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彼得·奧洛夫斯基于1933年出生于紐約市下東區(qū),父母是俄羅斯移民。1954年12月與艾倫·金斯伯格相識于舊金山,兩人成為了公開的同性伴侶,并且這種關系持續(xù)終身。
在一般的概念中不過是金斯伯格的同性戀情人,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在詩歌、音樂等方面有什么作為。實際上,在美國詩壇他也沒有什么地位。
奧洛夫斯基1933年生于紐約,家境不怎么好,高中沒畢業(yè)就要靠自己打零工謀生,后來在紐約州立精神病院半工半讀獲得了高中文憑。曾報名參軍,但因行為怪誕被扔到舊金山做見習醫(yī)士,后在舊金山美術家羅伯特·拉維涅(Robert LaVigne)的畫室做模特。1954年奧洛夫斯基在畫室與金斯伯格相識,他們對天地宣誓結為終生伴侶。從此,垮掉派中又多了一個純真、坦率、任性、幽默、敏銳的核心成員,可以說,他為這個流派帶來了靈氣和一種肉味。
1957年,奧洛夫斯基在金斯伯格等人的慫恿下開始寫作。他的詩不多,但一出手便完美地體現(xiàn)了垮掉派詩歌觀念:率性而為,自發(fā)寫作,順從詞語的自然流動,依賴肉體的敏感性,以開啟未知的天真世界。不僅如此,奧洛夫斯基詩作最有趣的地方是,他似乎很多錯別字,但一字不許改,誰改跟誰翻臉。有意制造錯別字成了他的“風格”,以表示對詞語的聽覺尊崇、對學院文法的不屑,另外也在特定的字句中增加了藝術創(chuàng)造的空間。(柯索也采用過這種錯別字手法;而奧洛夫斯基則在短文《我怎樣寫詩&我從誰那里學來的》中把柯索列在第一位,接下來才是金斯伯格、克魯亞克等等。)他的詩是毫不掩飾地粗糙,數(shù)量也可謂貧乏,但已經足以清楚廓清屬于他自己的疆域——“下半身”,按流行的說法。
在奧洛夫斯基的詩中,靈魂是在嘴巴和屁眼之間得以維系的,肉體各部位以及天地萬物的聯(lián)系都在這里交融和共鳴,除此之外,別無所有。不是性,而是由肉體驅動的敏感,由此激發(fā)的情緒與想象,或者還有思想(理性?),如果你覺得有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