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戴彬元,(1836~1889),清朝末年書法家,字君儀,號虞卿、漁青,一說漢沽留莊人,一說川東人,善詩,工書深入顏真卿堂奧。著有《彬元詩集》、《司空詩品》等,筆墨拙雅獨特,不走常道,深具個性魅力。賞之,耳目一新,又不失古意境界。戴彬元先生自幼在鄉(xiāng)讀私塾,9歲隨父在武邑縣就讀,于清朝咸豐十一年(辛酉年)(1861年)撥貢生(秀才),時25歲;清光緒五年(己卯年)(1879年)拔貢生朝考一等,任戶部小京官,后選入朝中任戶部主事;同年順天鄉(xiāng)試第13名,中舉人;光緒六年(庚辰年)(1880年)殿試256名進士,獲二甲傳臚(頭名),朝考一等第二名,欽點庚辰光緒翰林院庶吉士(一說于1879年考入),在朝廷做編修;光緒十一年(1885)任江南副主事,受奉直大夫。戴彬元在京都為官近30年,清明廉潔,卸任回鄉(xiāng)后生活拮據(jù)。次子戴彰勛曾任知縣。
書法
據(jù)有關(guān)資料考證,庶吉士均選進士中文學優(yōu)等者,特別是善書者,戴彬元的書法與同時代的書法家黃自元時稱“南黃北戴”,黃自元先生以文字的間架結(jié)構(gòu)九十二法著稱于世,而戴彬元先生的書法集顏、柳、趙、歐、何(何紹基)、劉(劉墉)之粹,大、小楷、草書皆精,獨樹一幟,相傳“入都后書(法)名(聲)大躁一時,片楮寸紙人爭寶之”。其在光緒十二年寫的《司空詩品》經(jīng)石印流傳于世。北京琉璃廠的“宏道堂”、“啟元齋”均由戴彬元所題。
戴彬元(1836——1889)男,號虞卿、又號愚青、漁青,漢沽留莊人。
初在家鄉(xiāng)塾館就讀,9歲隨父襄清赴武邑教諭任所攻讀。19歲以第一名考到寧河縣學稟生,同年去玉田縣孫家為其寡姑母管理家務(wù),兼教兩表弟讀。咸豐十一年(1861)拔貢生,朝考一等,戶部小京官,候補主事,去南司行走,光緒五年(1879)順天鄉(xiāng)試13名舉人,光緒六年會試256名進士,殿試二甲頭名,朝考一等,改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一年(1885)江南副主考,授奉直大夫。
戴彬元考中進士后,在殿試對策中論及考察和使用人才,他認為,用人的方法雖有不同,但主要是“考行、聽言兩途”,且考察行為是首要的。他還認為,考察人的人,首先要嚴格約束自己的思想感情,秉公辦事,才能分辯忠奸,不出失誤。
戴彬元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時京城有“南黃(黃自元)北戴”之稱。他的書法主要師承顏真卿而又有發(fā)揮,出名后求他寫字的人頗多,以能得到他寫的字為光榮。他在光緒十二年寫的《司空詩品》24首,曾經(jīng)石印流傳于世。
光緒九、十年間,寧河、寶坻兩縣大災,他多方奔走,籌得大批賑濟款,請其同榜進士劉沛然太史親到家鄉(xiāng)監(jiān)督發(fā)放,使許多災民得救。
他任江南副主考,赴任途中,地方所供器物,依例凡便于攜帶的主考均可帶走,或折款供奉。而戴彬元所過之地一無所取,他說:“奉皇命選士,責任重大,貪得無厭怎能為人師表?”
他對取士非常認真,大事都要親自檢查,經(jīng)他手錄取的,多是知名人士。
任京官近30年,積蓄無多,晚年解任后經(jīng)濟拮據(jù),僅存有大批圖書。臨終時叮囑家人“賣書還清債務(wù),不要虧欠一個債主”。終年5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