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
劉室三牧是指東漢末年,劉氏皇族里的三位擔(dān)任過州長官的政治家,他們分別是: 劉虞[幽州牧]、 劉表[荊州牧]、 劉焉[益州牧] 。(出處:《 三國志 ·劉二牧傳[裴松之注]》續(xù)漢書曰:是時用劉虞為幽州,劉焉為益州,劉表為荊州,賈琮為冀州。)
簡介
劉虞[幽州牧]
劉虞[幽州牧](?—公元193年)字伯安, 徐州東海郯 (今山東郯城) 人。雖為漢室宗親,但不以貴族自居,為官清廉,政績斐然。同時也善于解決民族問題,在 幽州和其他外邦異族中都有很高的威信。后與部下 公孫瓚發(fā)生矛盾,劉虞起兵攻打,事敗被殺。
劉表[荊州牧]
劉表[荊州牧](公元142—208年)字景升,兗州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魯恭王 劉馀的后代。先出任北軍中侯,又代 王睿任荊州刺史,把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上麨槿瞬录,又沒有 四方之志,使妻子蔡氏的親戚得勢。他死后,蔡瑁等 廢長立幼,讓小兒子劉琮繼任。誰知曹操一到,劉琮即開城投降,就這樣失了 荊州。
劉焉[益州牧]
劉焉[益州牧](?—公元194年)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是魯恭王劉馀的后代。年輕時在地方做官。后來因宗室得拜 中郎,又棄官。恰好當(dāng)時的益州牧郤儉四處斂財,謠言四起。他便取而代之,同時又兼任監(jiān)軍使者,封陽城侯。為得安身之地,割據(jù)一方,又故意叫 張魯盤踞漢中,截斷交通,使益州幾乎處于獨立狀態(tài)。其子便是 劉璋,父子二人并稱“蜀中王”。他死后,劉璋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