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工作經(jīng)歷
學習經(jīng)歷
1988.9-1992.7 北京大學哲學系、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院攻讀博士課程
導師:朱伯昆
專業(yè):中國哲學、方向:宋明理學
學位:博士
論文題目:論湛若水的哲學思想
1989.10-1991.5 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院留學
(注:博士階段為北京大學、早稻田大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生,國內、國外各一半時間。
在日本的導師為楠山春樹先生、土田建次郎先生)
1988.9 提前轉為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
1986.9-1988.7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西哲學比較博士研究生班
專業(yè):中西哲學比較研究。
導師:湯一介、朱伯昆、樓宇烈、齊良驥、王太慶、朱德生。
所學課程為中國哲學、西方哲學
1982.9-1986.6 河南大學政治學系
學位:哲學學士
工作經(jīng)歷
2009.8-2010.8 韓國成均館大學客座教授
2008.5 榮獲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稱號
2005.8 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屆金岳霖學術獎”(三等)
2004.11- 受聘為南開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
2002.10-2003.3 德國愛爾蘭根大學訪問學者
1999.07 破格提前晉升為中國哲學教授
1997.10-1998.10 日本東京大學文學研究院中國思想研究室訪問學者
1995.7 成為中國哲學專業(yè)副教授
教學工作
1、 長期擔任本科生中國哲學史通史、道家哲學、儒家哲學等課程。
2、 已畢業(yè)碩士20名、博士10名。
3、 2009年畢業(yè)的博士研究生趙建永的博士論文《論湯用彤的中國哲學研究——以湯用彤與二十世紀中國哲學史學科建設為中心》一文榮獲2011年度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4、 在讀博士生馬鵬翔榮獲2011年南開大學“教育部博士生學術新人獎”。
完成和承擔的課題
1、 2000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當代中國古代哲學研究的反思與超越》(00ZX006),科研究費:3萬,已完成,結項評審為“良好”。正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之中。
2、 2005年水利部課題《河流的文化生命》,科研究費:3萬;已結項并出版。
3、 2006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水倫理與水資源管理”工作組第十四組“亞太地區(qū)能源技術倫理”項目,已結項,用英文在泰國正式出版。
4、 南開大學“985工程第二期”項目:《80年代的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已完成。
5、 2008年教育部規(guī)劃項目《儒家生態(tài)哲學》(08JA720017),科研經(jīng)費:7萬,已完成,尚未結項評審。成果《儒家生態(tài)哲學思想通論》由北京大學“儒藏研究與編纂中心”資助,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之中。
6、 2008年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項目:《儒家生態(tài)哲學研究》(NCET-08-0298),科研經(jīng)費:20萬,研究之中。
7、 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儒家生態(tài)哲學史研究》(11AZX006),科研經(jīng)費:25萬,研究之中。
學術成果
論文
發(fā)表論文84篇,其中第一作者81篇,譯文(英-中、日-中)6篇。國外雜志發(fā)表9篇。其中英語、日語自撰論文各1篇,被譯為英語2篇、韓國語3篇,中文發(fā)表2篇。
1、 《他沒有完成什么,卻幾乎開創(chuàng)了一切——胡適與現(xiàn)代中國思想史》:《北大校長與中國文化》,三聯(lián)書店,1988年。
2、 《陽明哲學提綱》,《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91年第2期。
3、 《探索人類文化的東方原理─—紀念孔子誕辰2545周年國際學術會議述評》,《中央黨?蒲行畔ⅰ,1992年第2期。
4、 《甘泉哲學及其后傳研究》,《哲學研究》,1994年第2期。
5、 《隨處體認天理》,《中國哲學》,第16輯,岳麓書社,1995年。
6、 《體用范疇與近代以來中國文化論爭》,《原學》第3期,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7、 《梁漱溟文化思想通論》,《孔子研究》,1995年第1期。
8、 《新儒家與儒學的現(xiàn)代轉化》,《戰(zhàn)略與管理》,1995年第5期。
9、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哲學研究現(xiàn)狀研討會述要》,《人民日報》,1995年9月22日。本文被美國WORD PRESS REVIEW,1996年第3期翻譯發(fā)表。
10、 《甘泉文集考》,《中國哲學》,第17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編,岳麓書社,1996年。
11、 《淺析“本質倫理”與“交互倫理”的異同及其社會意義》:《黨校科研信息》,1996年第2期。
12、 《日本近現(xiàn)代史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的四重關系》,《北京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
13、 《哲學與生活》,《社會科學報》,1996年10月10日。
14、 《論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1996年第3期。
15、 《“馬克思主義和儒學”學術研討會述要》,《孔子研究》,1996年第1期。
16、 《馬克思主義和儒學學術研討會述要》,《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1996年第1期。
17、 《新理學的解構及中國哲學的未來發(fā)展》,《哲學研究》,1996年第2期。
18、 《中國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人民日報》1996年8月23日。
19、 《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學術研討會述要》,《黨?蒲行畔ⅰ,1996年第3期。
20、 《略論領導干部工作方式的轉變》,《前進》,1996年第9期。
21、 《中國思想史上的天人關系》:《人民日報》,1997年2月17日。
22、 《湛、王學術同異論》,《王陽明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貴州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23、 《論金岳霖的知識本體論思想》,《中央黨校學報》1997年第4期。本文被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全文轉載。
24、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朱伯昆先生訪談錄》,《原學》第六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
25、 《南街村發(fā)展模式的現(xiàn)代化意義》,《中國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1998年第1期。
26、 《論中國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矛盾及其解決》: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年11 月出版。
27、 《危機讓我們反思——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現(xiàn)代化模式和文化教育模式選擇的啟示》,《人民論壇》,1999年第2期。
28、 《中國歷史上對有神論的認識和批判》:《求是》,1999年特刊。
29、 《金岳霖哲學體系縱論》,《哲學研究》,1999年第3期。
30、 《無極而太極——論金岳霖對儒家哲學的發(fā)展》:《孔子研究》,1999年第3期。
31、 《金岳霖的邏輯哲學觀及其方法論研究——兼與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觀比較》,《北京社會科學》,1999年第3期。
32、 《金岳霖哲學システム論》(自撰、日文),早稻田大學《東洋思想與宗教》,1999年第3期。
33、 《天人關系:中國古代人學思想的哲學基礎》:《文史哲》,1999年第4期。
34、 《中國文化與思想研究在日本》,《哲學動態(tài)》,1999年第5期。本文被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1999年第6期全文轉載。
35、 《中國的現(xiàn)代化過程及其社會矛盾問題》,《哲學動態(tài)》,1999年第6期。
36、 《五四:跨世紀的反思與超越——中央黨校哲學部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學術座談會紀要》,《哲學動態(tài)》,1999年第6期。
37、 《弘揚五四精神,實現(xiàn)民族振興——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學術座談會述要》《理論前沿》,1999年第11期。
38、 《論金岳霖的邏輯哲學》,《詮釋與建構——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
39、 《從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看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中國共產(chǎn)黨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40、 《論中國古代德治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載《中國哲學與〈易經(jīng)〉——朱伯昆先生八十周歲華誕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41、 《西方話語:中國哲學合法性危機問題中的隱影》,《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42、 《論朱伯昆先生的哲學史觀和中國哲學史研究》:《邯鄲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43、 《建立基于中國哲學原則的生態(tài)倫理學》:《中國哲學史》,2005年第3期。
44、 《德國漢學家視野中的中國哲學與中國哲學史研究——慕尼黑大學葉翰(Van Ess)教授訪談錄》,2005年第4期。
45、 《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民族精神建設》,《文化探索與體制創(chuàng)新》,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46、 《論中國思想的逆形成特點——以老子為例》:《哲學門》,第13輯。北京大學哲學系主辦,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47、 《八卦、七卦還是九卦————關于坎、兌二卦的幾點思考》,《中國哲學史》,2006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2007年第2期轉載。
48、 《儒家文化與生態(tài)文明》:《中華讀書報》,2006年4月5號。
49、 《河流的文化生命》,《人民日報》,2006年6月 9號。
50、 《中國哲學研究的范式轉換與新話語體系》,《南開學報》,2006年第8期。
51、 “Western Discourse and Shadows in the Legitimacy Crisis of Chinese Philosophy”,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Spring, 2006, M. E. Sharpe Inc.
本文為《西方話語:中國哲學合法性危機問題中的隱影》一文的英語翻譯。
52、 《論趙紀彬對于馮友蘭哲學的批判》,載《探尋真善美——湯一介先生七十五周歲華誕 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53、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論馮友蘭晚年哲學史研究與哲學思想的會通》,《商丘師院學報》,2007年第1期。
54、 《論河流的文化生命》,《文史哲》,2007年第2期。
55、 《論金岳霖的“理”、“氣”觀及其對于現(xiàn)代中國哲學的意義》,《新鄉(xiāng)高等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2007年第5期轉載。
56、 《中國哲學史學科引入與接受“日丹諾夫模式”始末考》,中國思想與社會研究(第一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6月。
57、 《論歸隱思想與〈周易〉中歸隱思想的學派歸屬》,《周易研究》,2007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2008年第3期轉載。
58、 《論王恩洋對于馮友蘭的批判及其對現(xiàn)代中國哲學的意義》,《中國哲學史》,2008年第1期。
59、 《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日丹諾夫模式的引入與反思的考察》,《南開哲學》,第3輯,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
60、 《儒家生態(tài)文化的思想與實踐》,《孔子研究》,2008年第6期。
61、 《關于建立當代中國哲學史學史的若干思考》,《哲學動態(tài)》,2008年第7期。
62、 《從漢語水系詞匯的哲學分析看漢民族的存在世界》,《現(xiàn)代哲學》2009年第1期。本文被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全文轉載。
63、 《文字作為“認識”論——中國人“進入”世界的方式》,《福建論壇》,2009年第4期。
64、 《論金岳霖對于理學性、情、命思想的發(fā)展》,《東洋文化研究》(韓國),2009年第4輯。
65、 《論河流的文化生命概念及其對河流倫理學的意義》,《商丘師院學報》,2009年第4期。
66、 《當代中國的中國哲學史研究》,《哲學論壇(》韓國西江大學主辦),2010年5月號,總第21卷。該文被譯成韓國語發(fā)表。
67、 《儒家思想與人權的關系》《概念與溝通》(韓國翰林大學主辦),2010年5月號,該文被譯成韓國語發(fā)表。
68、 《論儒家思想與人權的關系》,《現(xiàn)代哲學》,2010年第6期。該文為韓國語版的中文版,略有改動。
69、 《論新生命觀和河流與水的生命》,《生命研究》,2010年春季號(韓國西江大學主辦)。被譯成韓國語發(fā)表。
70、 《關于“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概念闡釋》,《商丘師院學報》,2010年第1期。
71、 On Ethical Principles Concerning Water Diversion and Water Usage(《分水和水資源利用涉及的倫理問題》),已收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氣候和倫理變化”課題組第十四組結項報告Water Ethics an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水倫理與水資源管理》)。該文為作者自撰的英文論文。曼谷: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09年出版。
72、 《儒家樂文化的生態(tài)意義》,《儒教文化研究》(國際版,韓國成均館大學主辦),第15輯,2011年2月出版。
73、 《朱熹心性論的結構與張力》,《哲學研究》,2011年第2期。
74、 《論“仁”的生態(tài)意義》,《中國哲學史》,2011年第3期。
75、 《論儒家自然哲學的天道時序觀及其生態(tài)意義》,《周易研究》,2011年第5期。
76、 《論〈易傳〉的“生生”思想及其生態(tài)意義》,《南開學報》,2011年第6期。
77、 《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進路》,《哲學動態(tài)》,2011年第8期。
著作
(—)個人專著
1.《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2.《論金岳霖的新儒學體系》,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2005年本書獲“第四屆金岳霖學術研究獎”。
3.《河流的文化生命》,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7年。
4.《澤及草木、恩至水土——儒家生態(tài)文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年3月。該書被孔子基金會選定為世界各國孔子學院教材。
(二)主編或合作著作
1.《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合作),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
2.《〈論語〉、〈孟子〉注釋》(合作,注《孟子》部分),華夏出版社,2000年。
3.《〈鹽鐵論〉注釋》,華夏出版社,2000年。
4.《社會發(fā)展理論詞典》,主編、作者之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
5.《中國哲學史簡明教程》,主編、作者之一,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
6.《文化研究與文化體制探索》,主編、作者之一,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三)待出版著作
1.《理性的碰撞與抉擇——三、四十年代哲學論爭》。(主編、作者之一)已列入江西百花洲出版社計劃。
2.《理性成熟的歷史過程——當代中國哲學史學史》(上、下卷,約80萬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
3.《儒家生態(tài)哲學通論》,教育部規(guī)劃項目成果,已列入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出版計劃。
翻譯
英—中
78、 《近代以來中國傳統(tǒng)主義研究框架》,殷海光,《新哲學》,第7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79、 《五四人——一個探索性分析》,殷海光,《新哲學》,第7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日—中
80、 《荀子的欲望論和等級制度說研究》,《孔、孟、荀之比較研究》,社科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
81、 《關于山崎暗齋的<大和小學>》,《孔、孟、荀之比較研究》,社科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
82、 《日美關系與世界發(fā)展──訪日本前首相羽田孜》,《戰(zhàn)略與管理》,采訪人:李書磊,1995年,第3期。
83、 《中國的改革及其國際環(huán)境──訪日本經(jīng)濟評論家、國會議員海江田萬里》,采訪人:李書磊,《戰(zhàn)略與管理》,1995年,第4期。
學術會議演講
演講題目: 主辦單位 演講地點與時間
1、《周易》中“生生”概念 韓國亞洲哲學學會 韓國·成均館大學
的生態(tài)意義 第142屆例會 2009年12月8日
2、《儒學是什么?》 韓國世界青年儒林協(xié)會 韓國·安東·國學振興院2009年12月12日
3、《1949-1999年間中國 韓國現(xiàn)代中國哲學學會 韓國高等教育財團
古代哲學研究的反思》 2010年1月9日
(文字稿已發(fā)表)
4、《儒家“仁”的生態(tài)概念 韓國國學振興院 韓國·安東·國學振興院
的當代價值》 “三大文化圈生態(tài)工業(yè)的 2010年1月27日
現(xiàn)狀與未來”國際學術會議
5、《儒家與人權》 韓國· 翰林大學·翰林科學院 韓國· 翰林大學
(文字稿已發(fā)表) 2010年2月18日
6、《1949-1999年間中國 韓國·西江大學哲學系 韓國·西江大學哲學系
古代哲學研究的反思》 2010年4月9日
7、《生命的自覺與學問的 韓國·高麗大學 韓國·原州市文化館
追尋——金忠烈哲學思想》 2010年5月15日
8、《1949-1999年間中國 韓國現(xiàn)代中國哲學學會 韓國外國語大學
古代哲學研究的反思》 2010年5月29日
9、《朱子心性論的結論語張力》 韓國中國學會 韓國·成均館大學
(文字稿已發(fā)表) 第30屆國際學術大會 2010年8月19-21日
10、朱子哲學研究 成均館大學儒學與東洋哲學系 2010年2月-7月
學術兼職
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國際易學聯(lián)合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現(xiàn)代哲學學會理事,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天津市國學會副會長,北京市系統(tǒng)學會理事,中華全國青年聯(lián)合會社會科學工作者聯(lián)誼會第一屆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