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倪瑞璇(1702-1731),女,字玉英,清代宿遷(今宿遷城區(qū))著名女詩人。
賢惠妻子:
瑞璇長大后漸漸受到"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的影響,于是摒棄學(xué)問,整日從事紡織、刺繡等,足不出戶,成了深閨小姐。她25歲時由舅父作主,嫁給在睢寧教書的宜興人徐起泰為繼室。婚后琴瑟和好,夫妻唱和自得。因徐的父母年已古稀,她想到儒家之言"父母在不遠(yuǎn)游",就催促徐起泰-起回到了宜興老家。在家中,撫徐起泰前妻子如親生,深得家人好評。
《篋存詩集》
瑞璇30歲時一病不起.臨終前把一生所寫的詩集和著作付之-炬。徐起泰在整理她的遺物時,發(fā)現(xiàn)箱籠內(nèi)尚存詩稿200余首,有的已被蟲蛀過半,遂整理裝訂成冊,分上、中、下三卷,題名《篋存詩集》,存詩111首。該集原本已佚,宿遷現(xiàn)存抄本。
作品賞析:
倪瑞璇雖在世時間不長,但其著作成果仍屬可觀,有《大學(xué)精義》、《中庸折中》、《周易闡微》以及6本詩集等。她的詩歌,筆力矯健,題材多樣,或借古諷今,或抨擊時弊,或關(guān)心民生,或抒寫憂憤,均能揮灑自如,得心應(yīng)手。她17歲時寫的《過興龍寺有感》,借評論朱元璋開創(chuàng)明王朝政權(quán),指出:"自從秦與漢,幾經(jīng)王與帝,功業(yè)雜霸多,豈果關(guān)仁義?"深刻地說明了從秦始皇到明朝歷代帝王中,沒有一個是真正靠仁義來統(tǒng)治天下的。詩中還以明王朝覆滅為例,指出:"大廈欲將傾,數(shù)傳得錯嗣,奸相忘封疆,權(quán)貴與羅織,安然一金湯,遂被諸公棄。"大好河山是被昏君、奸臣白白斷送的。一個17歲的深閨女子,竟有這樣的見識,真是令人嘆服。倪瑞璇對歷史上那些忠義之士,給予高度的贊揚(yáng)。她在《讀李忠毅公傳》中,著重歌頌了李忠毅公剛正不阿、臨危不懼的崇高氣節(jié):"犯顏挺上書,原忘計刀俎"、"丹心照云霄,碧血灑囹圄"。對各種苛捐雜稅給老百姓帶來的沉重負(fù)擔(dān),她十分不滿,在《聞蛙》-首詩中寫道:"草綠池清水面寬,終朝閣閣叫平安,無人能脫征徭累.只有青蛙不屬官"。她對每一任地方官總愛為自己樹碑立傳,十分憤慨,在《德政碑》中指出了統(tǒng)治者并無政德可言,只是"后先成例如相襲"。她尖銳地反問,如果真有德政,"如何官去今朝始,明日逢人皆切齒?"最后她奉勸那些無功而要立碑者:"有碑不若無碑好,一日碑存一日笑"。這樣潑辣的政治諷刺詩,在歷代女詩人中,是絕無僅有的。清朝中期詩壇領(lǐng)袖沈德潛贊揚(yáng)她:"獨能發(fā)潛闡幽,誅奸斥佞,巾幗中易有其人耶!每一披讀,肅然起敬。"翟沅洙評論她的詩"無粉黛脂澤之色,有風(fēng)霜高潔之象,巖巖如對正士端人"。
倪瑞璇的詩歌,題材多樣,格調(diào)高雅,使一位極有見識、憂國憂時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為了紀(jì)念這位女詩人。后人曾把馬陵公園的西望河樓改建成"倪瑞璇圖書館",館藏女詩人生平著作。1938年,馬陵公園及瑞璇圖書館毀于日軍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