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韓王
周朝時期有兩個韓國。
第一個韓國(前11世紀―前757年),西周至春秋初期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始封君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的弟弟,疆域在今陜西韓城市和山西河津縣東北一帶。周平王十四年(前757年),被晉國所滅。
第二個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zhàn)。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于諸侯,韓國建立,建都于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并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shè)置潁川郡。
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nèi)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于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fā)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于前230年覆亡。
稱號 | 本名 | 在位年數(shù) | 在位年份 | 出身與關(guān)系 | 資料出處 | |
---|---|---|---|---|---|---|
1 | 韓景侯 《紀年》、《世本》作景子 | 虔 《紀年》、《世本》名處 | 9 | 前408年-前400年 | 韓武子之子 | |
2 | 韓烈侯 《世本》作武侯 郭沫若認為即《骉羌鐘》的韓宗徹 | 取 | 13 | 前399年-前387年 | 韓景侯之子 | |
3 | 韓文侯 | 10 | 前386年-前377年 | 韓列侯之子 | ||
4 | 韓哀侯 | 3 | 前376年-前374年 舊作前376年-前371年 | 韓文侯之子 | ||
5 | 韓懿侯 《紀年》作韓共侯 《史記年表》作韓莊侯 | 《紀年》名若山 | 12 | 前374年-前363年 舊作前370年-前359年 | 韓哀侯之子 | |
6 | 韓昭侯 《呂氏春秋》作韓昭釐侯 《韓非子》作韓昭僖侯 | 《紀年》名武 | 30 | 前362年-前333年 舊作前358年-前333年 | 韓懿侯之子 | |
7 | 韓宣惠王 《紀年》作鄭威侯、鄭宣王或韓宣王 | 21 | 前332年-前312年 | 韓昭侯之子 | ||
8 | 韓襄王 《史記》作韓襄哀王 | 16 | 前311年-前296年 | 韓宣惠王之子 | ||
9 | 韓釐王 | 咎 | 23 | 前295年-前273年 | 韓襄王之子 | |
10 | 韓桓惠王 《史記》作韓悼惠王 | 34 | 前272年-前239年 | 韓釐王之子 | ||
11 | 韓王安 | 安 | 9 | 前238年-前230年 | 韓桓惠王之子 |
秦漢韓王
韓成
韓成(?-前206年)韓國宗室。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占據(jù)沛縣起義時,韓成在去投靠項梁的途中,遇到張良,他們便一起去投靠項梁。后來,五世相韓的張良,請求項梁立一位韓國宗室后裔,令韓國復(fù)國,選韓成為王。都陽翟。
前208年,陳勝敗于章邯,為遭車夫刺殺而死。項梁聽從范增的建議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這時齊,趙,燕,魏,楚均已復(fù)國。
張良趁此機會,謀復(fù)韓國,遂入白項梁道:“公已立楚后,足副民望,現(xiàn)在齊趙燕魏,俱已復(fù)國,獨韓尚無主,將來必有人擁立,公何不求立韓后,使他感德;名雖為韓,實仍屬楚,免得被人占了先著,與我為敵呢!闭Z有分寸。項梁道:“韓國尚有嫡派否?”良答道:“韓公子成,曾受封橫陽君,現(xiàn)尚無恙,且有賢聲,可立為韓王,為楚聲援,不致他變!绷阂懒肆甲h,遂使良往尋韓公子成。良一尋便著,返報項梁。梁因命良為韓司徒,使他往奉韓成,西略韓地。
張良拜辭項梁,又與沛公作別,徑至韓地,立韓成為韓王,自為輔助,項梁將數(shù)千士兵借予韓成,韓成遂于穎川一帶與秦軍展開游擊戰(zhàn),但攻下數(shù)座城池后,又被秦軍奪回。
前206年正月,項羽分封諸侯,仍把韓成封為韓王。仍都陽翟。
前206年七月,項羽因張良跟隨劉邦,而把韓成斬首。
鄭昌
鄭昌,秦朝時吳縣縣令,與項羽關(guān)系很好。項羽起兵后,跟隨項羽左右。前206年,項羽殺死韓王韓成后,立鄭昌為韓王,來對抗?jié)h王劉邦。漢王劉邦派韓太尉信攻取韓地,鄭昌投降。
韓王信
韓王信(?-前196年),姬姓,韓氏,韓之宗室,名信,為免與同時期另一名將,后封淮陰侯的韓信混淆,故稱韓王信。他是秦末漢初將領(lǐng),西漢初年被劉邦封為韓王,后來投降匈奴,前196年與漢軍作戰(zhàn)時被殺。
史記記載
韓王信,故韓襄王孽孫也,長八尺五寸。項梁立楚懷王,燕、齊、趙、魏皆已前王,唯韓無有后,故立韓公子橫陽君成為韓王,欲以撫定韓地。項梁死定陶,成奔懷王。沛公引兵擊陽城,使張良以韓司徒徇韓地,得信,以為韓將,將其兵從入武關(guān)。
和沛公為漢王,信從入漢中,乃說漢王曰:“項王王諸將,王獨居此,遷也。士卒皆山東人,竦而望歸,及其蜂東鄉(xiāng),可以爭天下!睗h王還定三秦,乃許王信,先拜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主
王皆項籍之封諸王皆就國,韓王成以不從無功,不遣之國,更封為穰侯,后又殺之。聞漢遣信略韓地,乃令故籍游吳時令鄭昌為韓王距漢。漢二年,信略定韓地十余城。漢王至河南,信急擊韓王昌,昌降漢。漢乃立信為韓王,常將韓兵從。漢王使信與周苛等守滎陽,楚拔之,信降楚。已得亡歸漢,漢復(fù)以為韓王,竟從擊破項籍。五年春,與信剖符,王穎川。
壯武六年春,上以為信壯武,北近鞏、雒,南迫宛、葉,東有淮陽,皆天下勁兵處也,乃更以太原郡為韓國,徙信以備胡,都晉陽。信上書曰:“國被邊,匈奴數(shù)入,晉陽去塞遠,請治馬邑。”上許之。秋,匈奴冒頓大入圍信,信數(shù)使使胡求和解。漢發(fā)兵救之,疑信數(shù)間使,有二心。上賜信書責讓之曰:“專死不勇,專生不任,寇攻馬邑,君王力不足以堅守乎?安危豐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責于君王!毙诺脮,恐誅,因與匈奴約共攻漢,以馬邑降胡,擊太原。
箕準
箕準(公元前3世紀~公元前2世紀),箕子朝鮮的末代王。
公元前196年,燕王盧綰反叛漢朝。公元前195年,漢朝派兵攻打盧綰,盧綰逃亡到匈奴地區(qū)。而盧綰的部將衛(wèi)滿則聚眾1000多人,擊敗箕子朝鮮,自立為王,史稱衛(wèi)氏朝鮮。箕準被衛(wèi)滿驅(qū)逐出海。箕準攻占馬韓,自立為韓王。
北魏韓王
拓跋安平,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第七子,為玄夫人所生。封韓王,謚哀。
唐朝韓王
李元嘉
李元嘉(618-688年)唐高祖第十一子,母為宇文昭儀,唐太宗李世民異母弟,李唐宗室、畫家,妃為房玄齡之女。
武德四年,封為宋王。徙封徐王。貞觀六年,賜實封七百戶,授潞州刺史。九年,授右領(lǐng)軍大將軍。十年,改封韓王,授潞州都督。二十三年,加實封滿千戶。修身潔己,內(nèi)外如一,當代諸王莫能及者,唯霍王元軌抑其次焉。唐高宗時,轉(zhuǎn)澤州刺史。天后攝政,加授太尉,定州刺史。垂拱四年,武三思誣指參與越王李貞父子之亂,逼令自殺,終年七十。
李訥
李訥,李元嘉第五子,嗣韓王。
李叔璩
李叔璩,李訥之子,國子司業(yè),嗣韓王。
李煒
李煒,李叔璩之子,嗣韓王,后改嗣鄆王。后來唐懿宗李漼即位,因為李漼曾經(jīng)是鄆王,于是又把李煒改回嗣韓王。
李迥
李迥(750年-796年8月16日),唐朝皇子,是唐代宗李豫第七子,貞懿皇后獨孤氏所生。
出生后就封延慶郡王。因為母親貞懿皇后的緣故,被父親寵愛,在唐代宗剛剛即位的寶應(yīng)元年(762年),李迥就改封韓王。大歷十年(775年),與睦王李述、郴王李逾、忻王李造等皇子領(lǐng)節(jié)度使,李迥領(lǐng)汴、宋等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大使。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初九,李迥去世,時年四十七。
李克良
李克良(?—897年),唐朝宗室,李迥后裔,嗣韓王。唐昭宗意圖恢復(fù)皇室權(quán)威,讓李克良等宗室掌兵。乾寧三年(896年)七月,因鳳翔節(jié)度使李茂貞作亂,李克良等諸王隨唐昭宗避難華州依靠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次年(897年)正月,韓建領(lǐng)麾下精兵迫昭宗下詔解散李克良等諸王所領(lǐng)軍隊,勒令諸王歸宅,實際將諸王幽禁于別第。八月,韓建與知樞密劉季述矯詔發(fā)兵將李克良等十一王驅(qū)趕至石堤谷殺害,稱其謀反。
五代韓王
石敬暉
石敬暉,字德昭,高祖石敬瑭從弟,為人厚重剛直,勇而多智,高祖尤愛之。高祖時為曹州防御使,以廉儉見稱,卒于官,贈太傅。天福八年,加贈太師,追封韓王。
石曦
石曦(920—993),晉祖弟韓王暉之子,嗣韓王。
李嗣昭
李嗣昭(?-922年)本名韓進通,字益光,后唐著名將領(lǐng),汾州太谷(今山西太谷縣)人,晉王李克用義子。精悍有膽略,沉毅不群,參與收復(fù)潞州、援兵滄州、平叛李瑭、太原解圍、攻潞州、胡柳之戰(zhàn)、抗擊契丹、征張文禮等大小戰(zhàn)役。曾節(jié)制澤、潞兩州,先后擔任司徒、太保、侍中、中書令等職。后唐莊宗即位后,晉封太師、隴西郡王。
天佑十九年,征伐鎮(zhèn)州節(jié)度使張文禮時中箭身亡。后唐明宗長興年間,下詔配饗莊宗廟庭。
后晉天福二年十二月,石敬瑭追封他為韓王。
王建立
王建立(871--941)字延績,他出身于行伍軍佐,驍勇善騎射。原為后唐代州刺史李嗣源部下的虞侯將,因同契丹和后梁作戰(zhàn),屢建奇功,升任鎮(zhèn)州節(jié)度副使、青州節(jié)度使,還朝后,官至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充任集賢大學士,封開國公,已儼然為后唐王朝的宿將勛臣。后晉石敬瑭即位稱帝后,又先后策封他為臨淄王、東平王、韓王,更是優(yōu)禮有加。
王宗智
王宗智,前蜀高祖王建第五子,陳妃所生。先封榮王,后改封韓王。
柴諴
柴諴,或名柴宗諴,后周世宗柴榮第三子,追封韓王。
李從善
李從善(940~987年)字子師,南唐元宗李璟第七子,母凌氏吳國太夫人,李后主之弟。南唐時,封為韓王,累遷太尉、中書令。
開寶四年春,奉方物來朝貢宋太祖,授泰寧軍節(jié)度、兗海沂等州觀察等使。趙匡胤特意帶著他來到掛畫的殿中,見到林仁肇畫像,歸國后稟告李煜,使其猜忌疑林仁肇有二心,并用毒酒鴆殺之。
南唐滅亡后,歸順宋朝,降封南楚國公,改右神武大將軍。雍熙初,再遷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出為通許監(jiān)軍。四年,卒,年四十八。
宋朝韓王
趙恒
宋真宗趙恒(968年-1022年),原名趙德昌,后改趙元休、趙元侃,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997年以太子繼位。真宗在位25年,宋真宗統(tǒng)治時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統(tǒng)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jīng)濟繁榮,北宋比較強盛,史稱咸平之治。
1004年,遼國入侵宋,宋朝大多數(shù)大臣建議不抵抗,以宰相寇準為首的少數(shù)人極力主張抵抗,最后他們說服宋真宗御駕親征,雙方在澶淵相交,宋勝。真宗決定就此罷兵,以每年向遼納白銀十萬良、絹二十萬匹來收買與遼的和平,定澶淵之盟。這是宋朝向番方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
宋真宗統(tǒng)治后期以王欽若和丁謂為宰相,信奉道教和佛教,稱受天書,封泰山、祀汾陽,修建了許多寺廟。宋真宗也是詩人,他比較著名的詩有《勵學篇》、《勸學詩》等。 宋真宗死后葬于永定陵。
趙元偓
趙元偓(977—1018),字希道,宋太宗第六子。宋真宗繼位,先后封彭城郡王、寧王、相王、徐王。天禧二年(1018年)春,王宮失火,趙元偓受驚嚇而死,年四十二。追封鄧王。后改封密王,又改蘇王。治平中,追封韓王。宋徽宗改封韓王為鎮(zhèn)王。
趙似
趙似(1083—1106年),宋神宗趙頊第十三子,宋哲宗趙煦同母弟,母親為欽成皇后朱氏。初為集慶軍節(jié)度使、和國公,后進普寧郡王。元符元年(1098年)出閣,封簡王。宋徽宗趙佶即位后,加司徒,改鎮(zhèn)武昌、武成,徙封蔡王,拜太保,后移鎮(zhèn)保平、鎮(zhèn)安,又改鎮(zhèn)鳳翔、雄武。崇寧年間,徙鎮(zhèn)荊南、武寧。崇寧五年(1106年)去世,追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冀州牧、韓王,后又改封楚王,謚號榮憲,史稱楚榮憲王。
趙宗諤
趙宗諤,商恭靖王趙元份孫,信安郡王趙允寧子。襲虢國公,官累集慶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封豫章郡王。乞比外使相給奉,仁宗以非兼侍中,令詰主吏,宗諤上章自陳,于是御史張商英劾其招權(quán)立威等罪,坐落平章事。英宗即位,還所奪。元豐五年薨,贈太尉、韓王。謚榮思。
趙普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后徙居洛陽,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與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以黃袍加于趙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協(xié)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zhèn),罷禁軍宿將兵權(quán),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992年七月因病辭世,追封真定王,賜謚“忠獻”,親撰并書寫八分字神道碑賜之。咸平元年(998年),追封普為韓王。次年,又詔普配饗太祖廟。
曹彬
曹彬(931年-999年),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開國名將,在北宋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立下汗馬功勞。
曹彬是郭威妃子郭氏的外甥,后周顯德五年,奉詔出使吳越,累官至引進使;嚴于治軍,尤重軍紀。乾德二年率軍滅后蜀,以不濫殺著稱,升宣徽南院使。開寶七年率水陸軍10萬攻滅南唐,次年克金陵,又決策伐北漢和攻遼,以功擢樞密使。雍熙三年,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為東路軍主將,因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至岐溝關(guān)被契丹軍擊敗,致宋軍全線潰退,降右驍衛(wèi)上將軍。后復(fù)起為侍中、武寧軍節(jié)度使。宋真宗即位復(fù)任樞密使。死后謚號武惠。
因為他的孫女是宋仁宗趙禎的慈圣光獻皇后,所以被追封為韓王。
遼國韓王
耶律室魯
耶律室魯,字乙辛隱,六院部人?睹廊輧x。遼圣宗同年生,帝愛之。甫冠,補祗候郎君。未幾,為宿直官。及出師伐宋,為隊帥,從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統(tǒng)軍使蕭撻覽略地趙、魏,有功,加檢校太師,為北院大王。攻拔通利軍。宋和議成,特進門下平章事,賜推誠竭節(jié)保義功臣。以本部俸羊多闕,部人空乏,請以羸老之羊及皮毛歲易南中絹,彼此利之。拜北院樞密使,封韓王。自韓德讓知北院,職多廢曠,室魯拜命之日,朝野相慶。從上獵松林,至沙嶺卒,年四十四,贈守司徒、政事令。
胡母里
胡母里,遼景宗的皇后蕭綽的祖父,追封韓王。
蕭阿剌
蕭阿剌,字阿里懶,北院樞密使孝穆之子也。重熙二十一年,拜西北路招討使,封西平郡王。尋尚秦晉國王公主,拜駙馬都尉。清寧元年,遺詔拜北府宰相,兼南院樞密使,進封韓王。明年,改北院樞密使,徙封陳王。后被蕭革以事中傷,帝怒,縊殺之。
蕭唐古
蕭唐古,南府宰相、韓王。
蕭惠
蕭惠(983-1056) ,遼朝中期重臣。字伯仁,又作貫寧、管寧,小字脫古思,契丹族,淳欽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孫。初從伯父蕭排押征高麗,力戰(zhàn)破高麗奴古防守之軍,以功授契丹行宮都部署。開泰時,歷南京統(tǒng)軍使,東京留守事、西北路招討使,封魏國公。后遷南京統(tǒng)軍使,歷順義軍節(jié)度使、東京留守、南院樞密使、北府宰相、同知元帥府事,北樞密使,進封韓王。重熙中,帝征西夏,惠從河南進兵,因未設(shè)備,夏師突至,軍敗,惠幾不免,軍士死傷尤重。還師,因子慈氏奴戰(zhàn)死,詔釋其罪。后改封魏王卒。
蕭樸
蕭樸,字延寧,國舅少父房之族。開泰初,蕭樸被補為牌印郎君,任南院承旨,暫管轉(zhuǎn)運事,不久改任南面林牙。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任守太子太傅。開泰二年(公元1024年),拜為北府宰相,遷任北院樞密使。蕭樸有為政之才,能窺知皇上之心意,陳奏總是合乎皇上之意,朝廷大政議事大多由他來決斷。封為蘭陵郡王,進位為恒王,加中書令。重熙初年(公元1032年),改封為韓王,拜為東京留守。及至遷太后于慶州,蕭樸徙封為楚王,升任南院樞密使。重熙四年(公元1035年),封為魏王。不久逝世,終年五十歲,贈封齊王。
張儉
張儉(962~1053),字仲寶,宛平(今北京)人,遼朝大臣,統(tǒng)和十四年(996年),舉進士第一,調(diào)任云州幕官。節(jié)度使推薦給遼圣宗,歷任樞密使、節(jié)度使、左丞相等要職,并受遺詔輔立遼興宗,興宗即位之后,加太師、中書令、尚父,先后受封為韓王、陳王。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正月二十九日,張儉逝世,終年九十一歲。
金國韓王
完顏亨
完顏亨,女真名完顏孛迭,梁王完顏宗弼之子,金國宗室。金熙宗時,封芮王,為猛安,加銀青光祿大夫。天德初年,加特進。完顏亮即位后,任命完顏亨為右衛(wèi)將軍。后因其家奴六斤誣告,被完顏亮派遣的李老僧所殺。完顏雍登基后,追封他為韓王。
完顏永濟
完顏永濟(?―1213年9月11日),本名允濟,字興勝,金世宗完顏雍第七子,金國第七任皇帝,但是沒有皇帝的廟號。大定十一年(1171年),封薛王。同年,進封禭王。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金章宗完顏璟即位,進封他為潞王,明昌二年(1191年),進封為韓王。承安二年(1197年),改封衛(wèi)王。于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金章宗病死。完顏永濟繼位。至寧元年(1213年)八月,被胡沙虎毒殺。貞祐四年(1216年),金宣宗詔追復(fù)允濟為衛(wèi)王,謚曰紹,后世稱他為衛(wèi)紹王。
完顏宗哲
完顏宗哲(?-1150年),為金朝宗室,金太宗的兒子。女真名鶻沙。
天眷元年(1138年),完顏宗順金熙宗被封為畢王。天德二年(1150年)完顏亮將益都尹畢王完顏宗哲、平陽尹完顏稟、左宣徽使完顏京等,全家屠殺。大定二年(1162年),完顏宗哲被金世宗追封韓王。
明朝韓王
1391年,朱元璋封第二十子朱松為韓王。1424年,韓恭王朱沖就藩平?jīng)龈?644年,李自成攻陷平?jīng)龈螅瑨俄n王朱亶塉西行,后得走脫,后情況不明。明朝韓王共傳13位,有3人被追封為韓王。
朱松
朱松(1380—1407) 安徽鳳陽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子,母妃周氏。洪武十三年五月二十三日生, 二十四年(1391)四月十三日受封韓王,建藩國于遼東開原(今遼寧開原)。朱松為人謹慎,聰慧機敏,博覽群書,通古今。在王位十七年,未就藩,于永樂五年(1407)十月二十日病逝于南京,年28歲。謚號憲王。葬于南京近郊。
朱沖?
朱沖,韓憲王朱松子,永樂十年嗣。時棄大寧三衛(wèi)地,開原逼塞不可居。二十二年改封平?jīng)。明仁宗即位,召沖與弟襄陵王朱沖秌、樂平王朱沖烌入朝,各獻詩頌。帝嘉悅,賜金幣有差。
宣宗初,請徙江南。不許。請蠲護衛(wèi)屯租,建邸第。許之。遣主事毛俊經(jīng)度,并建襄陵、樂平二邸及岷州廣福寺。陜西守臣言歲歉,請輟工。帝令繕王宮,罷建寺役。平?jīng)鼋舆呩,間諜充斥,沖習邊鄙利弊,正統(tǒng)元年上書極言邊事。賜書褒答。五年薨。
朱范圯
朱范圯,朱沖之子,正統(tǒng)二年封開城王,七年襲封,九年薨。在位三年,壽二十五,無子。
朱范?
朱范,朱沖之子,正統(tǒng)二年封西鄉(xiāng)王,十一年進封,景泰元年薨,在位五年,壽三十。
朱徵釙
朱徵釙,朱范之子,初封高陵王,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襲封,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薨,謚韓惠王。
朱偕?
朱偕?,朱徵釙之子,成化元年封廣安王,成化五年襲封。成化十年薨,在位六年,壽二十。無子。
朱偕灊
朱偕灊,朱徵釙之子,成化五年封彰化王,十二年進封。弘治十四年薨,在位二十六年,壽四十二。
朱旭櫏
朱旭櫏,朱偕灊之子。初封渭源王,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襲封。其性忠孝,工詩,居藩有惠政。韓府土瘠祿薄,弟王朱旭?(建寧恭安王)至,以所受金冊質(zhì)于宗室朱偕泆,事聞,廢為庶人。諸貧宗往往凌劫有司,平?jīng)鲋畢鞘懒肌⑧椦、任守德、王松先后被窘辱。嘉靖十三年(公?534年) 薨,謚韓昭王。
朱融燧
朱融燧,韓昭王朱旭櫏嫡二子,第九任韓王,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襲封。懲宗室之橫,頗繩以法。不逞者怨之,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襄陵順清王朱融焚及諸宗二百余人誣陷其奸利事。后經(jīng)查不屬實,革去朱融焚等人俸祿。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薨,謚韓定王。
朱謨?
朱謨?,朱融燧之子,初封世孫,嘉靖十七年改封世子,四十年薨,壽四十二。謚悼恭。后子朗锜襲封,追封其為韓王,改謚曰安。
朱朗锜
朱朗锜,韓安王朱謨?嫡二子,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由鎮(zhèn)國將軍改封世孫,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襲封,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薨,謚韓端王。
朱璟浤
朱璟浤(?-1600年),明朝第十代韓王韓端王朱朗锜的嫡第一子,母宋妃。他初封在隆慶四年(1570年)封世子,但未及襲封韓王就在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去世,謚號敬安世子。十一年后其孫韓王朱亶塉嗣位,追封他為韓王,謚號簡。
朱逵杞
朱逵杞,朱璟浤之子。萬歷初生,二十年封世孫,三十六年薨。謚溫穆。其子亶塉封韓王后追封其為韓王,改謚曰莊。
朱亶塉
朱亶塉,萬歷三十八年封世曾孫,三十九年襲封!睹魇贰酚涊d他被李自成所殺。
朱璟溧
朱璟溧是明太祖之子韓憲王朱松的九世孫,順治五年山西反清運動風起云涌時,他被虞胤、韓昭宣推舉為“韓王”,作為復(fù)明運動的號召。山西兵敗以后,朱璟溧逃到湖廣南明控制區(qū),不遲于1651年(順治八年)進入設(shè)于湖北房縣山區(qū)的郝永忠營里。他雖然很可能不是韓藩世襲近支,但是由于在山西等地復(fù)明志士中有一定影響,又受到夔東抗清義師郝?lián)u旗等人的鄭重接待,永歷朝廷在宗藩凋零、譜系紊亂的情況下,出于策略考慮承認了他的韓王封號。從現(xiàn)有檔案等文獻看,韓王朱璟溧的任務(wù)主要是代表永歷朝廷聯(lián)絡(luò)北方的復(fù)明勢力。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就藩陜西平?jīng)龈?/td> | ||||
稱號 | 國君姓名 | 關(guān)系 | 在位年數(shù) | 注記 |
---|---|---|---|---|
韓憲王 | 朱松 | 朱元璋、庶二十子 | 1391年─1407年 | 洪武十三年五月二十三日生,母妃周氏。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封,未就藩。永樂五年十月二十日薨。在位十七年,壽二十八。葬于南京向山之原。妃馮氏,右都督馮誠之女,葬平?jīng)龈經(jīng)隹h鸞鳳山。 |
韓恭王 | 朱沖 | 朱松、嫡一子 | 1411年─1440年 | 永樂二年封世子,九年襲封。二十二年之藩平?jīng)龈。正統(tǒng)五年薨。在位三十一年,壽四十四。 |
韓懷王 | 朱范圯 | 朱沖、庶一子 | 1442年─1444年 | 正統(tǒng)二年封開城王,七年襲封,九年薨。在位三年,壽二十五,無子。 |
韓靖王 | 朱范 | 朱沖、庶二子 | 1446年─1450年 | 正統(tǒng)二年封西鄉(xiāng)王,十一年進封,景泰元年薨,在位五年,壽三十。 |
韓惠王 | 朱徵釙 | 朱范、庶一子 | 1450年─1469年 | 初封高陵王,景泰元年襲封。成化五年薨。在位二十年,壽三十。 |
韓世子 | 朱偕汸 | 朱征釙、庶一子 | 不知何年封世子。先卒。 | |
韓悼王 | 朱偕? | 朱征釙、庶二子 | 1469年─1474年 | 成化元年封廣安王,成化五年襲封。成化十年薨,在位六年,壽二十。無子。 |
韓康王 | 朱偕灊 | 朱征釙、庶三子 | 1476年─1501年 | 成化五年封彰化王,十二年進封。弘治十四年薨,在位二十六年,壽四十二。 |
韓昭王 | 朱旭櫏 | 朱偕灊、庶一子 | 1504年─1534年 | 弘治七年封渭源王,十七年襲封。嘉靖十三年薨,在位三十一年,壽五十一。 |
韓定王 | 朱融燧 | 朱旭櫏、嫡二子 | 1536年─1565年 | 正德十年封世子,嘉靖十五年襲封,在位三十年,壽六十二。嘉靖四十四年薨。 |
韓安王 | 朱謨? | 朱融燧、嫡一子 | 追封 | 初封世孫,嘉靖十七年改封世子,四十年薨,壽四十二。謚悼恭。后子朗锜襲封,追封其為韓王,改謚曰安。 |
韓端王 | 朱朗锜 | 朱謨?、庶二子 | 1569年─1606年 | 初封鎮(zhèn)國將軍,嘉靖四十五年改封世孫,隆慶三年襲封,萬歷三十四年薨。 |
韓簡王 | 朱璟浤 | 朱朗锜、嫡一子 | 追封 | 隆慶四年封世子。萬歷二十八年薨。謚敬安。其孫亶塉襲封韓王后追封其為韓王,改謚曰簡。 |
韓莊王 | 朱逵杞 | 朱璟浤、嫡一子 | 追封 | 萬歷初生,二十年封世孫,三十六年薨。謚溫穆。其子亶塉封韓王后追封其為韓王,改謚曰莊。 |
韓□王 | 朱亶塉 | 朱逵?、嫡一子 | 1611年─?年 | 萬歷三十八年封世曾孫,三十九年襲封,薨。 |
韓□王 | 朱韶? | 朱亶塉、子 | ?年─1644年 | 不知何年襲封,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陷平?jīng)龈蟊粧段餍,被處決。 |
韓□王 | 朱璟溧 | ?年─?年 | ||
備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