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人物經(jīng)歷
里爾克是二十世紀的最杰出的德語韻律詩人。童年寂寞而暗淡,一生無家可歸,臨終死得既痛苦又孤單;而在詩歌藝術的造詣上,卻永生到放射著穿透時空的日益高遠的光輝。就一些著名篇什的藝術縱深度而論,就其對心靈的撞擊程度而論,真可稱之為驚風雨而泣鬼神。詩人的全名是勒內(nèi)·卡爾·威廉·約翰·約瑟夫·馬利亞·里爾克;他本人的簽名歷來卻只是:賴納·馬利亞·里爾克。
詩人的孩提時代
1875年賴納·馬利亞(勒內(nèi)·卡爾·威廉·約翰·約瑟夫·馬利亞)·里爾克于12月4日生于 布拉格。
1882年到1884年為止,在 布拉格白天主教主辦的國民小學就讀。1884年雙親離異后,跟隨母親生活。
1886年9月1日作為助學金領取者進圣珀爾騰初級軍校。這段生活他后來說成是沉重的災難。寫第一首詩。
1890年初級軍校畢業(yè)后,轉入梅里!の核够鶢栃栏呒壾娦。
1891年因病退離高級軍校。開始在 林茨的商業(yè)學院就讀,規(guī)定三年課程,亦半途而廢。
1892年秋季開始私自準備參加中學畢業(yè)考試。
1893年始與瓦勒利·封·大衛(wèi)-龍費爾德( 瓦利)交友。
1894年報刊上發(fā)表許多單篇作品后,獨自出版第一本詩集《生活與歌曲》,附致 瓦利的獻詞。
1895年在 布拉格參加中學畢業(yè)考試(“成績優(yōu)異”),自冬季學期起在 布拉格大學學習:藝術史,文學史,哲學。詩集《宅神祭品》出版, 《菊苣集》第一分冊輯成。后來甚悔出版少作。
1896年夏季學期轉入布拉格大學法學一政治學系。參加廣泛的文學活動,發(fā)表大批作品,其中有在尼采讀物影響下寫成的短篇小說《使徒》。上演短劇《現(xiàn)在與我們臨終時刻》。遷居慕尼黑,選修兩學期藝術史(文藝復興)美學,達爾文學說。
詩人進步的數(shù)年
1897年慕尼黑,前程遠大的詩人初訪 威尼斯。
1898年柏林,旅游阿爾果,佛羅倫薩(佛羅倫薩日記),詩歌創(chuàng)作甚豐。遇斯特凡·格奧爾格和亨利!じ8窭。5月在 維亞雷焦,6月在柏林(開始施馬爾根多夫日記)。
1899年柏林,母親出訪阿爾果,維也納,阿爾圖爾·施尼茨勒,胡戈·封·霍夫曼施塔爾等人亦在該地。繼續(xù)在柏林大學學習。從4月24日到6月18日,偕安德烈亞斯夫婦初訪俄羅斯( 華沙,莫斯科,訪問托爾斯泰,彼得堡,莫斯科,彼得堡,柏林)。 邁寧根:學習俄國藝術,歷史和語言。柏林:創(chuàng)作《定時祈禱文》第一部分,續(xù)寫施馬爾根多夫日記年底出版詩集《為我慶! ,發(fā)表詩篇《親愛的上帝及其它》。秋季寫出散文持《旗手克里斯托弗·里爾克的生死曲》(簡稱《旗手》)初稿。
1900年從5月到8月偕盧·安德烈亞斯-莎樂美二訪俄羅斯、8月26日返回。8月27日前往沃爾普斯威德,住亨利希·福格勒處,結識沃爾普斯減德的藝術家們,其中有女畫家保拉·摩德爾松-貝克爾和女雕塑家克拉拉·韋斯特霍夫(后為里爾克夫人)。9月底發(fā)表富于自傳色彩的短劇《白衣侯爵夫人》。開始沃爾普斯威德日記,十月回柏林一施馬爾根多夫。
1901柏林。3月去阿爾果省母,1901年4月28日與克拉拉·韋斯特霍夫結婚,1901年12月12日生獨生女露特。年輕夫婦居沃爾普斯威德附近的韋斯特爾威德。9月撰寫《定時祈禱文》第二部分!度粘I睢吩诎亓稚涎荨ⅰ秷D像集》初稿寄柏林阿克塞爾·容克爾。
1902韋斯特爾威德:5月撰寫專文《沃爾普斯威德》 ,哈塞爾多夫(6、7月);巴黎:從1902年8月28日到1903年6月底初次旅居巴黎,屠耶街11號。9月1日訪羅丹, 《圖像集》出版,十一月寫出《新詩集》第一首,即著名的《豹》。
第一個創(chuàng)作高峰
第一次來到巴黎的日子并不順利,因為這個“奇怪”的大都市對里爾克來說還有許多未知?蛇@些經(jīng)歷對里爾克后來編寫《布拉格手記》(全稱《馬爾特·勞里茲·布拉格手記》 (Die Aufzeichnungendes Malte Laurids Brigge))時幫助良多。這段時間里爾克與羅丹的密切交往,而后與另一位知名畫家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也有著頻繁的來往。巴黎也變成對詩人越來越重要的地方,在1905年到1906年期間里爾克一度擔任羅丹的私人秘書。而后因為詩人的父親在1906年5月去世;羅丹對里爾克越發(fā)信任工作量也有所增加,而詩人自己又需要極大的時間、空間去完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因為這樣種種理由里爾克與羅丹的雇傭關系就這樣解除了。因為在巴黎的這段時間里而誕生的作品有《新詩集》(Neue Gedichte)(1907年)以及《續(xù)新詩》(Derneuen Gedichteanderer Teil》(1908年)、 《安魂曲》 (Requiem)(1909年)和在1904年開始攥寫的小說《布拉格手記》(1910年)。
1903巴黎:撰寫專文論羅丹。為大城市和疾病所困擾,前往 維亞雷焦旅游(1903年3月22日至4月28日),寫出《定時祈禱文》第三部分。巴黎。沃爾普斯威德。奧伯諾伊蘭德。9月旅居羅馬,到次年6月。
1904年2月8日開始創(chuàng)作小說《馬爾特·勞里茨·布里格筆記》。應艾倫·凱邀請,從羅馬經(jīng)哥本哈根去瑞典(波格比,戈德,隆德,哥本哈根,福盧堡,戈特堡)。
1905年與妻女在奧伯諾伊蘭德過冬(1904—05)。德累斯頓(3月1日)。柏林。在 格廷根與盧·安德烈亞斯-莎樂美重逢(7月28日至8月9日)。弗里德爾豪森堡。9月11日啟程二次旅居巴黎(9月12日至1906年6月29日)。10月21日至11月2日朗誦旅行。在沃爾普斯威德過年!抖〞r祈禱文》出版。
1906年在默東為羅丹當秘書。朗誦旅行。沃爾普斯威德。布拉格:其父逝于3月14日。柏林。4月1日重來巴黎默東。與羅丹斷交!缎略娂反蟛糠滞瓿。前往弗蘭德斯旅游(弗內(nèi)斯,布呂格,根特)。9月在弗里德爾豪森堡。《圖像集》增訂二版出版!镀焓帧烦醢。
1907年12月4日至5月20日,在 卡普里的狄斯科波里別墅作客。5月31日重來巴黎,從6月6日到10月30日住卡塞特街29號(第三次旅居巴黎)。新詩集》大部分完成。10月30日至11月3日,朗誦旅行(布拉格,布雷斯勞,維也納)。遇魯?shù)婪颉たㄋ鼓螤枴?1月19—30日在 威尼斯(《威尼斯的晚秋》),開始與米米·羅曼內(nèi)里(“威尼斯的女友”)發(fā)生關系。在奧伯諾伊蘭德過年。《新詩集》于十二月出版。
1908年柏林。慕尼黑。羅馬(二月)。 卡普里,2月29日至4月18日在狄斯科波里別墅。 那不勒斯。羅馬。巴黎:從5月1日到8月31日,住貢旁一普列米耶街17號;8月31日至1911年10月12日,住比雍旅館,瓦倫街77號!缎略娂m(xù)編》大部分于夏季完成,11月撰寫兩篇《挽歌》 (一篇為一女友,另一篇為沃爾夫伯爵封·卡爾克洛伊特而作)?伤菰从1904年的《布里格筆記》進展順利。獨自在巴黎過圣誕節(jié)!缎略娂m(xù)騙》出版。
1909巴黎。旅游 普羅旺斯(“海上圣馬利”,阿爾勒,普羅旺斯的艾克斯)。九月:旅游 黑林山,里波爾德紹浴場,巴黎。9、10月:阿維尼翁。1909年12月13日晤侯爵夫人馬利·封·屠恩和塔克西斯。
1910年1月8日離巴黎。埃爾伯費爾德。來比錫。魏瑪。柏林。34月最后一次旅居羅馬。4月20—27日初次在的里雅斯恃附近的杜伊諾堡作客。4、5月在 威尼斯。5月12日返巴黎 ,《馬爾特·勞里茨·布里格筆記》于5月31日出版。晤安德烈·紀德。7、8月間與妻女最后居留奧伯諾伊蘭德。8月在勞欽。布拉格。8、9月在波希米亞的雅諾維茨堡。慕尼黑。巴黎。晤魯?shù)婪颉たㄋ鼓螤枴?
詩人蛻變的內(nèi)外
1910年11月19日至1911年3月29日旅游北非( 阿爾及爾、突尼斯,埃及——盧克索,凱爾奈克)。威尼斯。4月6日到巴黎。7月19日最后一次旅游波希米亞(來比錫, 布拉格,勞欽堡,雅諾維茨,柏林,慕尼黑)。巴黎。10月中旬乘塔克西斯侯爵夫人的汽車,從巴黎經(jīng)里昂,博洛尼亞,威尼斯到社伊諾。
1912從1911年10月22日到1912年5月9日,在杜伊諾堡。撰寫第一批《哀歌》 (第十首開頭,第一、二首片斷)和《馬利亞生平》。在威尼斯度夏(5月9日至9月11日)。10月在 慕尼黑。
1912年11月1日至1913年2月24日旅游西班牙( 托萊多, 科爾多瓦, 塞維利亞,龍達,馬德里)。2月25日至6月6日在巴黎。 黑林山(里波爾德紹浴場)。格廷根。來比錫。柏林。慕尼黑:偕盧·安德烈亞斯一莎樂美參加“心理分析學大會”。晤弗洛伊德及其他心理分析學家。巴黎。
1913年10月18日至1914年2月25日在巴黎。柏林:遇馬格達·封·哈廷貝格(本費努塔)。3月26日重返巴黎。4月20日至5月4日在杜伊諾。威尼斯:與本費努塔斷交。5月9—23日在 阿西西。米蘭。5月26日至7月19日在巴黎。在 格廷根,盧·安德烈亞斯一莎樂美處,適逢大戰(zhàn)爆發(fā),喪失留在巴黎的全部所有。8月14日作《歌曲五首》,歌頌戰(zhàn)爭爆發(fā)。在來比錫,住其出版者基彭貝格處。在歐欣豪森結識女畫家露露·阿爾貝特一拉察德。接受一筆二萬克朗贈款。11月: 法蘭克福。維爾茨堡。1914年11月22日至1915年1月6日在柏林。1915年從1月7日至11月底在 慕尼黑,當時克拉拉和露特亦住該市。還有露露·阿爾貝特,雷吉娜·烏爾曼,安內(nèi)特·科爾布,黑林拉特等人。從3月19日至5月27日,盧·安德烈亞斯一莎樂美來訪。晤瓦爾特·拉特瑙,阿爾弗雷德·舒勒,漢斯·卡羅薩,保羅·克勒等人。自6月14日住赫爾塔·柯尼希家中,宅內(nèi)懸有畢加索油畫《江湖藝人》。秋季最后一次往省其母。11月作第四首《杜伊諾哀歌》。體格檢查與入伍通知。在柏林(12月1—11日)力圖豁免或辭退兵役。在 慕尼黑慶祝女兒生日(12月12日),自12月13日在維也納,住塔克西斯侯爵夫人家中,訪弗洛伊德。
1916年在維也納服兵役,自元月起在軍事檔案館任文書。訪霍夫曼斯塔爾,科科施卡,卡斯奈爾。6月9日復員。慕尼黑。
1917年慕尼黑。柏林。從7月25日到10月4日住赫爾塔·柯尼希在威斯特伐倫的伯克莊園。柏林,到12月9日為止。慕尼黑。
1918慕尼黑。阿爾弗雷德·舒勒的朗誦。重晤基彭貝格。晤艾斯納與托勒爾。同情革命。與克拉爾·施圖德(后為詩人戈爾的。
詩人最后的日子
1919年6月11日里爾克從 慕尼黑來到了瑞士 蘇黎世。表面上看來是應蘇黎士地方邀請前往講學,實際上則是里爾克想逃脫戰(zhàn)后的混亂以及離棄這個耽誤他多年寫作工作的地方,重新開始《杜伊諾哀歌》的創(chuàng)作。然而找尋一個合適的住所是困難的,起先里爾克蘇黎士附近的伊爾舍勒河畔(Irchel),而后在1921年里爾克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叫做繆佐特(Muzot)位于瓦萊州(Wallis)謝爾(Sierre)地區(qū)的小城堡。隨后在1922年5月里爾克的朋友萊茵哈特(WernerReinhart1884-1951)將這座城堡為里爾克租下而后買下贈與詩人。1919慕尼黑。與盧。安德烈亞斯-莎樂美重逢。作品暢銷。6月11日離慕尼黑。瑞士。 蘇黎世, 日內(nèi)瓦,索格略, 溫特圖爾:賴因哈特兄弟,南尼·馮德利-?ㄌ。12月7日至1920年2月底,在泰桑作一系列朗誦。
1920 洛迦諾,1920年2月27日為止。1920年3月3日至5月17日在 巴塞爾,舍南貝格莊園——封·德·米爾夫人處。威尼斯, 巴塞爾,蘇黎世。晤巴拉迪內(nèi)·克洛索夫斯卡(默林),并與之維持多年密切友誼。拉加茲。巴黎。十月底返回日內(nèi)瓦。11月12日至1921年5月10日在伊爾舍爾的伯格堡。
1921伯格堡。瓦雷里讀物。1921年5月20日至6月28日在埃托依。同日偕巴拉迪內(nèi)抵達 塞雷。6月30日在一家櫥窗里發(fā)現(xiàn)小城堡穆佐的照片。七月初訪穆佐。1921年7月26日遷居于此,直到逝世。11月8日巴拉迪內(nèi)離去。初冬在瓦萊(瓦利斯)。
1922年二月在短短的幾個星期內(nèi)里爾克靈感迸發(fā),完成了長達十年的《杜伊諾哀歌》的創(chuàng)作,并且在這段時間里爾克還完成了另一部巨著《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SonetteanOrpheus)。這兩部作品也是里爾克一生中最重要及富影響力的創(chuàng)作。完成《杜伊諾哀歌》,創(chuàng)作《致俄耳甫斯十四行》兩部。同時撰寫內(nèi)容豐富的《青年工人書簡》。5月18日,女兒結婚。六月塔克西斯侯爵夫人來訪,七月基彭貝格來訪。
1923年8月22日至9月22日在舍內(nèi)克療養(yǎng)院接待來訪者:雅各,布克卡特,雷吉娜·烏爾曼,維爾納·賴因哈特,卡斯奈爾等。10月至11月與巴拉迪內(nèi)在穆佐。獨自在穆佐過圣誕節(jié)。12月29日至1月20日首次住進日內(nèi)瓦湖內(nèi)瓦勒山療養(yǎng)院。
1924年瓦勒山。穆佐:用法語寫詩多首,如《果園》、《瓦萊四行》、《玫瑰》等。4月6日初晤瓦雷里?死ね固鼗舴騺碓L。5月中旬收到埃里卡·米特雷爾的第一封詩簡,由此產(chǎn)生與埃里卡·米特雷爾的《詩簡往來》。從6月28日到7月23日在拉加茲浴場。8月2日重居穆佐。9月在 洛桑,11月初在 伯爾尼。11月24日至1925年1月6日再次進瓦勒山療養(yǎng)。
1925年1月8日至8月18日最后一次旅居巴黎,與翻譯者摩里斯·貝茨談話。與巴拉迪內(nèi)·克洛索夫斯卡同居。晤瓦雷里,克勞德爾,布克卡特,坦克瑪·封·明希豪森,霍夫曼斯塔爾,紀德等。9月1日再來穆佐。9月16—30日再居拉加茲。10月14日返回穆佐。10月22日寫遺囑。獨自在穆佐度過五十誕辰。
1925年12月20日晚至1926年5月底在瓦勒山療養(yǎng)院。6月1日經(jīng)塞雷抵穆佐。用法語寫詩。翻譯瓦雷里。7月20日至8月30日在拉加茲浴場。九月中旬在安蒂與瓦雷里相晤。11月30日重上瓦勒山。
1926年12月29日因白血病逝世。醫(yī)生診斷為肝臟功能衰竭及白血病。最后一首詩:“來吧你,你最后一個,我所認識的,肉體組織的無藥可救的痛楚”,——可能寫于十二月中旬,是作者最后一本手冊里最后的筆跡。
1927年1月里爾克被埋葬在瓦萊西邊的小鎮(zhèn)Visp。
詩歌創(chuàng)作
據(jù)說里爾克成名后甚悔少作,但其早期作品仍不乏佳作。這些早期創(chuàng)作頗具鮮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亞民歌風味。如詩集《生活與詩歌》(1894)、《夢中加冕》(1897)等,但內(nèi)容偏重神秘、夢幻與哀傷!秷D像集》是一般文學史經(jīng)常提到的第一部詩集,1902年出版,1906年增訂后再版。這些詩試圖利用“圖像”把全詩從結構上固定下來,代表了從模糊的傷感到精確的 造型的一個過渡。
歐洲旅行之后,里爾克改變了早期偏重主觀抒情的浪漫風格,寫作以直覺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現(xiàn)自己思想感情的“物詩”,對資本主義的“異化”現(xiàn)象表示抗議,對人類平等互愛提出烏托邦式的憧憬。著名作品有借贊美上帝以展現(xiàn)資本主義沒落時期精神矛盾的長詩《定時祈禱文》,應算他風格真正形成而問世的第一部作品,這部詩集寫于1898到1903年,出版于1905年,這些是當然并非基督教祈禱,而是試圖通過作者所感受和認識的“現(xiàn)實”和“存在”,表現(xiàn)對于單純心靈的仰慕,以及對于他的“藝術宗教”的皈依。作者短詩創(chuàng)作的頂峰無疑要數(shù)《新詩集》(1907)和《新詩續(xù)集》(1908),其中名篇有《豹》、《旋轉木馬》、《大教堂》、《橄欖園》、《阿波羅》、《亞當》、《夏娃》、《火烈鳥》等等。這些詩大都凝神于視覺藝術,作者所從事的“物詩”觀念遠比上一代詩人墨里克、邁爾等嘗試過的那一種更為深邃,體現(xiàn)了他的創(chuàng)作思想的一次重大飛躍。受到羅丹、波德萊爾、塞尚影響,他開始實踐專心致至的創(chuàng)作,擺脫過去的過度主觀性,據(jù)說《豹》就是在巴黎植物園寫成的。
然而在長久地玩索外在性和客觀性后,里爾克又強烈地意識到一直沒有解決的個人生存問題,即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作為有限生物究竟是什么、為了什么、能夠或希望達成什么。因此他確認下一部必須寫出完全不同于以往作品的詩,那就是他晚年兩部杰作長詩《杜伊諾哀歌》(1923)和《致俄爾甫斯十四行詩》(1923)。
除此之外,在旅居巴黎期間 ,里爾克還寫過一部小說《馬爾特·勞里茨·布里格筆記》(1910)及一些敘事散文詩,表達了他對人生的看法與思考。
個人作品
1894年 《生活與詩歌》
1896年 《祭神》
1897年 《夢幻》
1898年 《耶穌降臨節(jié)》
1902年 《圖象集》
1905年 《祈禱書》
1907年 《新詩集》
1908年 《新詩續(xù)集》
1923年 《杜伊諾哀歌》
1923年 《獻給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
早期詩作
一、《生活與歌曲》:第一本詩集,共七十三首,一部分寫于一八九一年九月至一八九二年五月( 林茨),另一部分寫于一八九二年夏天(舍費爾德),以及一八九二年九月以后到一八九三年( 布拉格)。一八九四年十二月由青年德意志出版社出版,題詞為“獻給瓦莉:封·龍”。瓦莉即瓦勒莉·封·大衛(wèi)-龍費爾德,作者的少年女友。她比里爾克年長一歲,炮兵軍官之女,有藝術天賦,并從事文學活動(這本小詩集的印刷費用就是她代為籌措的);大概是作者的第一個情人,他給她寫了上百首情詩,后來只留下六首。作者十九歲出版的這本處女作,大都是些幼稚的感傷之作,加之印刷錯漏甚多,作者再也沒有重印過。
二、《宅神祭品》:一八九五年自費出版于 布拉格,一九一三年正式收入《里爾克初期詩選》(島嶼出版社)。題目象征作品對于人民與故鄉(xiāng)的眷戀:正如羅馬人祭祀宅神、保護神和田畝一樣,作者把自己的作品獻給故里布拉格,獻給波希米亞故鄉(xiāng)和人民,全集共四十九首,約三分之一描繪布拉格城,其它則歌頌歷史人物和當代藝術家,以及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同時亦常以死亡為主題,以墳墓、陵寢、萬靈節(jié)、修道院等為題材。風格比較蕪雜,受流行詩風影響,尚未顯示個人的獨創(chuàng)性;計有傳統(tǒng)的敘事體(敘述城市歷史),新浪漫主義的情調(diào)詩(模仿性的感情宣泄),印象主義的快鏡拍攝(模仿印象派詩人利林克朗),自然主義的傾向性(多以窮人的命運和貧困為主題),以及自然主義主題與新浪漫主義技巧(所謂“青春風格”)的不成功的結合。
三、《夢中加冕》:作于一八九四至九六年,一八九六年出版于 萊比錫。如果說《宅神祭品》還可見出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本集則充滿新浪漫主義的空洞氣氛;為了加強氣氛和音調(diào),生造新詞已發(fā)展成為嗜好。詩中的“我”永遠在流動中,從屬于各種情緒刺激,近乎那喀索斯式的心靈反映,明顯受到丹麥作家雅科布森的影響。《宅神祭品》出版后不久,里爾克印行了一個不定期小型詩刊《菊苣集》,第一期封面印有“賴內(nèi)·馬利亞·里爾克向民眾贈送的歌曲。免費。每年出版一至二期。作者自費出版。布拉格(1896)”等字樣;共收二十一首,一首選自《生活與歌曲),一首選自《宅神祭品》.三首后收入《夢中加冕)。第二期出版于一八九六年四月( 布拉格).包括獨幕劇《現(xiàn)在和我們臨終時刻》。第三期出版于一八九六年十月,封面印有“賴內(nèi)·馬利亞·里爾克和波多·維爾德貝格。德語現(xiàn)代侍。不定期刊,菊苣出版社,慕尼黑,德累斯頓”等字樣(波多·維爾德貝格是作家哈利·路易斯·封·狄金森-維爾德貝格的筆名)。第四期編竣,未能出版,刊名《菊苣》,原意為一種皮實的植物,據(jù)云可活一百年,作者用以暗喻自己的詩作有生命力。專家指出,里爾克在民眾中間免費分送自己的詩作,是對革命詩人卡爾·亨克爾(1864一1929)的模仿,后者這樣做,是為了開展社會民主主義的宣傳工作,里爾克卻為了擴大個人影響,而將先行者的社會意圖拋在腦后;還指出,他為民眾寫詩、以民眾力創(chuàng)作對象的初衷,究竟實現(xiàn)了多少,可以由他的后來的作品及書信來證明,例如“藝術這東西根本不能改變什么,不能改進什么,它一旦存在,對于人無非就像自然一樣,實現(xiàn)于自身,專注于自身(如同一道泉水).因此如果愿意,可以說它對人漠不關心!庇 萊比錫。題詞為“謹以1896—97年編于 慕尼黑的詩作獻給圣誕樹下的慈父”。一九一三年由島嶼出版社出版的《里爾克初期詩選》,除《宅神祭品》、《夢中加冕》外,還包括了本集。專家認為,作者這個時期在雅科布森的影響下,擴大了并深化了自己的感覺和想象領域,本集在作者詩歌創(chuàng)作生涯中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四、《基督降臨節(jié)》:共七十九首,分為“饋贈”、“旅游”、“拾物”、“母親”四部分。寫于一八九六年九月( 布拉格)和一八九七年一月( 慕尼黑),以及到一八九七年七月為止的旅游之作。一八九七年圣誕節(jié)以前出版。
五、《基督幻象》:由十一首完整敘事詩組成;一八九六年五月到一八九七年夏季在慕尼黑寫成八首,一八九八年七月又寫成三首;在一九五九年《全集》第三卷出版之前,從未全部或個別發(fā)表過。這十一首軼事(“幻象”)總的說來,是寫一個當時無目標地四下漫游以至無家可歸的基督。作者的這個構想可追溯到一八九三年,那時他即已采取反基督教的立場,聲稱“他(基督)作為人可能像神一般偉大,而今作為神卻似乎像人一般渺!”由于基督教以神性敵視生活,敵視感性,才使里爾克覺得基督孤立無援,并判定他對人性永遠不理解,永遠漠不關心。這個反宗教立場既可看作尼采和海涅的思想影響所致,也是十九世紀末葉西方文化界的一個共同特征。
六、《為你慶!罚阂痪碇掠讶吮R·安德烈亞斯-莎樂美的手抄詩稿,寫于一八九七年五月二十六日至一八九八年五月二十二日,最后被發(fā)現(xiàn)于受贈人的遺物中。按時間順序計算,共得一百首;由于不明確的原因,并按雙方共同的決定,被刪汰到只剩四十八首。按照受贈人的愿望,全部詩稿在作者生前不能發(fā)表;后來,在《全集》第三卷初次全部發(fā)表以前,只有三首個別發(fā)表過。這組詩通過一種獨創(chuàng)的親切的語言風格,克服了至今為止所謂“青春風格”的模仿性的抒情模式,標志了作者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決定性的轉折。盧·安德烈亞斯-莎樂美,一八六一年二月十二日生于彼得堡,一九三七年二月五日卒于格廷根;女作家,尼采的女友,后為弗洛伊德的合作者;一八八七年與伊朗語文教授弗里德里希?枴ぐ驳铝襾喫菇Y婚,長住柏林,一九○三年遷居 格廷根;里爾克于一八九七年五月十五日在 慕尼黑與之初識,次日給她寫第一封信。在一陣熱烈的激情(本集第一首詩寫于5月26日)之后,盧始終是里爾克最重要、最忠貞可靠的女友。
七、《為我慶祝》:共一百一十首,除少數(shù)外,作于一八九七年十一月
初至一八九八年五月底;寫作地點:柏林,阿爾果,佛羅倫薩, 維亞雷焦。全集共分四組:懺悔,風景,少女之歌,一與一切;“懺悔”又有副組“天使之歌”,“少女之歌”又有副組“少女對馬利亞的祈禱”,在《全集》中則共列為六組。本集在雅科布森的顯而易見的影響下,以我,物,神和詞(語言)的綜合體為其真正的主題:在《天使之歌》中出現(xiàn)了后來詩作中起著決定作用的天使形象;在《少女之歌》中少女形象體現(xiàn)了眷戀與期待,一種流逝生命的形式;在“一與一切”中泛神傾向?qū)е伦髡叩牡谝淮沃卮蟪删图丛娂抖〞r祈禱文》?傊,本集標志著作者認真從事獨創(chuàng)性詩歌活動的開端。
人物評價
里爾克的詩歌盡管充滿孤獨痛苦情緒和悲觀虛無思想,但藝術造詣很高。它不僅展示了詩歌的音樂美和雕塑美,而且表達了一些難以表達的內(nèi)容,擴大了詩歌的藝術表現(xiàn)領域,對現(xiàn)代詩歌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關于里爾克的歷史評價,由于他的創(chuàng)作內(nèi)涵及其表現(xiàn)形式深邃而復雜,或者說晦澀而朦朧,多年來不但言人人殊,而且前后抵觸;以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家們?yōu)槔麄儙资陙韺τ诶餇柨说脑u價可以說前后判若云泥。從一九二六年到三十年代初期,一般都認為詩人是“非人民”、“反人民”、“連他用民歌調(diào)子寫的詩也不是人民的”等等;到三十年代中期,法西斯勢力在歐洲興起,國際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實行,馬克思主義者們對里爾克的批判才逐漸稀少,反而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發(fā)現(xiàn)人道主義因素,開始肯定詩人同情人民,特別是窮人;認為他的詩“貫注著對于u2018人的本質(zhì)力量之客觀化u2019,即對于人同自身、同其同類、同物的相互協(xié)調(diào)的熱情追求”;明確指出“浪漫主義的反資本主義是里爾克的人道主義的思想基礎”,等等①。社會生活日新月異,人的認識難以一成不變,見仁見智的相互轉化不足為奇;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里爾克及其作品會從更新的角度在藝術上和科學上得到更其完整而深刻的理解。關于這位深幽莫測、聚訟紛紜而又馳名遐邇的國際詩人,由于各種原因,中國一般讀者還相當陌生,除了已故詩人馮至先生的幾篇吉光片羽式的范譯,學術界的問津者亦頗罕見。“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商業(yè)文化氛圍中,譯者斗膽認為,為這位陌生的詩人出一本比較齊全的漢譯選本,似乎并非多余。然而,譯詩難,譯里爾克這樣的詩尤其難。其特有的遣詞、造句、韻律、節(jié)奏等和德語有機地結合起來,原文本已殊難領悟,即使通過再認真的譯文,充其量也只能保留若干淺近的具象內(nèi)容而已,嚴格意義上的“詩”恐怕所剩無幾了。譯者不自量力地接受這項吃力不討好的任務,端出了一盤高爾基比喻的“烤糊了的面包”,衷心期待讀者、專家們的諒解和匡正。翻譯過程以萊比錫島嶼出版社的六卷本《里爾克選集》為主要依據(jù),還借重了一些專家們的研究成果,包括J.B.利什曼、羅伯特·布萊和邁克爾·漢伯格的部分英譯與相關評論,以及奧古斯特·施塔爾的《里爾克抒情詩詮釋》等。漢譯本按照六卷本原文選載了作者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從所謂“少作”到晚年的未定稿),每一集前面都有一篇相關的說明,正文則在必要的情況下盡可能補充一點有助理解的注釋,最后還增譯一份簡明的年表。從補苴罅漏的角度看,雖還稱不上完備,卻也是國內(nèi)唯一的一個正式譯本,中國的青年讀者們?nèi)缬幸鉃g覽一下,它多少還可以起一點參考作用。當然,詩人是不可模仿的,像里爾克這樣富于個性和獨創(chuàng)性的詩人更是無從模仿。如果能夠透過他的藝術上的完整和圓熟,學到一點他永遠不自滿,永遠不僵化,永遠。
人物書評
里爾克:一生無家可歸
文/綠原
在二十世紀的德語詩人中間,似乎還沒有哪一位像本集的作者那樣:童年寂寞而暗淡,一生無家可歸,臨終死得既痛苦又孤單,而在詩歌藝術的造詣上,卻永生到放射著穿透時空的日益高遠的光輝,就一些著名篇什的藝術縱深度而論,就其對心靈的撞擊程度而論,真可稱之為驚風雨而泣鬼神。詩人的全名是勒內(nèi)·卡爾·威廉·約翰·約瑟夫·馬利亞·里爾克;他本人的簽名歷來卻只是:賴納·馬利亞·里爾克。
寂寞而又痛苦的一生
一八七五年,里爾克出生于奧匈帝國布拉格一個德語少數(shù)民族家庭,沒有兄弟姐妹,九歲雙親離異,跟隨母親生活。母親是個有點神經(jīng)質(zhì)的小市民型女性,把兒子從小當做女孩來撫育,讓他蓄長發(fā)、穿花衣、以玩偶為伴,并拿“蘇菲亞”、“馬利亞”之類陰性名字叫他:這段遠不正常的童年,使得他成年以后與許多女性交往,難免近似對于未曾充分享受的母愛的追尋。父親當過軍官、鐵路職員,始終郁郁不得志,便把自我補償?shù)南M耐性趦鹤由砩。兒子十一歲被送進了免費的軍事學校,從初級到高級,一讀讀了五年,其間在精神和肉體兩方面所受的折磨使他終生難忘。
一八九一年,他以健康原因從軍事學校轉到一個商業(yè)學校,次年同樣由于不適應而退學;一八九五年在一位富有伯父的資助下,進布拉格大學讀哲學,次年遷居慕尼黑,名義上繼續(xù)求學,實際上正式致力于文學寫作,此前已在布拉格發(fā)表過一些詩文。
一八九七年,前程遠大的詩人初訪威尼斯,遇盧·安德烈亞斯-莎樂美,一位比他年長而又博學多才的女性,她對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產(chǎn)生過難以估量的影響,并與他保持著畢生的友誼。他和她兩度相偕訪問俄羅斯(1899,1900),同時開始創(chuàng)作他的第一部代表作《定時祈禱文》。旅俄歸來,在不來梅沼地停留期間,他為附近沃爾普斯威德一群藝術家所吸引,其中有女畫家保拉·貝克爾和女雕刻家克拉拉·韋斯特霍夫;一九○一年與克拉拉結婚,生女名露特。他們一家三口住在一家農(nóng)舍,經(jīng)濟拮據(jù),難乎為繼,次年只得把孩子托給外祖母,夫妻分居從事各自的藝術,并相約在可能的情況下再會。
從此,里爾克開始到處漫游,一九○二年到巴黎,一九○三年游歷羅馬,一九○四年訪問瑞典;但是,到一九一四年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為止,巴黎一直是他的“根據(jù)地”(雖說其間經(jīng)常外出遨游),不論從他在那里所體驗的貧困、悲慘和冷漠而言,還是作為歐洲藝術中心來說,都對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打下不可磨滅的鈐記。
值得一提的是,他從藝術大師羅丹那里得到極其寶貴的教益,不僅幫助開拓了他的創(chuàng)作境界,而且促使解決他長久為之苦惱的藝術與生活的對立問題;一九○五年為了報答大師的親切款待,他主動犧牲大量時間承擔他的秘書任務,不幸次年由于不適當?shù)靥幚硪患藕晦o退;但在一九○八年出版的《新詩集》二集的扉頁上,仍恭敬地寫著“獻給我偉大的朋友奧古斯特·羅丹”;另外,他還寫過兩篇關于羅丹的專文,闡釋了羅丹的原則精神:藝術家的工作才是唯一令人滿意的宗教活動形式。一九○九年,他多次旅居意大利,游歷埃及、西班牙等文化勝地;一九一一至一二年,作為侯爵夫人馬利·封·屠恩與塔克西斯的客人,住進她的別墅即亞得里亞海海邊的杜伊諾堡,開始創(chuàng)作著名的《哀歌》和組詩《馬利亞生平》。
一九一四年大戰(zhàn)爆發(fā),在初期“愛國主義”浪潮中,詩人寫過出人意表的頌揚戰(zhàn)爭的《五歌》,不久變得抑郁而消沉,麻木等待和平與文明的回歸;一九一五年,被征參加奧軍,旋因體力不支轉入軍事檔案局,隨即復員。一九二二年,他在瑞士瓦利斯的穆佐古堡發(fā)現(xiàn)一個理想的寫作環(huán)境,于是塊然獨處,寫成《杜伊諾哀歌》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的全部定稿,達到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頂峰,完成了他的筆補造化的藝術使命。一九二六年,煢煢孑立的詩人死于麻醉劑也難以緩解其痛苦的白血病,身旁沒有一個親人。從模糊的傷感到精確的造型里爾克成名后甚悔少作,但他在布拉格所寫的一切亦非全盤不值一顧。當時雖還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道路,筆下大都是些模仿性的傷感之作,其中卻也不乏對于美的敏感和追求,一些閃光的佳作亦足以預示詩人的前途,如《宅神祭品》(1896)、《夢中加冕》(1897)、《為我慶!罚1899)等。《圖像集》是一般文學史經(jīng)常提到的第一部詩集,一九○二年初版,一九○六年增訂后再版。這些詩試圖利用“圖像”把全詩從結構上固定下來,代表了從模糊的傷感到精確的造型的一個過渡。作為真正詩人而問世的詩集首先應當是《定時祈禱文》,這部詩集寫于一八九八到一九○三年,出版于一九○五年。這些無題詩當然不是基督教所謂的“祈禱”,而是試圖通過作者所感受和認識的“現(xiàn)實”和“存在”,表現(xiàn)對于單純心靈的傾慕,以及對于他的“藝術宗教”的皈依。作者短詩創(chuàng)作的頂峰無疑要數(shù)《新詩集》,此書共分兩集: 第一集(1907)包括名篇《豹》、《旋轉木馬》、《大教堂》、《俄耳甫斯·歐律狄刻·赫耳墨斯》,以及一些以基督教題材抒發(fā)非宗教詩情的詩篇(《橄欖園》、《Pièta》)等;第二集“續(xù)編”(1908)包括古典題材(《阿波羅》、《勒達》),舊約題材(《亞當》,(夏娃》),威尼斯題材以及動物題材(《鸚鵡園》、《火烈鳥》)等。這些詩大都凝神于視覺藝術(繪畫、雕塑、大教堂建筑),既反映了作者從中景仰的內(nèi)在美,更是他利用有形物(“物詩”之物)表現(xiàn)外化自我的手段。作者所從事的“物詩”觀念遠比上一代詩人默里克、邁爾等嘗試過的那一種更為深邃,體現(xiàn)了他的創(chuàng)作思想的一次重大的飛躍。自從來到巴黎,結識了羅丹,讀到了波德萊爾的詩作,并鑒賞了塞尚的繪畫……他日益感到有徹底擺脫從前沉溺其間的過度主觀性之必要。從前他認為,詩人只須等待詩情自發(fā)的漫溢,就可“詩意地”描寫“詩意的”題材:這個觀念使他感到厭惡;他必須實踐羅丹的教導,il faut tour jours travailler(“必須不斷工作”),必須像一個雕塑家或畫家坐在模特兒面前,專心致志地工作下去,而不去捉摸什么靈感——據(jù)說名篇《豹》就是這樣在巴黎植物園寫成的。不過,在《新詩集》中有時也可見出,作者似乎只是對一件既成藝術品表示一點個人評價而已,往往甚至離開了詩而迷失于歷史主義的興味中。
本來詩人還可以按照那種創(chuàng)作方法寫下去,寫出《新詩集》的第三部,但是他從不滿足于、更不流連于已經(jīng)達到的任何成就的任何階段。在長久玩索外在性和客觀性之后,他又強烈地意識到一直沒有解決的個人生存問題,即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作為有限生物究竟是什么,為了什么,能夠希望達成什么。因此,他確認下一步必須寫出完全不同于以往作品的詩,明確而不模糊、具體而不抽象、集中而不散漫地回答這些重大的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晚年兩部功夫在詩外的杰作《杜伊諾哀歌》(1923)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1923),二者在本書中均有全譯,并有較詳細的評介。旅居巴黎期間,里爾克還寫過一部小說《馬爾特·勞里茨·布里格筆記》(1910年出版),以一個丹麥詩人為主人公,寫他流落巴黎所經(jīng)驗的悲慘的物質(zhì)生活和貧困的精神生活,全書充滿貧窮,疾病,丑陋,兇殘,恐怖等現(xiàn)象,如盲人,孕婦,棄兒,醫(yī)院的陰暗走廊,破屋的斷垣殘壁等后期印象派筆墨。這部小說既像是作者本人的自述,又像是挪威象證詩人奧布斯特費爾德的剪影,基本上是作者本人的內(nèi)心危機在克爾愷郭爾的存在哲學指導下的一個化解過程。他還有一篇敘事散文詩,即《旗手克里斯托弗·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1903年出版),寫一六六三年土耳其戰(zhàn)爭中一名奧地利騎兵團旗手(據(jù)云是作者的遠祖)犧牲于匈牙利的故事,該書曾在一部分德語讀者中間引起長久的轟動。此外還須提及幾篇光耀奪目的“挽歌”,特別是本集譯載的《為一位女友而作》(悼女畫家保拉·貝克爾)和《為沃爾夫公爵封·卡爾克洛伊特而作》(悼一位不相識的自殺青年詩人),因為對于死者的悲悼在作者來說也許是他謳歌得最為動人的人生經(jīng)驗。
藝術影響
對于里爾克的藝術叔本華和尼采都有這很深的影響,并且開始在很早的時候,這也是里爾克一直醉心于古典文學時仍不放棄哲學的原因之一。
年輕的里爾克傳記開始在無家可歸后開始,寂寥這是里爾克一生的桎梏。從那首被修飾后出現(xiàn)在1896年發(fā)行的詩集《祭神》中的〈家〉(Heimat)可見一斑。表達了里爾克對家鄉(xiāng)布拉格的情結。
小記:布拉格和文學
布拉格是波斯米亞地區(qū)最大的城市,而為世界所知的是他們在德意志帝國中獲得了第一所大學稱號。在1900年左右布拉格大學就像一座溫室孕育著它的學生們,而后逐漸的形成了三個詩文派系的競爭圈子:布洛德(Max Brod)和他的好友卡夫卡,魏爾什(Felix Weltsch)和鮑姆(Otto Baum)。這更加促進了布拉格文化圈的形成。而"Wefa"協(xié)會中包括了許多作家,像阿德勒(z.B.Friederich Adler)、里爾克、麥林克(Gustav Meyrink)以及在布拉格工作的年輕作家魏菲爾(Franz Werfel)形成了年輕人間的文化圈。在詩集《夢想之冠》的不少篇章中詩人提及了對生活的感慨,這很大程度上都來自“Wefa”的影響。
里爾克的早期創(chuàng)作很受詩歌體裁的控制,且并沒有系統(tǒng)的創(chuàng)作?勺浴秹粝胫凇泛汀兜絹怼芬约半S后的《祝福我》(1897/1889)發(fā)表后里爾克第一次真正受到世界的注視。而與祝福我?guī)缀跬瑫r完成的作品"祝福你"則因設計較多與莎勒美的私隱而無法公諸于世。之后的《時辰祈禱》(3部,完成于1899-1903年)以及一些宗教題材的抒情詩,它們形成了里爾克生命中第一個創(chuàng)作高潮。而后里爾克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為了證明自己并不需要依靠教會的力量而放棄了宗教題材抒情詩的攥寫。
尼采的哲學理論也通過里爾克的親密好友莎勒美,體現(xiàn)在詩人身上并對他形成了巨大的影響,F(xiàn)實的世界根本無法接受兩人之間的感情關系,這些大眾間嚴守的道德操守使得里爾克走向孤獨,而形成了自己的“內(nèi)部世界”。
1910年至1912年之間里爾克完成了對其以后詩歌及寫作有著很深影響的兩部作品-《新詩集》、《布拉格手記》。這是里爾克創(chuàng)作類型轉變的開端,從唯物(類似豹之類的描述事物外表的詩)詩向唯心詩創(chuàng)作的轉變。這些變化逐漸形成了里爾克在《杜伊諾哀歌》中的表現(xiàn)手法。
里爾克人生最后一個創(chuàng)作高峰發(fā)生在1912年至1922年之間,由《杜伊諾哀歌》和《致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構成了這個創(chuàng)作的高峰。然而這兩部詩歌表達的意境卻截然不同,"杜伊諾哀歌"中更多的描述苦難與死亡;而《致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中則是歌頌、歌頌著世間萬物。
墓志銘
墓志銘
賴內(nèi)·馬利亞·里爾克
1875年12月4日-1926年12月29日
這兩行斷句寫于1925年10月27日,改作墓志銘是里爾克的遺囑。在平滑的墓碑上寫著里爾克生前為自己所作的墓志銘(因里爾克死于白血病,一說是由于玫瑰針刺感染。所以在墓志銘中提到了謀殺偉大詩人的兇手-玫瑰):
Rose, oh reiner?Widerspruch, Lust,?Niemandes?Schlaf zu sein unter soviel
Lidern.
玫瑰,噢純粹的抵牾,試圖,
在許多的眼瞼下安然
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