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鄭黎亞(1919.06~2013.12.16),女,江蘇省海門縣靈甸鎮(zhèn)人,原中共廣州市委副秘書長,廣州市顧委會委員,廣州市直機關臨時黨委第一副書記,離休干部。
人物事跡
抗戰(zhàn) 潛伏敵營十年最后一批撤離
1919年6月,鄭黎亞出生于江蘇海門,出生當天母親因產(chǎn)后大出血離世,9歲時父親過世,鄭黎亞與祖母相依為命。1932年日本發(fā)動“一二八”事變,正在上海讀初一的鄭黎亞參加了抗日游行,到街上派發(fā)進步傳單。
1936年,在同學的資助下,鄭黎亞以優(yōu)異的成績讀完高中,進入天津女子師范學院讀書。一年后,鄭黎亞考上北京大學,同時獲得赴美國留學的機會。此時,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身在北平的鄭黎亞放棄深造機會,投筆從戎,回到上海組織一個救亡團體,開始自己長達70多年的革命歷程。
1938年初,在浙江金華,鄭黎亞與楊應彬相識。50多年后,兩人合著名為《金華集》回憶錄,就是為紀念初次相遇。
后來,鄭黎亞在武漢外圍加入第八集團軍戰(zhàn)地服務隊,這是一個在中共特別支部領導下,在國民黨張發(fā)奎的軍隊里開展抗日宣傳和戰(zhàn)地服務工作的進步團體。根據(jù)中共長江局的指示,服務隊內(nèi)成立“特別支部”,先后有20多名共產(chǎn)黨員在那里工作,有的還長期“隱蔽”了下來。鄭黎亞與楊應彬服從組織安排,留在敵營堅守到1947年,后接到黨的指示撤退到香港,成為最后撤離的特支成員。
潛伏 張發(fā)奎做證婚人保安全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民黨反動勢力再次加大了內(nèi)部清查工作,楊應彬的身份曾遭懷疑,而此時楊應彬已在國民黨廣州行營的軍事核心機關參謀部任作戰(zhàn)參謀,為了能更長期地潛伏下去,經(jīng)請示黨組織后,楊應彬、鄭黎亞決定舉行一場講點排場的結婚儀式,并請張發(fā)奎作證婚人。在請張發(fā)奎時,張發(fā)奎一上來就說: “我要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要很好地回答我。你們倆究竟是不是共產(chǎn)黨?都是的話可以結,都不是也可以結,最怕一個是,一個不是,費事一個當鰥夫,一個當寡婦!眱扇寺牶蟠鸬溃骸皬堥L官,我們跟了你八年抗戰(zhàn),還不了解我們嗎?我們都不是共產(chǎn)黨!睆埌l(fā)奎說:“都不是那你們就結婚吧! 1945年12月3日,婚禮在迎賓館舉行,廣州行營200多名高官和親朋好友參加,張發(fā)奎出席并發(fā)表講話,堵住了國民黨軍統(tǒng)特務的嘴。
解放 夫妻同住一樓半月方知
1949年廣州解放。接管公安局后,鄭黎亞參與接管廣州棉紡廠。同時,已是廣州軍管會副秘書長的楊應彬也在忙碌。相當數(shù)量的接管干部都住在愛群大廈。鄭黎亞住在這里,楊應彬也是。但兩人卻并不知彼此下落,也無緣相見。直到半個月后,一位同事問鄭黎亞“你可在愛群大廈看見楊應彬?”此時,鄭黎亞才得知楊應彬就在咫尺卻難相見。
建國初期,鄭黎亞任廣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1973年,平反后的鄭黎亞開始在廣州市委工作。1980年,楊應彬父親去世。是否通知正在羅馬尼亞訪問的楊應彬,廣州市領導頗為躊躇!白怨胖倚⒉荒軆扇,鄭黎亞認為丈夫即使趕回國也無法見最后一面,力主暫不通知,以免耽誤工作。這樣的做法受到時任領導習仲勛和楊尚昆的認同。
退休 關心貧困山區(qū)
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后,鄭黎亞與楊應彬仍十分關心國家與家鄉(xiāng)的建設和發(fā)展,關心貧困山區(qū)老百姓的生活和下一代的成長,多次向貧困山區(qū)進行捐助,累計捐款10多萬元。
主要作品
晚年,楊應彬、鄭黎亞合作出版了《金華集》《東廓吟鞭》等著作。其中,《金華集》記錄了楊應彬入黨后從事革命斗爭60年的崢嶸歲月,是作者給抗日戰(zhàn)爭50周年的禮物,也是他參加革命60周年的紀念,更是這對革命伴侶、恩愛夫妻的金婚紀念冊;文集中《六十年的戰(zhàn)斗歷程》一文,由楊應彬口述、鄭黎亞記錄而成。《東廓吟鞭》由鄭黎亞在年屆80之時,用毛筆一筆一劃抄錄楊應彬的主要詩詞作品編錄而成。
紀念活動
2007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件紀念日,也是抗戰(zhàn)時期全國四個著名的兒童劇團之一———廣州兒童劇團建團七十周年紀念日。在紀念儀式上,89歲的抗日老戰(zhàn)士、原廣州市直機關工委書記、原廣州兒童劇團政治委員鄭黎亞是最激動的人,不僅在臺上哽咽回憶當初小團員們吃不飽飯的情形,更多次走下臺來,親熱地擁抱孩子們。當又一次戴上鮮艷的紅領巾,鄭黎亞的眼淚和笑容混在了一起,于是她高舉右拳,喊出少先隊口號:“準備著,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而奮斗!”可臺下的200名少先隊員卻忘記了正確的回答。當鄭黎亞講述抗戰(zhàn)期間的艱苦歷程時,甚至有孩子掩口偷笑,有老師表示,饑餓、血淚離這一代的孩子實在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