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宋兆禴又名爾孚,字宗浮,號喜公,生于1600年(明萬歷二十八年),明潮州府揭陽縣漁湖鳳圍村(今屬揭陽市榕城區(qū)。據(jù)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紀(jì)市》附錄.潮汕地區(qū)歷史沿革)人。潮汕“后七賢”之一。1618年(明萬歷四十六年)中舉人,十年後即1628年(明崇楨元年戊辰)與陳斯獻、郭之奇、辜朝薦、黃奇遇、梁應(yīng)龍、楊任斯、李士淳等潮籍舉子共中進士,故稱“戊辰八賢”,在潮州城內(nèi)建有一座“盛世元凱”牌坊。又因與揭陽郭之奇、黃奇遇、辜朝薦3人同科,人稱“戊辰四俊”,并在榕城建一座“龍飛首盛”牌坊紀(jì)念。中進士後,最初任江西廣昌縣令,10個月後,因母去世而歸家。在職時間雖短,但勤於政務(wù),清理冤案,深受好評。後任杭州仁和縣令(即今杭縣)。于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去世,年僅43歲。
相關(guān)事件
宋兆禴出生于縣城一河之隔的鳳圍村,祖輩以耕讀傳家,是村中的大家望族,資產(chǎn)殷實。其父宋汝翼,少年便聰穎過人,日能記數(shù)千言的古詩文。稟性慷慨,最講義氣,為人曠達,常與諸生縱情詩酒。兆禴小時也如其父,聰敏伶俐,穎逸出眾。進學(xué)堂讀書,古詩詞朗朗上口,深得塾師賞識。長成之后,好與師友結(jié)伴游覽,詩文答對,流觴曲水。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邑紳舉薦,赴省鄉(xiāng)試,得中舉人。那年他十八歲,父母不望其顯達為官,而讓他在家研習(xí)古文典籍,還延請名師指引伴學(xué)。崇禎元年(1628)弱冠之年的宋兆禴,上京赴考,中了進士,金榜題名。
宋兆禴中進士后,庚午年授江西廣昌縣令。廣昌地處江西和福建毗鄰的武夷山區(qū),交通閉塞,歷來較為貧窮落后。他上任之后,到縣境各處走訪,見縣城雜亂,民生刁蔽,地多蠻荒,百業(yè)待興。他既受命于朝廷,立志不負(fù)皇恩,決意施展英華正茂之才,為當(dāng)?shù)匕傩崭沙鲆环聵I(yè)。于是,他首先清理歷年積案,平反了冤假錯案,解除蒙冤受屈人員,得到百姓的擁護。接著,他邀集地方士紳,修訂鄉(xiāng)規(guī)民約,布告全境,整頓社會治安,使百姓安居樂業(yè)。他倡導(dǎo)各地興辦學(xué)堂,延請名師教育弟子,培養(yǎng)人才。對縣城進行整治,他授意縣衙由堪輿設(shè)計,對全城街道商鋪進行改造建筑。他還捐出俸祿,組織建造橋梁,整修道路,修葺祠觀廟宇。總之,他上任之后,廣昌全境,出現(xiàn)了欣欣向榮的景象。作為廣昌的父母官,他得到廣大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宋兆禴在廣昌大張旗鼓地干了十個月,其父也蒙受皇恩奉賜,封為文林郎,廣昌知縣。宋兆禴聞母去世回家丁憂。當(dāng)?shù)厥考澃傩諔涯钏吭降恼,為他建了生祠?/p>
宋兆禴服滿之后,朝廷命他為浙江仁和縣(今杭縣)縣令。他蒞任后,繼續(xù)保持清廉勤政愛民的作風(fēng)。他處理政務(wù)事務(wù),講求實際,不憑虛言文節(jié),經(jīng)辦的百姓案件,秉公執(zhí)法,決不徇私舞弊,更不會受人之請托。他常說:“公則明,廉生威,清正廉明才不負(fù)百姓厚望。”他在任期間,還處理了多宗積案,不留辦不了的案卷。給仁和人民以親民、為民、愛民的好官形象。
宋兆禴公余時間,喜歡邀文士諸生,游杭州西湖蘇白二堤。有時上名山賞景,會文賦詩,酬謝答對。還樂意組織地方士子,講授交流學(xué)問,輔助他們學(xué)習(xí)。通過和他們觀游唱和,飲酒吟詩,結(jié)識了地方許多賢士。他明禮曠達,不任羈束,樂于助人,不拘小節(jié),傳為佳話。
宋兆禴在仁和任職期間,有一年舉行縣試,一位名叫沈嵊的人,因到山上游玩,飲酒賦詩而忘了參加考試。在家人的督促下,他醉眼未開來到試場,見座位已滿,沒法考試。他便于試場墻壁上揮毫大書,寫了一首很有文采的登高詞。題完跌坐,宋兆禴拍其肩膀道:“我得一賢契唉!”還稱贊他:“我雖不如唐賀知章,但你卻如李白一樣有才情。”后來,宋兆禴把沈嵊推薦給督考的提學(xué)使,沈嵊成為縣中秀才。
宋兆禴于仁和任職五年,為當(dāng)?shù)匕傩辙k了很多實事,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贊揚和尊敬。但是,他性情豪宕,不修小節(jié),卓犖不羈,不能迎合上司。當(dāng)鹽運使到浙,他沒送禮,失鹺使者歡,解綬回歸故里。他要走時“邑人遮道扳轅而留之,不得行”。使他只得夜半出行。 宋兆禴歸家后,舊廬不改,終日與其弟兆榕,講文吟詩。他喜好潮樂琴弦,常與文友樂友共賞弦樂,不為寵辱之憂,終日飲酒唱和,有鶴有琴,自娛自樂,怡然自足。他磊落敦至,多才多藝。其一生對潮汕文化做出貢獻,可惜天不容才,其時未竟其用,只能以詩名世。宋兆禴于崇禎十五年(1642)去世,年僅43歲。
著作介紹
宋喜公以詩名世,詩集有《學(xué)言余草》和《舊耕堂存草》2種?上纯⒇。近人輯有他的詩為《舊耕堂存輯》1冊,計存詩作27首,未刊印。乾隆《揭陽縣志》藝文,錄得宋兆禴的《重開進賢門記》一文。該文縱橫詳述,文筆生輝,倚景生情,引人入勝。下面采錄三首詩,以供讀者欣賞。
《紫陌春晴》春山無處不蔥青,紫陌晴光近可迎。
螺黛新描當(dāng)戶照,鶯花共語向溪清。
江城日暖浮佳麗,南畝風(fēng)熏發(fā)媚明。
開爽一岡春事足,幾回登眺助詩情。
《元塔登高》人文地氣翕然升,雁塔登高豈記層。
更待參云惟此級,何曾插漢不容登。
平疇拔地明孤起,遠(yuǎn)嶂臨江欲共憑。
若問題名無字在,海天空闊賦鯤鵬。
《雙洞疏煙》雙巖原自出黃岐,別以靈棲著景宜。
北去松云隨意懶,南來竹靄倩風(fēng)移。
林間客話氤氳里,雨后僧歸澹漢時。
每叩洞門驚踏破,身后煙上不曾知。
史籍記載
賀益明主編的《揭陽縣志.續(xù)篇》:
宋兆禴,字宗浮,號喜公,揭陽縣漁湖都鳳圍村。明崇禎元年(1628)進士,與郭之奇、黃奇遇、辜朝薦同科,史稱“潮州戊辰四俊”。初授江西廣昌縣令,十個月后以丁憂歸家。廣昌縣民眾懷念其清冤獄、興文化、筑縣城而建祠紀(jì)念。服除補仁和縣(今浙江杭縣)縣令,任職五年,多有政績,但以清節(jié)不能迎合上司而失鹺使者歡,解綬歸里。以詩名世,與弟兆榕詩文酬唱自娛。郭之奇稱其詩:“一往騰凌,不任羈束,則似以才勝者;擷華佩實,睿折多方,則似以學(xué)勝者;或為先驅(qū),或為奔屬,分總離合,班陸不糾,又似才學(xué)兼者。其著作有《舊耕堂存草》錄其詩百余首,又有詩總集《學(xué)言余草》具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