說 | 花城,2003年第3期 |
烏 | 中篇小說 | 中國作家,2003年第9期 | |
2004 | 魚鱗天,輕輕地說 | 中篇小說 | 花城,2004年第2期 |
我把十八年前的那場,鵝毛大雪,想出來了 | 中篇小說 | 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3期 | |
十月 | 中篇小說 | 山花,2004年第9期 | |
四季分明 | 隨,筆 | 山花,2004年第9期 | |
2005 | 黃花 | 中篇小說 | 上海文學,2005年第4期 |
永遠年輕 | 隨,筆 | 青年文學,2005年第17期 | |
2006 | 木蝴蝶 | 中篇小說 | 鍾山,2006年第2期 |
尖螞蟻(原名,三年來我們的形勢和困難) | 中篇小說 | 長城,2006年第2期 | |
初夏 | 中篇小說 | 佛山文藝,2006年11月上期 | |
2007 | 阮郎歸 | 長篇小說 | 花城,2007年第4期 |
蘋果被施了魔法 | 隨,筆 | 《在那云飛浪卷的南海上,中國作家南海行》,花城出版社 | |
2008 | 一天 | 中篇小說 | 花城,2008年第3期 |
2009 | 啞,嗓子 | 中篇小說 | 十月,2009年第1期 |
三、已出版作品
《山中白馬》
短篇小說集,作家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夜晚的順序》
中篇小說集,長江文藝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葵花》
中篇小說集,北岳文藝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撫摸》
長篇小說,花城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光線》
長篇小說,中國青年出版社,1995年月第1版
《草青》
長篇小說,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阮郎歸》
長篇小說,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一版
附錄:
《 哭泣的窗戶》
選入《哭泣的窗戶》,鄭樹森編,臺北洪范出版社,1990
鄭樹森編,《哭泣的窗戶》,臺北:洪范,1990。
此為洪范版「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小說選」第6集,收入曹乃謙〈到黑夜我想你沒辦法〉、格非〈青黃〉、呂新〈哭泣的窗戶〉、蘇童〈平靜如水〉、田中禾〈書鋪冉〉、查建英〈獻給羅莎和喬的安魂曲〉、葉兆言〈最後〉、蕭克凡〈白羊〉、謝友鄞〈血秧子〉、楊爭光〈萬天斗〉等10篇作品。
四、評論摘編
和許多“先鋒”小說不同,呂新的語言沒有那種實驗室操作般的機械和生硬,也沒有那種被理論的鞭子驅(qū)趕的被動和怯懦,當然,更沒有那種為了爭當“先鋒”而“先鋒”的粗鄙的庸俗。呂新就是呂新。呂新靜靜地躺在自己不曾被污染的純凈當中,一任語言的溪流淙淙遠去。因為沒有機械和生硬,沒有被動和怯懦,沒有粗鄙和庸俗,呂新在發(fā)現(xiàn)語言和被語言發(fā)現(xiàn)的雙重的驚喜中,獲得了他人所沒有的自由,也獲得了難以被人摹仿或淹沒的獨特的文體。
——李銳《純凈的眼睛,純粹的語言》
呂新是一個能夠呈現(xiàn)文學史“意義”的作家。呂新的獨特性至少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其一,他是一個真正具有“先鋒”品格的作家;其二,他是一個具有深厚本土體驗和文化體驗的作家。 ——吳義勤《“民間”的詩性建構(gòu)》
呂新是擅長寫詩化小說的。他顯然具有詩人的氣質(zhì)。他也許是第一個讓世界知道晉北山區(qū)的作家。
——樊星《蒼涼如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