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金堡,字衛(wèi)公,又字道隱。生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授臨清知縣,官聲頗佳,因得罪上司劉澤清,被迫引疾去職,回歸故鄉(xiāng)。不久,明亡。順治二年(1645),清軍攻下杭州,金堡偕原都督同知姚志卓起兵抗清,勢孤而敗。后唐王在福建自立,號隆武帝,金堡被授兵科給事中,因為母服喪,堅辭不受。隆武帝死,桂王在廣西自立,號永歷帝。永歷二年(清順治五年,1648),金堡赴廣西,任禮科給事中,以“直臣”而著稱。永歷小朝廷內(nèi)部黨爭異常激烈,金堡亦未能脫身,后因政治斗爭失敗,在永歷四年(清順治七年,1650)被黜戍金齒(在今云南境內(nèi)),后改清浪衛(wèi)(今貴州省岑鞏縣境內(nèi))。中途得瞿式耜之助,留居桂林。不久桂林為清兵所破,金堡削發(fā)為僧,初取法名性因,后于廣州雷峰寺函昰和尚門下受具足戒,法名今釋,字澹歸。順治十八年(1661),金堡受李充茂之邀于廣東韶州(今韶關(guān)市)辟丹霞寺,任住持,號舵石翁。因其分文不私,深受四方僧眾敬重。金堡為僧達三十年,名著佛門,矢志以終,大思想家王夫之賦詩痛悼,時年67歲。著有《遍行堂集》。清初刊刻,后被禁毀。
主要著作
其著作有《遍行堂集》(清初曾刊版行世,旋遭禁毀)、《嶺海焚余》、《千山剩人禪師語錄》、《丹霞澹歸禪師語錄》等。王昶《明詞綜》錄其詞二首,但題今釋,字澹歸。
遍行堂集案
乾隆四十年(1775), 南韶連兵備道李璜以公事過韶州丹霞寺,見其寺開山祖澹歸和尚所著《遍行堂集》內(nèi)多誹謗之語,遂上報。后查明澹歸即金堡,明末進士,抗清失敗后,遁入緇流。因《遍行堂集》集前有原任廣東韶州府知府高綱序,遂牽連其人。然綱已亡故,乃查得其子高秉“在地安門內(nèi)宮監(jiān)胡同居住”,又查得高秉有兄高(禾華)之子高效墀在“五顯廟地方賃房居住”。高效墀又供出伊叔高(禾爽)在正陽門外“米市胡同關(guān)帝廟居住”。又高(禾爽)有兄高(禾華)、弟高稝、高(禾資),現(xiàn)在“天津府西門內(nèi)神機庫居住”。 軍機大臣太子太保福隆安查辦后,乃于閏十月十五日奏報。
三日后,乾隆下諭:金堡其人本不足齒,而所著詩文中多悖逆字句,自應(yīng)銷毀。 “高綱身為漢軍,且系高其佩之子,世受國恩,乃見此等悖逆之書恬不為怪,匿不舉首,轉(zhuǎn)為制序募刻,其心實不可問,使其人尚在,必當立置重典!渥痈弑詹貞(yīng)毀之書,”自有應(yīng)得之罪。次日又諭“僧澹歸《遍行堂集》,語多悖謬,必應(yīng)毀棄,其余墨跡墨刻亦不應(yīng)存。……又聞丹霞山寺系澹歸始辟,而無識僧徒竟目為開山之祖,謬種流傳,實為未便。但寺宇造成多年,毋庸拆毀,著李侍堯即速詳悉查明,將其寺作為十方常住,削去澹歸開山名目,官為選擇僧人住寺經(jīng)理,不許澹歸支派之人復(fù)為接續(xù)”。
十一月十六日,兩廣總督李侍堯會同廣東巡撫德保奏報已委廣州府知府李天培會同南韶道李璜前往丹霞寺悉心查辦, 所有金堡墨刻墨跡現(xiàn)存碑石摹拓椎碎拋棄,不使片紙只字存留,并將其支派僧眾悉為逐出,令地方官選擇誠實戒僧派委理事。又查《丹霞志》有金堡埋骨塔,刊刻銘志亦為刨毀不使存留。與金堡相關(guān)著作書板,悉數(shù)被查禁,相關(guān)人員受到處置,或云丹霞寺僧死者三百余人。
金堡一案,是清代著名的文字獄之一,史稱“《遍行堂集》案”。
作品簡介
《遍行堂集》四十九卷(另有四十六卷本),《續(xù)集》十六卷,今有康熙年間刻本存留,無高綱序。其中第四十九卷《遍行堂隨見錄》曾單獨刊行。《遍行堂集》分文部、詩部、詞部、語錄等。金堡固然名重一時,但從中國古典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來看,并不算十分重要,但偏偏就是這樣一個作家的作品犯了禁。從內(nèi)容上看,《遍行堂集》中并無直接針砭清室的文字,顯然作家有意回避。但是作為一個明朝遺民,一個曾參加過抗清斗爭的人,金堡詩文中不可避免地會流露出故國之思和家國之恨來,所謂“悖謬”文字,大約指這些內(nèi)容。如集中的一些傳記、祭文的主人公有抗清赴死的瞿式耜、何騰蛟、張同敞、李元胤、李永茂等人!
金堡這樣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最終遁入空門,按其性格來說,應(yīng)該是迫不得已的。他自己也曾直露地表白道:“吾輩舍此一著,別無解脫之方也”(《與陸麗京博》)。盡管他生前曾將一些“涉激憤,不宜廣于示人”及“不和平”之文刪除(《陳季長太史》),但留存在集中的不少文字仍表示了對清初統(tǒng)治的刺評。例如,在《與鄭牧仲隱君》中,他說:“文字之禍,比來頗酷”;在《與徐仲遠文學(xué)》中,稱“世網(wǎng)甚密”,稱文字獄是“小題大做”、“無題徑做”,告誡朋友不要刊刻文稿。他還在《清平樂·云!分斜┞读艘稽c思想“尾巴”。全詞如下:“早來強起。雙眼明于洗。金色蓮開紅日里,鋪滿白云作底。 白云如海茫茫,人間面目潛藏。莫愛天邊清楚,也云地上荒唐。”就是這首詞中最后兩句以及前面所引的幾句文,成了清廷發(fā)動一場文字獄的口實。在其他一些作品中,金堡也表達對功業(yè)未成,家國兩失的遺恨。如《踏莎行·題關(guān)將軍像》:“無功如來,直心凈土。青天白日開旗鼓。玉泉寺里讀春秋,筆端說盡鋒端苦。 云月冠裳,江山尊俎。素髭綠鬢紅塵譜。人間何處覓曹劉?將軍一念非今古。”
著名詞作
小重山·得程周量民部詩,卻寄
落落寒云曉不流。是誰能寄語?竹窗幽。遠懷如畫一天秋。鐘徐歇,獨自倚層樓。 點點鬢霜稠。十年山水夢,未全收。相期人在別峰頭。閑鷗意,煙雨又扁舟。
滿江紅·大風(fēng)泊黃巢磯下
激浪輸風(fēng),偏絕分、乘風(fēng)破浪。灘聲戰(zhàn)、冰霜競冷,雷霆失壯。鹿角狼頭休地險,龍蟠虎踞無天相。問何人喚汝作黃巢?真還謗。 雨欲退,云不放。海欲進,江不讓。早堆垝一笑,萬機俱喪。老去已忘行止計,病來莫算安危帳。是鐵衣著盡著僧衣,堪相傍。
水調(diào)歌頭· 憶翠巖霽色
好雨正重九,不上海山門。螺巖卻憶絕頂,霽色滿乾坤。少得白衣一個,贏得翠鬟千疊,羅立似兒孫。獨坐可忘老,何用更稱尊。 龍山會,南徐戲,共誰論?古今畫里,且道還有幾人存?便拂六銖石盡,重見四空天墮,此處不交痕。遠水吞碧落,斜月吐黃昏。
八聲甘州·臥疴初起,將還丹霞,謁別孝山
算軍持頻掛到于今,已是十三年!便龍鐘如許,過頭拄杖,緩步難前。若個喚春歸去,高柳足啼鵑。有得相留戀,也合翛然。 況復(fù)吟箋寄興,似風(fēng)吹萍聚,欲碎仍圓。只使君青鬢,霜雪又勾連。嘆人間、支新收故,盡飛塵赴海不能填。重相惜,后來還得,幾度相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