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朱怡鎬
性別:男
出生年月:1677
國籍:中國
時代:明朝
籍貫:鳳陽
民族:漢族
身份:益王
個人簡介
益王朱怡鎬(1677-?),明朝第八代益王朱和壐的兒子,《南明史》并未見他的名字。
在政期間對百姓照顧有加,減少他們的勞役,深受當地老百姓們的尊
敬。
永歷三十七年(1683年),施瑯攻陷臺灣,鄭克塽降清,他被安置在
河南開封府杞縣。
此后他就在史書中失去蹤影,明朝益國滅亡。
朱姓起源
1、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顓頊高陽氏之后。古帝顓頊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賜曹姓。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挾在邾(今天山東省鄒城市一帶),建立邾國,附庸于魯國。邾國又作鄒國,亦稱邾婁,有今山東費縣、鄒城、滕州、濟寧金鄉(xiāng)等縣地市,建都于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于繹(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到了戰(zhàn)國中葉為楚所滅,邾國貴族以國為氏,就是邾氏,后邾國君主支庶子孫又去邑為朱姓。
2、另據<<魏書·官氏志>>記載,鮮卑族竭燭渾氏 朱可渾氏,在孝文帝時住在洛陽,他們一起改為朱姓。
3、《元和姓纂》記錄說舜時有一個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他的后人以朱為姓。由此看來,帝舜時代就已經有了朱姓。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qū)的朱氏,從明代開始陸續(xù)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qū)。
4、宋國的開國君主宋微子啟(商紂王的庶兄)有裔孫朱暉,原以國名為氏,稱宋氏。春秋時,諸侯滅宋,其后裔逃至碭(今安徽省碭山縣),改宋氏為朱氏。
明朝宗室
明朝對宗室的管理,總的來說,在洪武時期較為寬松,永樂之后漸趨
嚴格。
永樂以前,在政治上,建藩初期,王府不僅有相傅,而且武臣由勛臣
擔任,出則為將,入則為相。王府官可兼行省參政,為地方行政首長
,也可兼都指揮使,掌地方兵權。在封國內,親王擁有相當大司法、
人事權,其官屬除長史及鎮(zhèn)守指揮、護衛(wèi)指揮由進行派遣外,其余均
在封國境內或所部軍職內選用,藩王對他們有生殺予奪之權。境內人
民有敢違犯藩王的,由親王區(qū)處,朝遷及風憲官不得舉問。這時的藩
王是列爵治民,分藩錫土。親王所居城內布政使、都指揮使及其以下
職官,除每月初一、十五一定要到王府候見外,親王可以隨時召見他
們。
親王遣使可以直達御前,敢有阻擋者,即以奸臣論處。風憲官以
王小過或風聞親王大過奏聞,即以離間親親關系罪處斬。縱使藩王真
有大罪,亦不得加刑,只能召到京師,由皇帝發(fā)落,重則降為庶人,
輕則當面申飭,或遣官諭以禍福,促使改過自新。洪武二十作年(13
95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奉天門諭群臣,再次強調皇親除了犯謀逆不
赦之罪,其余的罪,均由宗親會議,報請皇帝裁決,有關部門只許奏
聞,不得擅自逮捕;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見天子,私下使人致王罪而
使王遇不幸的話,則天子必定是昏君,其長史司并護衛(wèi)司可行文五軍
都督府索取該奸臣,都督府應捕奸臣奏斬之,并族滅其家;而且郡王
子孫才能堪用者,考驗授職升轉,即洪武時宗室子弟可以入仕。這些
規(guī)定都足以使藩王直到作為天子耳目、監(jiān)督地方的作用,尤其是當朝
無正臣、內有奸惡,親王有權訓兵待命,等天子密詔統(tǒng)領鎮(zhèn)兵討伐。
經濟上,藩王不僅終身有俸祿,而且待遇很優(yōu)厚。歲祿單是米一項,
即達5萬石,是正一品大臣的50倍。
此外,還有冊封、宮室、婚姻、
喪葬等費用,并給予廚役、齋郎、鋪陳等雜役人員
明朝益王
益王朱怡鎬,—1683年不知何年襲封。后至臺灣避難,
為寧靖王朱術桂之嗣,更名朱儼珍。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瑯破臺灣,
鄭克塽降清。王被俘,置在河南開封府杞縣,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