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853年(清咸豐三年)曾國藩創(chuàng)建湘軍水師,楊載福調(diào)任右營營官。1854年4-11月,先后在湖南湘潭、岳州(今岳陽)城陵磯、湖北嘉魚黃蓋湖、武漢襄河(即漢水)與太平軍水營作戰(zhàn)。12月,偕彭玉麟等在田家鎮(zhèn)(今湖北武穴西北)砍斷太平軍橫江鐵鏈,毀其船數(shù)千號,加總兵銜。每戰(zhàn)必露立船首,不事防護,強行進攻,為水師將弁所折服。
1855年1月,湘軍水師輕便船只在江西湖口被太平軍堵截在鄱陽湖內(nèi),長江內(nèi)的大船毀傷幾半,敗退武漢以上。奉命重招兵勇,修船添械,任湘軍外江水師統(tǒng)領(lǐng),署湖北提督。1856年底配合陸路攻占武昌、漢陽、蘄州(今蘄春西南),圍攻江西九江。1857年10月,與彭玉麟內(nèi)外夾攻湖口,使原被隔于鄱陽湖的內(nèi)湖水師與外江水師匯合。次年5月,會同李續(xù)賓部攻占九江,擢提督。1861年9月,配合陸師攻占安徽安慶。
1862年(清同治元年)春,配合陸師沿江東下,直抵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今南京)城下,完全控制長江水面,對湘軍攻占天京起了重要作用,賞一等輕車都尉,加太子少保銜。1865年,赴陜甘總督任,帶兵入甘肅鎮(zhèn)壓回民起義,長期不能奏功,后借病回籍。1883年(清光緒九年),法國侵略越南,清廷命會辦福建軍務(wù)。次年又命至九江幫辦軍務(wù)。中法戰(zhàn)爭后,居家繼續(xù)養(yǎng)病,1890年病逝。謚勇愨。有《楊勇愨公遺集》存世。
生平簡歷
楊岳斌少年好騎射。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考補湘汛外委。后升任宜章營千總。1853年(咸豐三年),曾國藩調(diào)楊岳斌為右營營官。楊岳斌在征剿太平軍的戰(zhàn)斗中,攻湘潭,取岳陽,掠武昌,克九江,深得清王朝和曾國藩的賞識。1862年(同治元年),西北爆發(fā)聲勢浩大的回民起義。1864年(同治三年)7月,清王朝授楊岳斌為陜甘總督,賞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并加太子少保銜,督辦陜甘兩省軍務(wù),鎮(zhèn)壓回民起義。1866年(同治五年)4月,蘭州發(fā)生兵變,布政使林之望奏劾楊岳斌“未能防范”。楊被清廷降職留任。降為三品頂戴。
1867年(同治六年)5月,楊岳斌解任回籍。1884年(光緒十年),法國侵犯我福建沿海各地。10月,清廷復(fù)詔“回籍養(yǎng)親”的原陜甘總督楊岳斌“迅往江南,移孝作忠”,幫辦閩浙軍務(wù)。12月,楊在家鄉(xiāng)乾州廳及附近的辰州等地,招募兵勇,經(jīng)江西入閩。
1885年(光緒十一年)1月,楊岳斌駐師泉州一帶,密遣親兵百余名乘輪船停泊海口待命,3月,楊岳斌率部由泉州附近的秀涂口,夜渡臺灣海峽。登陸后,立即籌劃臺南防務(wù),又就地招得團勇萬余人,連日操練與巡撫劉傳銘所部協(xié)同作戰(zhàn),進副基隆,大敗法軍。
1887年(光緒十三年),楊岳斌回鄉(xiāng)后,在乾州廳捐建楊氏義倉、議學(xué)和義地,刊刻《陸公集》,捐修文廟、書院,籌添乾(州)、鳳(凰)、永(順)、保(清)等廳縣的鄉(xiāng)試考棚。遇到歉收年景,還用家資運進谷米。1890年(光緒十六年)6月27日,楊岳斌病卒于老家乾城。1891年(光緒十七年)3月,移葬在望城縣白鋪西五里墩蓮花塘之月形山。清廷追贈楊岳斌太子太保銜,謚勇愨,任內(nèi)一切處分概予取消,照總督例賜。并將楊岳斌生前所作詩文,編成《楊勇愨公遺集》。
圍攻田家鎮(zhèn)
湘軍水師東下時,太平軍檢點陳玉成部將敵前鋒阻截于蘄州。半壁山被湘軍攻陷后,陳玉成于11月29日令水營突圍下駛,于是湘軍水師得以順流而下。12月1日,楊載福與塔齊布等商討進攻田家鎮(zhèn)的計劃,鑒于太平軍江防堅固,確定將戰(zhàn)船分為四隊:一隊專管斬斷鐵鏈;二隊專管攻擊太平軍炮船;三隊待鐵鏈破除后直趨下游,焚燒太平軍船只;四隊守衛(wèi)老營,防太平軍襲擊。12月2日,湘軍戰(zhàn)船出動,塔齊布督同羅澤南等率陸師六千人,排列南岸,以助水師聲威。湘軍水師傍南岸急槳而下,直至鐵鏈之前,“以洪爐大斧,且熔且椎,須臾鎖斷”。當(dāng)太平軍炮船前往救護時,湘軍水師第二隊隨即上前發(fā)炮轟擊,毀太平軍炮船二艘。待湘軍水師第一隊將江中鐵鏈破壞后,其第三隊舢板船飛槳下駛,太平軍水師陣勢遂亂,紛紛敗退。湘軍舢板船疾駛武穴(今廣濟)、龍坪一帶,從下游縱火焚燒太平軍戰(zhàn)船。時值東南風(fēng)大作,太平軍上游之船無法下撤,被燒毀不少。12月3日,秦日綱、韋志俊等自焚田家鎮(zhèn)營壘,率部東退黃梅。至此,太平軍苦心經(jīng)營的田家鎮(zhèn)、半壁山江防被湘軍徹底突破。太平軍從湘潭作戰(zhàn)失利到田家鎮(zhèn)、半壁山防線被突破,以水師的損失最為慘重,前后有近萬艘船只被敵軍焚毀、擊沉,從而使湘軍水師得以在天京上游江面橫行無忌。這不僅直接影響了西征戰(zhàn)場上的陸路作戰(zhàn),而且使天京受到愈來愈大的威脅。
三擂錘
清光緒年間,陜甘總督楊岳斌率水師橫渡臺海,勇猛作戰(zhàn),擊敗法軍,收復(fù)了寶島臺灣。捷報傳來,滿朝文武百官爭相慶賀。光緒帝大肆賞賜,恩準(zhǔn)岳斌榮歸故里乾州廳,省親養(yǎng)親。
楊岳斌揮鞭策馬,曉行夜宿,剛踏上故土,只見十里官路上彩旗翻卷,鼓樂載道,乾州廳大小官員和街坊鄉(xiāng)鄰夾道相迎。岳斌一看,這哪像話,立刻翻身下馬,向眾人拱手致歉道:“父老鄉(xiāng)親如看得起我,請大家快快散去,我叩謝了!”此時,乾州名人謝大人隨即上前,邀請楊過門品茶赴宴。這謝大人家居乾州八字街,也稱得上是名門之后,喜交各界朋友。楊岳斌笑答:“品茶可以,宴就免了!闭勑﹂g,大家走進謝大人的“風(fēng)雅居”落座。
謝大人令家人端上一盤色澤金黃、鮮嫩香酥的乾州板鴨,還有三碗包谷燒酒,說道:“楊大人一舉收復(fù)臺灣,為國建功,我今日為楊大人慶功洗塵,請諸位開懷暢飲!痹辣笕脒^后,席上一位白須老者辛二爺起身說:“總督大人勞苦功高,榮歸故里,望大家即席吟唱,以酒助興。”座上之賓客多是文人墨客,詩詞曲賦嫻熟精通,你唱我和,好不愜意,唯楊岳斌端坐席間,滿廳的叫好聲不絕于耳。這辛二爺,向來欽佩楊岳斌才藝超人,刀槍劍戟樣樣了得,就是不知楊大人的文才幾許,有心一試,今天機會難得,他朝眾人示意說:“聽說楊大人通武術(shù)善詩文,我等三生有幸,請楊大人賜詩如何?”話音未落,滿廳賓客大聲叫“好”。
楊岳斌面帶微笑,心想:我雖沒有考過科舉,七歲時在家鄉(xiāng)放牛割草,但也曾溜進獅子庵向峨眉山的老道學(xué)武習(xí)字,久而久之吟唱應(yīng)對之類也略知一二,想不到今日可以派上用場了。想到這里,他站起來,眼望窗外石榴,踱著方步雙手背在身后說:“既然辛二爺逼我上梁山,我楊某獻丑了。就以石榴為題吧。”他隨口吟出“擂錘”二字后,便戛然而止,眾人一聽,不知所以,一雙雙眼睛都在骨碌碌轉(zhuǎn),等待著下文,緊接著楊岳斌又是一個“擂錘”從口中吐出,眾人驚訝,怎么又是擂錘?有人以為是聽走了音。疑惑之中,楊岳斌重重地甩出三字“又擂錘”。這一下,滿堂飛出“嘖、嘖”聲,就憑這三擂錘,楊大人還能出得了絕句?人們開始交頭接耳,暗暗地為楊大人捏了一把汗,怕他收不了場。哪知,楊岳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吟出了第二句:“擂錘壓斷幾多枝!贝司湟怀觯缜缣炫Z,震動了“風(fēng)雅居”,眾人為楊大人懸著的一顆心頓時落地。當(dāng)眾人還來不及細(xì)細(xì)品賞詩味,楊岳斌一口氣又吟出了后兩句:“不是薰風(fēng)笑開口,焉知肚里有珠璣。”剛一吟畢,大家齊聲發(fā)出“好詩,好詩”。幾位原本想取笑楊岳斌的人,離席走到楊岳斌面前,愧疚地說:“楊大人不愧文武全才,失敬了,失敬了,改日定來貴府求教!”楊岳斌謙恭地戲說:“不是我岳斌才高八斗,學(xué)富五車,是謝大人的三碗包谷燒,燒出了我的三擂錘。 币痪湓挘旱么蠹夜笮。
從此,這個“三擂錘”的故事就在乾州民間傳開了,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
進攻安慶
安慶自1853年6月為太平軍占領(lǐng)后,是僅次于天京(今南京)的政治、軍事中心。1858年5月九江失陷后,又成為天京上游唯一的重要屏障,一旦有失,湘軍便可直窺天京。1860年夏,正當(dāng)太平軍二破清軍江南大營(參見二破江南大營)和東征蘇州、常州之際,湘軍統(tǒng)帥曾國藩和湖北巡撫胡林翼統(tǒng)率湘、鄂軍水陸師5萬余,自湖北大舉入皖,連陷太湖、潛山、石牌(今懷寧),直逼安慶。
道員曾國荃率湘軍陸師萬余人相繼進扎安慶北面的集賢關(guān),與提督楊載福部湘軍水師4000余人擔(dān)任圍城任務(wù);副都統(tǒng)多隆阿、按察使李續(xù)宜率湘鄂軍2萬人駐扎桐城西南掛車河、青草塥,阻擊太平軍援軍。6月20日,楊載福水師攻陷安慶東路要地樅陽鎮(zhèn)(今樅陽縣),安慶被合圍。是年秋,曾國荃督軍在安慶城外掘長壕兩道,前壕圍城,后壕拒援。時安慶由受天安葉蕓來、謝天義張朝爵率2萬余人駐守。太平軍二破清軍江南大營后,天王洪秀全等決定俟東征蘇、常勝利,即沿長江上取湖北,迫使湘軍回撤以解安慶之圍。9月下旬,洪秀全從江、浙戰(zhàn)場調(diào)集兵力,分五路由大江南北并進,其部署為:英王陳玉成率軍從長江北岸西進,經(jīng)皖北入鄂東;忠王李秀成率軍從長江南岸西進,經(jīng)皖南、江西入鄂東南;輔王楊輔清、定南主將黃文金率軍沿長江南岸趨贛北;侍王李世賢率軍經(jīng)皖南入贛東;右軍主將劉官芳率軍攻祁門曾國藩大營。五路中,陳玉成、李秀成為主力,取鉗形攻勢,預(yù)定于次年春會師武漢,以調(diào)動圍攻安慶之?dāng)。其他三路主要是牽制皖南和江西湘軍,并伺機殲敵。
8月6日抵太湖,7日東進至掛車河之南,與駐桐城的林紹璋、吳如孝、黃文金部合攻掛車河多隆阿部失利,退至桐城。21日至24日,陳玉成、楊輔清率四五萬人陸續(xù)進入集賢關(guān)內(nèi),扎營40余座,城內(nèi)守軍亦列陣于西門一帶。25日至28日,太平軍十余路猛攻湘軍后壕,前仆后繼,輪番沖鋒十余次,均為湘軍兇猛火力所阻,損失甚重。28日至9月2日,太平軍又連連進襲,亦未得手。時城中糧盡彈絕,湘軍乘勢猛攻。5日凌晨,湘軍于北城轟塌城墻,蜂擁登城,攻入城內(nèi),濫肆屠殺。葉蕓來及平西主將吳定彩與萬余守軍全部殉難,安慶陷落。
人才觀
曾國藩對歷史上的權(quán)術(shù)有深入研究,自身學(xué)問修養(yǎng)極高,這為他的正確用人創(chuàng)造了條件。他認(rèn)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他倡導(dǎo)創(chuàng)辦學(xué)校,認(rèn)為世上一切事都是人做出來的,有人才,才會有事業(yè);國家要振興、要自強,要就開局辦廠、造機器、造軍火、造輪船,而這些都要人來做,這些都得有血性有本事的人來做。人才不是天生的,靠的是教育培養(yǎng)。曾國藩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深刻認(rèn)識及對人才的重視和善用,在當(dāng)時是有名的,太平軍翼王石達開曾說“曾國藩不以善戰(zhàn)名,而能識拔賢將”:左宗堂對此也有“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文正公”。這足以說明曾國藩知人善任,他最早培養(yǎng)提拔的“干部”,大多都官至高位,封疆大吏也有多人。
曾國藩喜歡讀《史記·高祖本記》,特別是欣賞劉邦贊稱蕭何、張良、韓信三人的一段話,劉邦文武平平,后得天下,全使這三個人,而使三人各盡其才,便于劉邦的才能。楊岳斌以文人身份帶兵,深知自己打仗既無才,又無經(jīng)驗,所以,他時刻不忘像劉邦那樣,選好人,用好人。
遺留詩作
登岳麓和焦聽堂原韻
偶從樵訪道鄉(xiāng)臺,千樹桃花萬點苔。幽徑已無塵客到,深山惟有白云來。松間聯(lián)句僧煎茗,石上陳肴鳥勸杯。醉里不須嗟世亂,座中都是濟時才。
偕彭雪琴洞庭泛月
良宵同泛浩無邊,八百平湖浪接天。蘭槳劃開湘浦月,蒲帆沖破楚江煙。枕戈南望心彌壯,擊楫中流志更堅。迅掃妖氛清海宇,征袍拋卻好歸田。
除夕
馳驅(qū)成底事,望望白云飛。今夕年將盡,他鄉(xiāng)客未歸?嗪植¢,積雪鎖柴扉。把酒不成醉,停杯淚濕衣。
楓橋夜泊
日暮微風(fēng)起,菰蒲葉有聲。晚煙橫古渡,皓月滿荒城。漁火前村暗,疏鐘遠(yuǎn)寺鳴。篷窗鐙獨伴,孤客不勝情。
山齋雪夜
君恩未報愧無顏,深谷容偷歲月閑。墓道依依云不散,柴門寂寂夜長關(guān)。何來夜半如簁雪,流盡天涯似髻山。勸汝始終休改色,要留清白在人間。
戰(zhàn)罷晚歸
歸詠夕陽天,磯邊泊戰(zhàn)船。云開千嶂月,風(fēng)斂一江煙。列陣朝擒賊,談兵夜扣舷。誓將身許國,何止著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