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生平
范文程出身于仕宦家庭。出生地在沈陽市,是宋朝大學(xué)士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孫;他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代初年在湖北云夢縣任縣丞,洪武年間獲罪,于是全家就從江西的樂平縣被謫往當時的邊陲重鎮(zhèn)遼東都司的沈陽衛(wèi),范氏自此成為沈陽人。范文程的曾祖名叫范锪,在明正德十二年考中進士,后在朝廷做官,一直升到兵部尚書,因其為人剛直不阿,受到當權(quán)大臣嚴嵩的排擠,只好棄官離去。
范文程的祖父名叫范沈,在十四個兄弟中排行第六。在當時的形勢下,只能當一個沈陽衛(wèi)指揮同知,充其量也只是一個縣級副職小官。范沈生有三子,第二子范楠就是范文程的父親,一生困苦,未能出仕。范楠生有二子,長子文案,次子文程。
范文程就是生長在這樣一個歷代為官的家庭里。他年輕時喜好讀書,平素有遠大的志向。但也深知仕途的艱難,祖輩父輩的坎坷經(jīng)歷,在年輕的范文程的思想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年齡的增長,逐漸養(yǎng)成一種沉著、剛毅、聰穎、機敏的性格。在十八歲的時候,他與其兄一同考中了沈陽縣學(xué)的秀才。當時的遼東,地處東北邊陲之地,文化很不發(fā)達,能熟讀四書五經(jīng)成為縣學(xué)生員,真可謂是鳳毛麟角了。
這時的明朝,正處于激烈動蕩的形勢之下,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農(nóng)民起義此起彼伏;而民族矛盾也日益熾烈。在范文程的家鄉(xiāng)撫順,明朝和后金的斗爭日趨激烈。 由于在明朝得不到很好的仕途,于是他不顧忠義,為了個人前途,不去幫助國家抵御外敵,而是投靠后金,成為了漢奸,死心塌地為后金服務(wù)。
范文程
進入文館 太宗謀臣
開科取士 加強集權(quán)
日理萬機 出謀獻策
功成引退元輔高風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逝世,終年七十歲。玄燁親撰祭文,賜葬于懷柔縣之紅螺山,立碑以紀其功績。幾十年后,康熙親筆書寫了“元輔高風”四個字,做為祠堂橫額。這是清朝統(tǒng)治者對他的最高的評價了。范文程在那個時代,他所能做到的,是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盡自己的力量。范文程提倡漢滿同待,安定百姓,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chǎn),選拔人才,使用賢良,直言敢諫,招降納叛,這些對清朝的建立與鞏固,都起到巨大作用。但同時他卻對滿清對漢人的屠殺和毀滅視而不見 他也是千古的罪人,他幫助滿清毀滅了華夏的文化,屠殺了上千萬的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