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王常月(1522年一1680年),明末清初著名高道,道教律師。據(jù)道書載:王真人,名常月,號昆陽。原名王平,山西潞安府長治縣人。生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甫弱冠,慨然有出塵之心,即遍歷名山,參求大道。博覽三教典籍,研修仙道多年,參師20余位。中年師事全真龍門派第六代律師趙復陽,師見其學道誠懇,便密于天壇王屋山王母洞告盟天地,授以戒律心法。并囑之:“成道甚易,然亦難,必以苦行為先,種種外務(wù),切須掃除,依律精持,潛心教典,體道德自然之元奧,探南華活潑之真機,方為穩(wěn)當!蓖醭T潞髞碓诰艑m山,再次見到其師趙復陽。趙復陽問他:“邇來應物持心,何得何失?”王常月以玄風頹敗、求師振拔為對。趙復陽告訴他:“君子窮于道之謂窮,通于道之謂通,道備吾身,何患宗風不振耶?”遂以《天仙大戒》密授之。王常月別師之后,隱棲華山拜斗臺。清順治皇帝入關(guān)之始,王常月即北上掛單于靈佑宮。順治十三年丙申(1656)三月望氏奉旨主講于北京白云觀。先后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余人,并受賜紫衣三次,康熙皇帝曾從其受方便戒。使道風大振,后被譽為全真龍門派的中興之祖。康熙庚申(1680)九月九日以衣缽授弟子譚守誠,留頌而解。住世159年。康熙皇帝聞之,賜號“抱一高士”。生前撰有講稿《心法正言》,后代弟子整理為《龍門心法》(又本《碧苑壇經(jīng)》)。他曾言:“戒是全真第一關(guān)”,強調(diào)要皈依三寶,懺悔罪業(yè),斷除障礙,定心守意,清靜身心,最后功德圓滿。他還認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遠矣。
成長修行
辭師后,周流諸山間,搜覽三教經(jīng)書,孜孜不倦。八九年間,參師二十余處,印證五十余人。聞九宮山(湖北通山縣南)有隱士,亟往訪之,仍為其師趙復陽。復陽問其別后持心應物,何得何失?常月歷敘玄風頺敝,罹諸艱苦,求師指示。復陽曰:“君子窮于道謂窮,通于道謂通;道備我身,何憂窮通?若違時妄行,安能免世俗之妄議,匪類之妬忌哉!”遂以天仙大戒密授之。別師后,隱居華山多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秋,北上至北京,掛單靈估宮。適全真道祖庭北京白云觀,在明末李自成破北京后已荒蕪,僅一俞姓居士留居其中。俞居士請常月住白云觀,任方丈。次年三月,奉旨說戒于白云觀,開壇說戒凡三次,收弟子千余人。陶守貞(號靖庵)、黃守元(號赤陽)等先后入其門下。
晚年曾先后南下至南京隱仙庵、杭州宗陽宮、湖州金蓋山等地收徒傳戒,再到湖北武當山收徒傳戒,度弟子甚眾,使久衰的全真龍門派逐漸復興,被后世道士譽為龍門中興之臣。卒后敕贈抱一高士。他在南京收徒傳戒,后輯有說戒記錄《碧苑壇經(jīng)》(或稱《龍門心法》)二卷,既講修煉次第,又講修煉方法。提出入道學仙,須按皈依三寶、懺悔罪業(yè)、斷除障礙、舍絕愛緣、戒行精嚴、忍辱降心、清凈心身、求師問道、定慧等持等二十要,依次修行;并須嚴持初真、中級、天仙三級道戒,以戒、定、慧為漸進之基。其內(nèi)丹修煉法,標榜“無相法門”,反對“看相修行”,破斥拘于煉化精氣的金丹命術(shù)。認為只要了性,不愁命不立。尤其反對通過煉化精氣以求卻病延年。認為肉體總是要死的,不死的只是真性法身!八f延生,不是卻病延年,長生不死,乃是萬劫不壞真性,亙古長存之法身”。又說:“如來亦有滅度之時,老聃亦有飛升之日!薄吧砜v留千年,止名為妖,不名為道。法身去來常在,朝聞道夕死可也!
開壇說戒
為了加快教派發(fā)展的步伐,康熙二年(1663),王常月率弟子詹椿、邵守善等人長途跋涉,南下至江蘇的茅山、南山、浙江的杭州、湖州金蓋山和湖北的武當山等地開壇說戒,收得了大批弟子。許多原屬正一派的名山,也陸續(xù)改易門庭,成了全真龍門派的叢林。在王常月的努力推動下,沉寂了四百年的全真龍門派,開始出現(xiàn)了空前的蓬勃發(fā)展景象。
康熙十九年(1680)九月九日,王常月“以衣缽授弟子譚守誠,留頌而逝”。徒眾將他安葬在白云觀西偏殿?滴趸实勐勚荣洝氨б桓呤俊敝,降旨筑饗堂、塑法像,每年忌日遣官至祭。
王常月宗教事業(yè)上的成功,是得力于他遇到了改朝換代的大好天時,得力于他占據(jù)了京師白云觀可以依傍朝廷權(quán)勢的絕佳地利,同時也得力于他本人靈活的處世能力和深厚的道學修養(yǎng)。而他的高壽,則得于力他的修道思想和修道實踐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科學的精神,符合生命活動的規(guī)律。
傳奇史實
亂世隱居
王常月生當明季之亂,慨然有出塵之心。中年時拜龍門派六世祖趙復陽(即趙真嵩)為師。趙授以戒律,囑之曰:“成道甚易,然亦甚難。必以苦行為先。種種外務(wù)切須掃除,依律精煉,潛心教典,體《道德》自然之奧,探《南華》活潑之真機,方為穩(wěn)當。”又曰:“吾三百年來獨任(即律宗三壇大戒)之事,再傳于子,時至而興,大闡宗風”。王常月牢記其師振“宗風”之訓戒,毅然以振興龍門派為己任。辭師后,周游神山仙洞。八九年間學師共約二十八處,印證五十余人。后隱居華山,刻苦修道。
清興而為
清世祖十二年(公元1655)秋,王常月北上京師,掛單靈佑宮。 次年(公元1656)奉旨說戒于白云觀,開壇說戒凡三次,收弟子千余人。三次公開傳戒,不僅發(fā)展了大批教徒,而且表明其已獲清朝統(tǒng)治者的保護和支持。這對龍門派的復興具有重大意義。他為順治帝所器重,賜為“國師”,三次賜予紫衣?滴醵蛉辏ü1662或1663),王常月親率弟子詹守春、邵守善等南下,在南京、杭州、湖州和武當山等地開壇授戒。一時之間,南方道士紛至門下。由此,龍門派在當時整個道教日趨勢衰頹的情勢下,呈復興之象,并成為全真道中勢力最大、影響最深的一個支派。閔一得在《金蓋心燈》中稱其“是我朝高士第一流人物!
王常月的弟子眾多,于各地形成多個全真道龍門派支派。有的直至現(xiàn)代還頗為興旺。
個人影響
王常月是道教里“全真教”派的支派“龍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全真教在13世紀左右曾一度非常興盛,其中一位很有名望的人物丘處機創(chuàng)立了龍門派,使這一派在元朝廣泛流傳。但是丘處機死后,道藏被毀,大批道家經(jīng)典徹底失傳,北方以這一派為代表的道教就開始衰落了。直到17世紀,王常月重新改革了這一派別,又使它維持了一段時間的興旺。
在近二百年的順康雍乾嘉朝沒有一個崇道的皇帝,這在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現(xiàn)象,過去道教賴以貴盛的上層路線被堵死,道教失去了挾君威以振仙道的起碼條件;实蹖χT如婁近垣和王常月也只是利用。即便是這樣,皇 帝都公開宣稱“此舉非崇奉道教以祈福祥也”生怕粘上“崇道”的惡名,可見,在清初皇帝和一般社會政治家們的眼中“ 崇道”就意味著 “亂政”明皇帝的崇道失國的教訓歷歷在目,這實際上宣告正統(tǒng)道教在政治上已經(jīng)“死u2019了。正統(tǒng)道教高度“內(nèi)斂”道教無力實現(xiàn)自我更新,道教的整體性衰落已經(jīng)不可避免。
王常月(?~1680)為清初著名龍門派道士。王常月在順治和康熙朝偶得皇帝好感,在北京白云觀開壇講座,激起了龍門派復興教風的雄心,王常月更是以振教為己任,著 《龍門心法》又名《碧苑壇經(jīng)》在傳統(tǒng)的道教教義中,圣人、佛陀和神仙是比肩齊等的,神仙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和標志。但是,在清朝,道教的社會地位和社會文化影響力每況愈下,其合法性存在都受到了威脅,更惶論發(fā)展了,針對這一情況,王常月竭力以道附會儒釋,千方百計為道教爭取社會存在的合法性。在他的“心法”中,處處以儒釋的觀點為權(quán)威,引經(jīng)據(jù)典,說明他的“心法”絲毫不異于圣人教誨,完全同于佛門妙理。他說:“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未修,仙道遠矣。儒門曰:先齊家,而后可以治國。齊家猶人道,治國猶仙道。家不能治,豈能治國乎?釋氏曰:須盡凡心,別無圣解。這凡心乃三綱五常之理,如依此行完,即人道全,而修仙不難矣。雖不能成圣成真成佛,也容易的了”。王常月這一 “三教合一”論,實際上是“三教混同”論,目的在于假儒釋以方便道教之自強。
他歷數(shù)過去全真道之弊,說:“為何大道不行,教門哀?諸子,只因本教全真 '不能度己,只要度人',這八個字的大罪根,自壞全真教相的公案也。諸子,你闡教的,自己不能依教奉行,先要勸人依教奉行,誰肯信服呢?怎見得全真不能度已,諸子嗄,度眾生者,度自己之眾生也!薄跋榷燃骸背闪送醭T抡衽d龍門派的基本出發(fā)點。而所謂 “先度己”的真正含義,實際上是要求道教徒以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三大戒”自律,順應時勢,精修心法,見圣賢仙佛之心,明圣賢仙佛之理,悟圣賢仙佛之法,行圣賢仙佛之事,成圣賢仙佛之身,遠離旁門左道,以正玄風,振興教門。王常月一再強調(diào)“心法”的重要性,處處流露他對“道化頹靡,黃冠失教”的切膚之痛,實際上,王常月是要求教徒放棄過去的“白日飛升”及“肉體成仙”神仙觀,他將過去道教的各種仙術(shù)歸為“小道”他說:
或以烹鉛煉汞為出世的法,便行功朝屯暮蒙,退符進火,幾曾見玉液七返,金液九還,拿住賊,放了賊也。或以存思觀想,默朝上帝于三天;蛞詿挾葷,超拔幽魂于九地;蛞院羯裾賹,佩符箓以號真人;蛞蕴釟忾_關(guān),運精氣而稱妙道;蛑S誦經(jīng)文而勤勞禮拜;蚺谥频に幎炔♂t(yī)瘡;驘挿骋酝w升;蛐ш庩柖胁扇;蚨ζ髦虚屹吆粑陨襁\真鉛延生接命。或鼎爐內(nèi)砂火抽添,以煉茅根,立功布施;蛞陨眢w哀殘,抱金丹之道而待傳于有福;蛞砸蚓墱\薄,行難行之行而撒手于懸崖。種種昧卻自性,為幻修行,俱是旁門。
王常月的“心法”本質(zhì)上是全真道“性命雙修”主張的進一步發(fā)展,但是王常月走得太極端,他希望借助于佛教的 “戒律”而成就“心法”希望打破道教理論和道法的封閉性促進道教走向社會,通過自律提高道教的素質(zhì),他的新神仙觀,是對全真道“性命雙修”觀的新闡釋,蘊含著“修性”至上的傾向,對道教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與明朝的張宇初的《道門十規(guī)》對正一道的發(fā)展影響一樣,其結(jié)果,道教正一道和全真道都通過民間化走上了民俗化的不歸路。
清初婁近垣和王常月仍然試圖通過走上層路線而求得道教的發(fā)展,然而時過境遷,他們的成功不過曇花一現(xiàn)。由于清初皇帝普遍不信道,在政治上對道教嚴加限制,使道教的任何創(chuàng)新都難以為繼,所以,婁近垣和王常月的得寵具有偶然性和個體性特征,道教適應清王權(quán)的政治努力失敗,清朝道教整體性的衰落已經(jīng)不可避免。
道教領(lǐng)悟
人都生活在現(xiàn)實之中,都要面對一個環(huán)境,都有不可缺少的需求,包括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那么,怎樣才能既人世又超然、既“全人道”又“修仙道”呢?王常月認為,這里的關(guān)鍵是不可“著相”。他說,人們之所以常!爸唷,是因為常常真幻不分,受到“愛緣”的牽纏。愛名聲,愛地位,愛錢財,愛風花雪月,愛歌舞美人,這些無窮無盡的妄心、愛緣,蒙蔽了人的真性,并由此而產(chǎn)生出無窮無盡的煩惱。要掃除所有這些遮蔽在心體上的浮云,重現(xiàn)明朗的性天,只有舍絕愛緣一個法子!耙磺写笮【种,一切遠近眷屬之人,一切內(nèi)外邪正是非之事,一切圣賢儒釋道三教之法,一切經(jīng)書文獻典籍之理,一切天地陰陽造化之妙,一切神奇玄幻之術(shù),一切清微靈寶全真道路,以至名山洞府、天宮圣境,以至七寶八珍、河圖龜瑞,及自己身心五臟六腑,齒舌精氣,山河大地,草木禽獸昆蟲”,如此種種,永遠都不可對它們心存絲毫的執(zhí)著。他說:“《清靜經(jīng)》云u2018上德不德u2019,是不執(zhí)著也。”(按:“上德不德”,原出于《老子》第38章。)不執(zhí)著就是不“著相”,就是舍絕了愛緣。然而舍絕愛緣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那么,怎么辦呢?王常月認為,唯一的辦法,就是首先要用“戒”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他把定比喻為家,把戒比喻為回家的路,把慧比喻為主人,把世間萬物萬境萬事比喻為客。他認為,只有經(jīng)過“戒”這條必由之路,回到“定”這個家,才能生發(fā)出“慧”的光芒,才能得到大徹悟,才能置身于世間萬物萬境萬事之中而不被其纏繞,并且還能從容應對,游刃有余,“能應萬物萬事,不被萬物萬事粘縛了;能轉(zhuǎn)世間萬境,不被世間萬境粘縛了”。
修行方法
王常月強調(diào)的以明心見性為宗旨、以戒定慧為路徑的修行方法,對于龍門后學有著很大的影響。清代道教勝地金蓋山云巢支派諸師都遵循著王常月的學說,“不重法力神通、長生不死,唯煉性淳心凈”。西竺心宗大師沈一炳說:“天仙心學,既無卦爻,又無斤兩,徹始徹終,唯守u2018無念u2019兩字,得驗與否,付諸東流,念始得一焉!粡摹侗淘穳(jīng)》入門。”《唱道真言》和《樂育堂語錄》等著名丹書,也都深受王常月修性還虛思想的影響。如《樂育堂語錄》中說:“上品丹法,以神入于虛無中,不著色,不著空,空色兩忘,久之渾然融化,連u2018虛無u2019二字也用不著。”即使現(xiàn)在看來,王常月高度重視心性修養(yǎng)的學說,也仍然是有其一定的科學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的。
修道思想
王常月認為他的三壇大戒,就是佛家的戒、定、慧:初真戒講的是個“戒”字,中極戒講的是個“定”字,天仙戒講的是個“慧”字。他批評世人五花八門的修煉方法,“或以存思觀想,默朝上帝于三天;或以煉度濟幽,超拔陰魂于九地;或以呼神招將、佩符篆以號真人;或以提氣開頭,運精氣而稱妙道;或諷誦經(jīng)文而勤勞禮拜,或炮制丹藥而救病醫(yī)瘡;或煉服食以望飛升;或效陰陽而行采;或房中鼎器呼吸,以神運真鉛而延生接命;或鼎爐砂火抽添,以燒煉茅銀而布施立功;或以身體衰殘,抱金丹之道而待傳于有!,所有這些,都是“盲修瞎煉”,惟有戒、定、慧這“降伏身心意的工夫”,才是“無上至真妙道”。
他說,修真之法,歸根結(jié)底是“要將六根六塵掃凈,五臟五欲安和。使主人常住靈臺”〔“主人”指神,“使主人常住靈臺”,即《黃帝內(nèi)經(jīng)》所云“精神內(nèi)守”之意。)“只要用志不分,凝神氣穴,栽培祖氣,溫養(yǎng)先天,致虛極,守靜篤,純一不二,神藏無極,極而太極,自然智慧光生,元陽來復。”如此“常清常靜”,“唯滅動心,不滅照心,則生可延;但囊空心,不凝有心,則命可保!
思想著述
王常月在南京的傳戒記錄,被其弟子施守平等輯錄為《碧苑壇經(jīng)》,另有弟子輯錄(一說是將《碧苑壇經(jīng)》校訂)為《龍門心法》,兩書稍有不同,但內(nèi)容宗旨大體一致。全書內(nèi)容分:心法真言、皈依三寶、懺悔罪業(yè)、斷除障礙、舍絕愛緣、戒形精嚴、忍辱降心、清凈身心,求師問道、定慧修真、報恩消災、立志還愿、印證效驗、保命延生、闡教宏道、濟度眾生、智慧光明、神通妙用、了悟生死,公德圓滿、參悟玄機。(《龍門心法》將“參悟玄機”置于“清凈身心”前)
王常月既講修煉次第,又講修煉方法。首此提出入道學仙須按皈依三寶、懺悔罪業(yè)、斷除障礙、舍絕愛緣、戒形精嚴、忍辱降心、清凈身心、求師問道等二十要,依次修行。并須嚴持初真、中級、天仙三級道戒,以戒、定、慧為漸進之基。
王常月內(nèi)丹修煉法,再次肯定了全真“先性后命”的修煉思想。標榜「無相法門」,反對「看相修行」,破斥拘于煉化精氣的金丹命術(shù)。認為只要了性,不愁命不立,尤其反對煉化精氣以求卻病延年。
王常月認為肉體總是要死的,不死的只是真性法身,說“所說延生,不是卻病延年,長生不死乃是萬動不壞真性,亙古長有之法身”,又說“如來亦有滅度之時,老聃亦有飛升之日”。
由此,他對道教“長生不死”的思想作了新的解釋,“誰曾不死,那見長生,不死者,豈是凡身,長生者,非關(guān)穢質(zhì)”,“色身縱留千年,止名為妖,不名為道。法身去來常在,朝聞道夕死可矣”,“不死者我之法身,長生者吾之元氣”。
除了以上《碧苑壇經(jīng)》(《龍門心法》),他的著作還有《缽鑒》五卷,又有《初真戒律》一卷。
生平著作
《龍門心法》與《碧苑壇經(jīng)》
《龍門心法》與《碧苑壇經(jīng)》二書篇目相同,但編次與字數(shù)并不完全一致!洱堥T心法》分為上、下2卷,《碧苑壇經(jīng)》則分為卷首、卷上、卷中、卷下、卷末等5卷!洱堥T心法》卷首題為:王常月傳、詹太林(龍門派第九代)校、唐清善(龍門派第十代)演,說明此本曾經(jīng)唐清善擴充。原系抄本,后于同治十年(1871)由北京白云觀出資印行,方才流傳開來!侗淘穳(jīng)》卷首題為:龍門第七代王常月演第八代施守平纂、第十一代閔一得訂,應是施守平整理之本,后經(jīng)閔一得修訂,并編入其所輯《古書隱樓藏書》之中。盡管兩種傳本有所不同,然其內(nèi)容、宗旨大體一致,均能體現(xiàn)王常月所倡"律宗"的基本思想,因而并行于世。相比之下,《龍門心法》流傳較廣。
《龍門心法》篇目
《龍門心法》之中,共包括22篇內(nèi)容,分別為《心法真言》、《皈依三寶》、《懺悔罪業(yè)》、《斷除障礙》、《舍絕愛緣》《戒行精嚴》、《忍辱降心》、《清靜身心》、《參悟玄機》、《求師阿答》、《定慧等待》、《密行修真》《卷之上》、《報恩消災》、《立志發(fā)愿》、《印證效驗》、《保命延生》、《闡教宏道》、《濟度眾生》、《智慧光明》、《神通妙用》、《了悟生死》、《功德圓滿》《卷之下》等。其中《碧苑壇經(jīng)》將《參悟玄機》一篇置于最末。從其篇目名稱,也可看出,王常月提倡精守戒律,并非僅僅為了戒行精嚴,乃是在于約制人心,以為修道之用,故稱“心法”。
《龍門心法》內(nèi)容大要
在《龍門心法》之中,王常月從戒律行特的角度,強調(diào)悟道以修正心性為先,再次闡發(fā)了全真北宗"先性后命"的修道思想。
書中指出,修道先要皈依道、經(jīng)、師三寶。并謂:"成仙成道,成圣成賢,莫不從此三皈依起首。何以故?蓋性命生死,大事因緣,微細秘密,難可見聞。最上一乘解脫妙法,若非真師垂慈開示,引誘靈機,安能頓悟大乘正宗,漸入虛無妙道,而不致墮落邪見,錯入旁門耶!所以未能明道,先皈依經(jīng);未能明經(jīng),先皈依師。若能依師寶,則經(jīng)寶可聞于不聞之中;能聞經(jīng)寶,則道寶可見于不見之際。"
書中對于道教"長生不死"的思想,作出了新的闡發(fā):"誰曾不死?哪見長生?不死者,豈是凡身;長生者,非關(guān)穢質(zhì)。彭祖至今何在,顏回萬劫還存。不死者,我之法身,長生者,吾之元氣。"
王常月開創(chuàng)"律宗",融合了大量佛教和儒家的思想,尤其是佛教律宗的影響非常明顯,公開講授戒律心法,使當時的全真道風為之一新。在他的影響之下,相繼出現(xiàn)了一批龍門高道,大講明心見性等佛禪之理,證明王常月的律宗思想,對于后來世人對道教的第一印象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