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常勝軍(Ever Victorious Army)
中國清政府聯(lián)合外國勢力組成的一支裝備近代武器、用以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的雇傭軍。
咸豐十年(1860),美國冒險家F.T.華爾經清蘇松太道吳煦贊助,于6月2日成立洋槍隊,有百余人,以華爾為統(tǒng)領,美國人E.法爾思德(E. Forrester)和H.A.白齊文(H.A.Burgevine)為副統(tǒng)領,總部設在松江。次年8月,洋槍隊在松江改組,由歐美人任軍官,中國人當兵,擴編為700余人,隨后又增至2000余人。同治元年(1862),洋槍隊改名常勝軍。3月,清政府授華爾為參將,以吳煦為督帶,楊坊會同華爾為管帶。常勝軍人數雖達5000,但與太平軍作戰(zhàn)中屢戰(zhàn)屢敗,英國人在這個時候抵達,英國將軍斯特維利(William Staveley)決定與華爾和另一支小型法國軍隊將上海30英哩內的太平天國勢力逐出。嘉定、青浦原本被太平軍占領,在1862年底這些地區(qū)基本上被洋槍隊奪回。
華爾在對慈溪的攻擊時陣亡,他的后繼者不被中國皇帝所喜歡。當時的江蘇巡撫李鴻章,要求斯特維利另指派英國軍官來指揮洋槍隊。斯特維利選擇了戈登。1863年3月,戈登在松江接任了指揮,他仿照英軍建制,實行薪金制。4~7月,與淮軍聯(lián)合西進,陷太倉、昆山、吳江,并將總部遷至昆山,被清政府賞總兵銜。8月,常勝軍與淮軍攻蘇州,數月無功,傷亡慘重。戈登通過奸細了解到守城的太平軍將領納王郜永寬等“四王”、“四大天將”與主帥譚紹光一直不和。知道納王郜永寬有投降之意,便主張誘降納王,兵不血刃攻克蘇州。戈登的建議為李鴻章采納。經過一番秘密聯(lián)絡,郜永寬在蘇州城外親自與戈登、程學啟商議降約。雙方約定郜謀殺譚紹光獻蘇州城以降清,而戈登、程學啟承諾保證郜及部下性命,戈登作擔保人。12 月4 日,郜永寬等八人刺殺譚紹光,第二天大開城門迎接清軍入城,清軍終于“兵不血刃”拿下蘇州。獻城后太平軍八個降將拒絕剃發(fā),拒絕解除武裝,以此要挾封賞,這種態(tài)度引起了李鴻章的不安,終于采取斷然措施,誘殺了這八個人。這種無恥行徑引起了戈登和外國人的強烈不滿和憤怒。
戈登聽到李鴻章殺降的消息后提著洋槍要找李鴻章算帳。由于找不到李鴻章,戈登忿忿然留下一份最后通牒,要求李鴻章下臺。然后,他就率“常勝軍”返回昆山,同時給英國駐華公使布魯斯(Bruce , Sir Frederick William Adolphus)寫信,要求英國政府干預,迫使李鴻章下臺。英國駐華陸軍司令伯郎也從上海趕到昆山,與戈登商定“常勝軍”由其節(jié)制,不再受李鴻章及中國政府調遣,從中方奪回了“常勝軍”的控制權。上海的外國領事館官員代表列強及所有外國僑民也簽署了一項嚴厲譴責李鴻章的決議,警告說此事很可能使列強不會再幫助清政府,并可能撤回幫清軍打仗的洋兵洋將。李鴻章沒有想到,他的“殺降”居然會引起外國人如此強烈的反應,甚至有可能破壞難得的“中外和好”局面;帕耸帜_的李鴻章于是一方面急忙向對中國政局影響頗深的英國人赫德(Robert Hart)和馬(MaCartney Sir Samuel Halliday)求援,請他們代為調解!吧嫱狻背晒Σ坏扔凇巴饨弧背晒ΑA硪环矫,李鴻章向朝廷辯解說因太平軍人多,自己不得不殺降,同時力陳淮軍已掌握西方槍炮技術,戰(zhàn)勝太平軍不再需要“常勝軍”。李鴻章的這兩手果然奏效。朝廷下旨不僅明確支持李鴻章并責備戈登“不明事理”,“意殊頗測”,“惟有據正理駁斥,以折其心”。與此同時,經過赫德等人的調解,英方制止了戈登的過激行為。戈登僅要求李鴻章發(fā)一文告,說明此事與己無關。對此要求李鴻章立即答應,雙方都有了“下臺階”,一場大風波總算平息。
此事更堅定了李鴻章裁撤“常勝軍”的想法。攻下常州后,戈登主動要求遣散“常勝軍”。早就想裁撤“常勝軍”的李鴻章立即高興地同意,終于在1863 年5 月31 日解散了“常勝軍”,其中一部分精銳部隊和大部分武器裝備被編為淮軍,進一步提高了淮軍的實力。從對“常勝軍”的利用、處置,可以看到李鴻章“請神”、“送神”的現(xiàn)實和老辣。1864年5月,陷常州后,清軍在蘇南的勝利已成定局,1864年5月31日,常勝軍在昆山解散,全體軍官辭去了在清軍中的職務 解散后,李鴻章劃銀1500兩在上海建立了常勝軍紀念碑。
紀念碑原在外灘花園北門外,重建公園圍墻時劃入園內,它以正方形大理石為基座,基座上為三角錐形碑,碑上鐫刻漢文“得勝”二字,共鐫刻有48名陣亡的外籍常勝軍官兵姓名,因華爾列居首位,因而又被稱作“華爾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