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介紹余甸
余甸,初名祖訓(xùn),字仲敏,改名甸,字田生,晚更號芳初,又字修吾,福建福清人,清朝官吏?滴跛氖迥赀M士。居鄉(xiāng)勵名節(jié),巡撫 張伯行重之,延主鼇峰書院。授四川江津知縣,民投牒者,片言立決遣,訟為之簡。日與諸生誦說文藝,疏解性理。所徵賦即儲庫,不入私室。時青海用兵,巡撫 年羹堯督餉,多額外急徵,檄再三至,甸不應(yīng)。乃使仆持檄告諭,自朝至晡,甸不出,使者嘩。甸坐堂皇,命反接,將杖之,丞簿力為請,久之乃釋其縛。越日,使者索檄,甸曰:“汝還報,我閉門待劾,檄已達京師矣!备䦂蛞嘀弥。行取吏部主事,時尚書張鵬翮、侍郎湯右曾皆以干濟名,甸遇當(dāng)爭辯者,侃侃無所撓。主選三年,權(quán)要富人請讬多格不行。將告歸,條文書已駁議未奏者十馀事,曰:“此皆作奸巧法易為所蒙,必上聞,吾乃去!备笐n免喪,猶廬墓。以河道總督 陳鵬年疏薦,擢山東兗寧道。釐工剔弊,一袪積習(xí),甚得士民心。鵬年卒, 齊蘇勒為河督,以工事劾甸,行河至濟寧,士民群聚乞還甸。齊蘇勒疏陳,召入見。
(2)余甸出生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生于福清縣,后移居福州南臺釣龍臺畔。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進士,福建巡撫張伯行聘他主持鰲峰書院,每事多向他求教。福州知府周某因案被人控告,后因丁憂免究,周疑被余甸排斥,心懷怨憤。
(3)余甸經(jīng)歷
余甸后知四川江津縣,適周喪服期滿為知府,江津縣在他管轄內(nèi)。余甸帶一仆上任,每早起必坐堂,有民告狀者,余甸即據(jù)案情輕重,秉公問案處理。他常與諸學(xué)生誦說文藝。江津縣所收賦稅,立即全部交庫,分文不入私囊。知府周某得知,為之改容致敬。大將軍年羹堯總督四川時,用兵西陲,財政大量支出,加正稅、販私茶,軍費猶不足,因而多額外加稅。年羹堯曾3次下公文至江津縣,余甸皆不照辦。年又令使者持印文至江津令其速辦。公文自早到縣,迄晚猶無回音。使者大怒嘩噪。余甸因此開門坐正堂,令擒使者將其反縛,眾衙役不敢動手。余甸親自推使者伏地,欲加痛打,縣丞主簿等為使者告哀,余甸乃令釋縛,押侯處理。次日,使者索討原文,余甸斥說:“還報總督年大人,我無子,閑門待劾。原文已從別路付二三好友矣!笔拐叻悼偠窖瞄T回報,年羹堯說:“余甸乃人民所擁戴的人,劾之必失人望。”不十日,余甸名聞京城。因召入京,升為吏部主事,每事必親自辦理,出入封閉其室,自佩鑰匙。他掌管選拔人事兩年中,許多權(quán)貴、富人要求速仕者,多為余甸所阻,因此,余甸為人所忌,不能自安其位,自請辭職。
后在丁父憂孝服期滿,河督陳鵬年推薦他赴任山東袞濟道,百姓聞余甸到任,都爭往訟獄。及陳鵬年死,齊蘇勒繼任,以河工事參劾余甸,士民相隨聽審者千余人。齊蘇勒巡工到余甸處,父老結(jié)采持香在齊船前叩首,請齊上岸受民眾瞻拜,眾人擁齊蘇勒坐轎至廣場,廣場聚集萬余人,四面環(huán)拜,投香于地大呼:“還我余公,吾民萬代感激!饼R蘇勒大驚,下轎勸諭,并寫奏疏示眾,以安民心,百姓乃散。
官經(jīng)歷歷
雍正二年四月,授山東按察使。攜二仆,買驢之官,務(wù)崇禮教,輕刑罰,政化大行。十一月,召詣京師。三年,擢順天府丞。甸歷官盡革陋規(guī),為按察使,愍囚不能自衣食,取鹽商歲饋三之一以資給之。兼完囹圄,修學(xué)宮、書院,委有司出入注籍。既去官,上命內(nèi)閣學(xué)士繆沅清察山東鹽政諸弊,舉是劾甸,奪官,歸。甸用唐人詩語為人書楹帖,其人有怨家,訐於有司,以為怨望。有司以甸所書也,并下甸於獄。事白,遽卒。
雍正帝聞訊,立即召見余甸,并對朝臣說:“我又得一直臣矣!庇嗟樗焐紊綎|按察使,他帶二仆,買驢上任。他憐囚徒衣食不足,即酌取商人歲送款三分之一為救濟款,修固牢獄,興建學(xué)宮、書院,集諸生講學(xué)。逾年,入京為順天府丞,盡力革除以前不合理規(guī)章。后因所屬一知縣貪污案發(fā),余甸以失察罪免職,后于1730年,由時任福建巡撫的 趙國麟予以甄定后并得以平反。
余甸回到福州后,建筑“葭湄草堂”,著書其中。余甸為官屢起屢跌,但直聲震天下。他的文章書法亦冠絕一時。清雍正四年(1726年),余甸病逝,享年71歲。所任地方人民皆相聚哭奠。
愛民鯁臣
愛民不惜命的鯁臣余甸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八月,四川江津縣縣衙門前集有數(shù)千縣民向知縣大人請愿,請求縣官余甸釋放被扣押的年羹堯派來催征錢糧的特使。余甸為了減輕百姓的額外負擔(dān),不惜官運前途和身家性命,扣押了橫行不法的權(quán)臣年羹堯派來的爪牙,而縣民們反而向父母官請求釋放崔征錢糧的惡吏,這是為何?事情的來龍去脈得從余甸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說起。
余甸,原名余祖訓(xùn),子仲敏,號田生,福清縣化北里玉石村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進士。在等待吏部送派任職期間,應(yīng)了福建巡撫張伯行的聘請,主持福州鰲峰書院。張伯行敬重余甸的人品才學(xué),以賓師之禮相待,遇有不決的難事,都向余甸請教。余甸為報知遇之恩,都竭誠地為他謀劃獻策。因此,他們之間不僅是上司和下屬關(guān)系,更是以誠相待的摯友。他們的友情在福州,一時傳為佳話。
康熙五十三年(1714)朝廷選調(diào)余甸為四川鄉(xiāng)試主考官,他在主持考試中,拒絕請托,不受賄賂,發(fā)榜時,榜上有名的都是真才實學(xué)的名士。他因此深受四川各界士民的稱頌,也因此很快被朝廷實授為四川江津縣知縣。接到任命時,許多好友卻勸余甸不可受職,理由是,當(dāng)年他主持鰲峰書院時,福州知府周某本有升遷機會,剛好逢遇父喪,按禮制應(yīng)辭職回家守孝三年。但周某貪戀功名利祿,不愿離職,想請求巡撫張伯行出面向朝廷建議讓周某“奪情”(由皇帝下旨特準留任守孝,不用辭職回鄉(xiāng)守制)。張伯行不準所請,周某懷疑是余甸在張伯行面前說壞話,因此懷恨在心。此時,周某守制三年期滿,出任四川重慶知府,而江津縣乃重慶府轄縣,周某剛好是余甸的頂頭上司。對此,余甸坦然面對,何不畏懼,只帶一個仆人,走馬上任。他在職忠于職守,每天按時上堂理案,親自接待和審理百姓投訴的各類案件。案情簡單明了的,就當(dāng)堂立決,從不拖拉。政務(wù)閑暇時,就召集當(dāng)?shù)刈x書人,和他們一起誦文說經(jīng),講解性理,以孔孟之道教化當(dāng)?shù)厥棵。所征收的賦稅,一一造冊登記,直接納入地方國庫,絲毫不入私囊。他的勤政及廉明無私的作風(fēng),傳頌四方,深受萬民稱頌,也感動了知府周某,從此他消除了因誤解而積怨的心里,對余甸特別敬重,兩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自此融洽起來。
就在這時,擔(dān)任四川巡撫之職的權(quán)臣年羹堯受命平定青海的叛亂。他乘機以“平叛”之名對四川各州縣加派正額以外的賦稅,中飽私囊。四川各級官吏明知年羹堯以權(quán)謀私,但畏懼他的權(quán)勢。他的父親年遐齡、長兄年希堯都是康熙皇帝倚重的寵臣。因此,各州縣對年的加派征收錢糧,都惟命是從,只是苦了四川的百姓。就在這風(fēng)口浪尖上,余甸挺身而出,頂住年的非法征賦行為,于是就出現(xiàn)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此前,年羹堯已三次行文到江津縣,要求按他的指令加征,都被余甸置之不理。這次年羹堯特派親信吏員,持年的親筆手令,以為這樣可以加大力度以震懾余甸,哪知余甸依然不為所動。年的特差到縣衙,余甸閉門不見,從早晨等到中午,年的使者不耐煩了,大吵大鬧。余甸一怒之下,傳鼓升堂,下令衙役把年的公差押上堂來,可是衙役們面面相覷,不敢動手。余甸不得已親自動手,把使者按到在地。這時縣丞和主薄等吏員出面勸阻,說大人為民不惜一官,自是我等楷模。只是年大人乃以平叛之名加征,拒不從命,已是違抗上司,若再懲辦公差,事情鬧大了,非但無濟于事,連大人的前程和身家性命,也會有不測之禍。余甸正在氣頭上,根本聽不進這些勸告。連發(fā)六簽,下令衙役對年的差役動刑。圍觀的縣民見勢不妙,大呼“大人不可”。其中有年老的縣民數(shù)十人上到公堂,蔽護使者,并哀告說:“大人,你不惜丟了一官,這不難,但我等百姓自今以后就失去一個好的父母官的庇護,赤子無依呀,大人!庇嗟楸槐娍h民的求告所感動,最后放了年羹堯的使者。但年的使者不肯離去,氣勢洶洶地向余甸要回年羹堯的親筆手令。余甸毫不客氣地對使者說:你可還報大人,我余甸在此閉門等待年大人向朝廷報請對我的處罰,但大人的文書,我已托人送交我的好友收存。言下之意,年羹堯違法額外加征的證據(jù)在我手里,看你敢把我怎么樣?年的使者無可奈何,悻悻地離去。
江津事件,在當(dāng)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消息傳到京城,震動朝廷。年羹堯聽了使者的稟報后,無可奈何地說:“此民所戴也,斥之傷眾心。不去,百城玩令!币馑际钦f,處分他,犯了眾怒,不處分他,其他各州縣都向他學(xué)習(xí),那么加征的命令就無法執(zhí)行。最后只好想法把余甸調(diào)離四川。剛好此時吏部要選調(diào)京官,年羹堯就把余甸推薦上去。經(jīng)吏部考核后,余甸被任命為負責(zé)考核官吏的吏部考功司主事。主要是負責(zé)考核各級官吏政績的主官。
在考功司任職兩年中,余甸忠于職守,事事親自辦理。不使奸吏押手以售其奸。考核官吏的文書檔案鎖頭,他親自收藏。在考核官員政績時,有權(quán)貴和富豪行賄請托,他一律拒絕。當(dāng)時的吏部尚書張鵬翮和侍郎湯右曾,為官還箕清廉剛正。但在行事有不當(dāng)時,余甸依然與之爭執(zhí),決不退讓,時間一長,他們也開始討厭余甸的執(zhí)拗。余甸感覺到事事難辦,就力求辭職。平日貪贓枉法的胥吏,聽到余甸請求辭職的消息后,高興地告訴行賄者說,請你們稍待數(shù)時,等余甸辭職離去后,你們的目的就可實現(xiàn)。余甸聽到議論后,就把考核有劣跡的官員的檔案材料開列出名單,捧到吏部尚書面前,說這十幾個不能重用的官員,必須上奏皇上,不然的話,會被蒙蔽重用,貽誤國家大政。吏部尚書張鵬翮答應(yīng)他的要求后,余甸才把辭職報告給張鵬翮,離任回鄉(xiāng)。
余甸回鄉(xiāng)后,適逢父喪,在家守孝三年。三年服滿,他依然守在父親墓旁的草廬。這一行孝至篤的行為,傳頌四方。特別在士子中傳為佳話,他們說,余甸“為臣盡忠,為官愛民,為子行孝”,是一個至誠的正人君子。河道總督陳鵬年感嘆說:當(dāng)今世道,很難有豪杰之士和趨死不顧利害的人。侍郎方苞說,余甸就是這樣為民不惜命的人。于是,陳鵬年向朝廷舉薦,余甸被起用為山東濟寧道道員。道員是布政使之下、知府之上的高級地方官。百姓一聽到余甸來任職,平日有怨無處投訴的人,紛紛向他告狀。此前巡撫和按察使審理不公而曲判的案件,被告不服又無處申訴者,這時聽說余甸是明斷是非的清官,就向他申訴。經(jīng)審理后,余甸認為是巡撫和按察司判得不公,就向上司反復(fù)申列,必得糾正乃止。這樣,就難免得罪許多上司和同僚。
雍正元年(1723),陳鵬年卒,齊蘇勒接任河道總督,河濟間百姓稱道:“河官而兼民治,德在人者,惟閩中余甸與三炯耳!薄F綍r被余甸所得罪的官吏,因有陳鵬年在,他們不敢動。陳鵬年一死,他們紛紛向齊蘇勒誣告余甸“治河不力”。齊蘇勒不明真相,就向朝廷彈劾余甸。濟寧百姓聞知后議論紛紛,恰好此時齊蘇勒坐船巡視河務(wù)至濟寧,數(shù)萬百姓手舉供香,齊列河沿,要求齊蘇勒上岸。當(dāng)齊上岸后,百姓四方圍拜,齊聲高呼“還我余公”。齊蘇勒見狀大驚,就對眾人說,我一定會還余公一個公道說法?墒敲癖妭冞吙奁呎f:“我等草民愚昧,不見余公,我們決不回去。”齊蘇勒無奈,只好當(dāng)著萬眾的面,寫了為余甸辯誣的奏本,并對天發(fā)誓說,定會上奏皇上。至此,萬余民眾才散去。當(dāng)他們離開時,手中扔下的香火,堆積成一座小山。
雍正皇帝接到齊蘇勒的奏折后,下旨召見余甸,詳細地查詢事情的來龍去脈。當(dāng)余甸退出后,雍正對執(zhí)政大臣們說:“朕又得一直臣矣!”接著提升余甸任山東按察使。在任一年多,他因山東是孔子的家鄉(xiāng)。因此在施政方面,堅持“崇禮教,輕刑罰”,對無衣無食的窮苦百姓,在商人交的商稅中抽出三分之一接濟他們。一年后調(diào)入京城,任順天府丞(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北京市長)。后因手下屬吏犯了錯誤,余甸被敵政攻訐,除名回鄉(xiāng)。年七十二歲,卒于家。
《清史列傳》列余甸為“循吏”,對他的評價是 :“甸剛方清簡,以儒術(shù)飾吏治,直聲震天下。文章書法,亦冠一時。歿后,所歷官地,父老聞之,皆群聚哭祭奠焉!彼慧眼識人才,康熙五十三年任四川鄉(xiāng)試主考官和康熙五十七年任禮部同考官,所取鄒賓和汪應(yīng)鈴,后來這兩人都中了狀元。
著書立說
清乾隆《福清縣志》載:“甸少穎悟,于書無不讀,下筆超絕,試輒冠軍。嘗游學(xué)京都,歷吳下,遍交知名士……著有《入蜀出蜀集》若干卷!庇嗟樵谌谓蛑h時,“日與諸生誦說文藝”。他博學(xué)多才,書法冠絕一時。
余甸被免職回到福州后,建筑“葭湄草堂”,著書其中,一生所著有《千卷樓集》、《入蜀集》、《出蜀集》、《田生文集》等。因其詩作鮮見,現(xiàn)抄錄三首共賞。
《冒雨過連云!罚骸靶量嘈Q叢道,夷猶作短歌。雨從山半落,云趁腳根過。出地三千丈,違天尺五多。攜來謝眺句,搔首問如何!
《蜀宮瓦》:“絕代繁華地,深秋細雨天。宮門余片瓦,不忍憶當(dāng)年!
《題舊 端石石田硯》:“割來青紫玉如泥,幾度經(jīng)營日馭西。一自神君拂袖去,至今夢魂繞端溪。”
據(jù)記載,余甸曾與永?h(今永泰縣)狀元 黃定的后裔、著名詩人 黃任頗有交情,經(jīng)常聚集吟詩唱和,名重一時。
一生愛硯
目前發(fā)現(xiàn)存世之余甸收藏或題銘之名硯有:
一、清?雍正端石留耕硯。硯后楷書銘曰:“雍正二年閏四月初八日召見養(yǎng)心殿,賜臣余甸之硯。恭紀圣恩,子孫永寶”。硯長17.8厘米、寬11.2厘米、高2.5厘米,頗為珍貴。
二、清?康熙 林佶、余甸銘貢硯。硯長21厘米、寬15.5厘米、高5.5厘米。楠木上蓋有林佶的篆銘:“曜合緯聯(lián)而降符,撰賦紀瑞帝曰都,龍池捧硯徵斯圖!备彩挚逃杏嗟榈目瑫懳摹倪@些銘文可斷定,此硯為宮廷之物,殊可寶。
三、清?余甸、 沈石友銘子母獅端硯。端硯,坑仔巖,有翡翠條、黃龍等石品。硯長28.6厘米、寬18.2厘米,長方形,淌池式,硯首雕子母獅,子母相戲,雕工精絕,密集的獅毛纖細而不亂,有所謂纖毫畢現(xiàn)之功。硯周緣刻龍紋,流暢規(guī)正。硯側(cè)有銘,分別是: 鼎養(yǎng)大烹賢圣器 , 余甸銘 ; 質(zhì)膩若脂,質(zhì)潤媲玉。美質(zhì)如斯,天鐘地毓。耕耨勤旃,無窮收獲 , 辛亥(1911年)石友銘 。此硯即有余甸、沈石友兩大名家之銘,而刻工宛若天成,非尋?傻。附紅木硯盒。此硯于2008年04月27日,由嘉士德拍賣行在2008春季拍賣會以RMB 91840元的成交價拍出。
四、清?余甸款端硯。端硯,硯長19厘米、寬12厘米、高3.2厘米。此硯于2012年9月27日,富邦拍賣行秋冬拍賣會上估價為RMB 12000元--25000元。
五、清?余甸、 黃任銘端硯。銘文:1.水巖神品。印文:田生;2.軒閑安得如汝壽,坡公句。印文:莘田自賞、古香齋、十硯軒圖書;硯長18.5厘米、寬12厘米、高2.8厘米;說明:長方淌池端硯,造型簡潔大方。樸素古雅,得文人青睞。配紅木硯盒。此硯于2010年12月20日,由西泠印社拍賣行以RMB 168000元成交價拍出。
六、清· 李馥藏,余甸、黃任銘端硯。銘文:1.墖坑異產(chǎn)。印文:凍井山房;2.他山石,天匠刮,方井成,泉始達,寒不冰,暑不渴,君子使活潑潑,甸。印文:余田生;3.曾在李鹿山處。硯長13.2厘米、寬8.5厘米、高2.5厘米。說明:端硯,方正有度,典雅大方,具有文人儒雅之氣。配紅木硯盒。此硯于2009年12月20日,由西泠印社拍賣行以RMB 106400元成交價拍出。
七、清·康熙 余甸 釋清懷(雙面)書法臂擱。銘文:1.青花白葉蔚藍天,古款新銘漢隸鐫。每日摩挲三兩遍,與君上下百千年。含潮細膩呵能滴,聚瀋淋漓啜亦鮮。記在端江夸管領(lǐng),冰廳水洞冷濺。 2.寸木堅貞棐人陳,型能鎮(zhèn)物靜宜人,若教削玉同圭鎮(zhèn),寶氣真看席上珍。 款識:1.壬子秋八月書于懷白山房。芳初。 2.湘南仁兄大人雅屬印布正之。子靜釋清懷。 印文:1.余田之印、青玉山房。2.贊宸。長:32.5厘米。此臂擱西泠拍賣2010年春季拍賣會上估價為RMB: 45000元-50000。
八、明·端石雕九龍云從硯。硯端石制,紫色深沉,石質(zhì)細膩。硯體厚重,作橢圓形,周邊雕飾云龍戲珠紋,以石眼巧作圓珠,雕飾繁細華美。龍首下方凹作云池,池上有石柱眼。硯背面亦雕云龍繚繞,中央平滑處題銘:維彼靈根,神物聚所。龍德正中,君子是與。署款“鹿原”。右題詩:巗穴鍾靈藪,蒼壁鬼工剖。庖義作龍書,高陽志蝌蚪。君若丁其時,神奇無不有。展也席上珍,淡濃皆可久。壬子春三月,余甸書銘。硯長23.5厘米、寬16.7厘米、高3.2厘米,現(xiàn)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
九、清·端石隨形方池硯,又稱“洞天一品端硯”。硯為端石制,隨天然形。硯長23.5厘米、寬20厘米、高3.6厘米,硯面上方開一橫臥長方池,硯池邊際刻夔龍盤繞紋,右下方刻篆書印“莘田真賞”、“十硯軒圖書”。硯面左側(cè)刻行書“非君美無度,孰為勞寸心”,下刻行楷書“康熙己亥六月任”款。硯右側(cè)刻篆書“吳門顧二娘造”。硯背右半部刻楷書銘文:“不方不圓,不雕不琢。略事磨礱,德修罔覺。如金在冶,如玉離璞。端州多才此超卓,晤言一室君子樂。”下署“甸銘”二楷字;硯背左半部有篆書銘文“敦厚凝重,以為質(zhì)也。溫潤密栗,以永式也。磨礪灑滌,以修慝也。日新不息,以崇德也!笨绦袝奥乖,篆書“林”、“佶”等字。
此硯為譽滿天下的制硯名家 顧二娘在康熙五十八年為黃莘田手制的端石硯,由閩籍名士高官余甸、林佶和黃任銘刻題跋,后于清乾隆四十五年收入清宮收藏,此硯即深受乾隆皇帝珍愛的“舊端石方池硯”,現(xiàn)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
十、清·康熙 紫檀天地蓋端石銘文石鼓硯。硯以端溪老炕石制之,色呈紺紫,其質(zhì)細膩圓形,硯體仿石鼓造型,簡潔大方、樸素古雅,文人儒雅之氣濃厚。圓硯雕琢規(guī)整,硯堂顯蕉葉白石品紋理,恰似池中一輪圓月,皎潔生輝,硯面周遭深凹成圓形渠,作硯池用,可貯水,便于磨墨點硯。整器線條簡潔樸實,環(huán)鼓形硯側(cè)篆刻石鼓文,硯底又有“余甸、 林佶、 謝道承”銘,并題刻對比古今石鼓文字,有“古雄俊,今細膩”之語。硯直徑12.3厘米。此硯2010年06月05日在保利拍賣行的5周年春季拍賣會上,估價為RMB 120000元-180000元。
十一、清·余甸、林佶、謝道承銘鼓形端硯。銘文:1.古石鼓,科斗字。與傴僂,等奇邃。今石鼓,興所寄。象其形,會斯音。出人工,鈞天瑞。古石鼓,古雄峻。今石鼓,今細膩。古莫致,今同嗜。古有十,今有二。主人曰:談何易。甸田。印文:田生;2.太學(xué)之制,文房之珍,稱先則古,一鳴驚人?滴醺又鼐徘,鹿原。印文:林佶;3. _惟東洞之精英,取靈鮀以為制,作銳氣于三軍,拔文壇之一幟。古梅。印文:道承。硯直徑:12.5釐米、髙:3.5釐米。出版:《中國古硯譜》P232,北京工藝美術(shù)出版社。此硯由西泠印社拍賣行于2012年12月28日秋季拍賣會上以RMB 78400元的成交價拍出。
十二、清·余甸、黃任、林佶銘端石刻詩文抄手硯。硯長19厘米、寬13厘米。硯臺選材精良,厚重端石,質(zhì)地細膩,籃紫相間,如晨空暮霞,分外妖嬈,硯臺通體幾無紋飾,完整的繼承了宋代抄手硯的制作,線條挺拔爽朗,簡約中精致,硯臺四周以正楷和正隸刻詩文,工整莊嚴,刀筆合一,神韻備顯,可見當(dāng)年藏硯大家的書法功力。此硯由上海大眾拍賣行于2011年08月25日在上海大眾 《新海上雅集》5周年大型藝術(shù)品拍賣會上以RMB 287500元的成交價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