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事跡
入編《當代中國》、《中國曲藝志》、《中國當代青年名人大辭典》、《中國當代藝術(shù)界名人錄》、《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大百科專家人物傳集》、《中國曲藝界人名大辭典》、《世界名人錄》等十多部書籍。
60年考進揚州市曲藝園,幼時家貧自學成才。學過揚州評話、清曲,因嗓音條件好,專習揚州彈詞,不久載譽書壇,是一位說“表彈唱俱佳”的演員,被人們譽為“彈詞皇后”、“廣陵絕唱”。初試鋒芒敢和王少堂同臺演出,王老送她一個雅號——李大膽!
2009年5月授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揚州彈詞”代表性傳承人。
60年代初
陳云同志在京觀看老藝人演出時指出:“揚州彈詞曲調(diào)單調(diào)”,她學習這一指示后受到啟迪,改革曲調(diào),創(chuàng)設(shè)新腔,在85年第三屆廣陵書薈藝術(shù)研討會上,省內(nèi)外專家一致認為李仁珍攻克了我省專業(yè)音樂工作者二十五年來一直未解決的揚州彈詞曲調(diào)單調(diào)的難關(guān),“創(chuàng)作了百多首富有特色的彈詞新腔,自成一派,形成李調(diào)!蓖晡、六月份,李任珍赴上海奇芳居書壇演出,場場爆滿,社會反映強烈,新民晚報、上海文化藝術(shù)報、解放日報、光明日報發(fā)表了“李大膽滬上行”、“揚州彈詞興盛有日”等十余篇報道、評論。上海曲協(xié)為她舉辦了“揚州彈詞、蘇州彈詞經(jīng)驗交流會”,
社會評價
上海文藝、新聞、出版界知名人士及我市有關(guān)領(lǐng)導前往觀摩其演出,李任珍一個半小時的說表彈唱表演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評,上海評彈名家朱介、顧宏伯等人士一致認為:“李任珍說表細膩,層次清楚,角色分明,功底深厚,氣質(zhì)好,這個人不得了,阿拉上海沒!鄙虾騽W院教授陳汝衡當眾提示出贈李仁珍:“揚州彈唱最精真,衰落而今技藝陳,李調(diào)多姿評借鑒,開來繼往是仁珍!鄙虾V播電臺錄制了《李仁珍揚州彈詞專輯》、上海電視臺繼蔣月泉之后為李仁珍拍攝了電視片。上海演出結(jié)束凡揚后,省文化廳、曲協(xié)和市文聯(lián)分別予以表彰,頒發(fā)證書。1988年,新民晚報記者周丁在“維揚珍珠落玉盤”文中評價李仁珍:“這位十三歲起就問師的女演員,從繼承的臺階步入創(chuàng)造的殿堂,光彩照人。揚州評話彈詞的專業(yè)演員包括南京、鎮(zhèn)江和上海的幾位,才幾十人,鼎盛于百年前的這門曲藝寥落至此,當今老觀眾視李仁珍為明珠,彌覺珍貴,是很自然的!
相關(guān)事件
曾參加全國曲藝凋演、上海首屆曲藝節(jié)(全國曲藝精英薈萃、南北曲藝名家專場演出)、首屆中國曲藝節(jié)(主會場、開幕式演出)、二屆中國曲藝節(jié)、首屆全國曲藝(鼓曲唱曲)大獎賽、98NCA中國曲藝薈萃,90江蘇之星綜合文藝晚會和中南海、民族文化宮,赴朝鮮等交流、比賽、匯報、訪問演出。多次與日本、朝鮮藝術(shù)家交流演出,成功舉辦“中日藝術(shù)家演唱會”,與日本、蘇聯(lián)作家代表團和美國、挪威、德國戲劇家進行文化交流。曾先后為張愛萍、楊尚昆、江澤民、陳丕顯、彭沖、黃鎮(zhèn)、金日成等中外領(lǐng)導人演出,受到他們的贊譽,朝鮮黨中央書記、文化部長稱她是作曲家、演唱家。國內(nèi)名家徐平羽、曹禹、王朝聞、馮亦代、費孝通、白樺、茹志娟、羅揚、吳宗錫等一致認為:書正、味美、清麗高雅,婉約纏綿,風格獨特,韻味繞梁。終于把彈詞的演唱藝術(shù)推向新的階段。
創(chuàng)作成就
81年,揚州地區(qū)舉辦戲曲、曲藝比賽,參賽節(jié)目《歌吹古揚州》、《恭喜發(fā)財》雙雙獲優(yōu)秀創(chuàng)作獎、優(yōu)秀表演獎;爾后曾多次獲省、市優(yōu)秀創(chuàng)作獎、優(yōu)秀表演獎。
84年夏,為上海電視臺拍攝的《古運河畔》設(shè)計主題音樂并擔任劇中角色,該片曾參加國際計劃生育會議展播;從89年以來曾為中外十幾部電影電視片配音表演。中央電視臺一、二、四、七、十一頻道錄制發(fā)表彈詞、清曲書目40多個,出版磁帶4合,有20多個彈詞、清曲作品入編《中國曲藝音樂集成》,編寫《李仁珍唱腔集》。
90年獲首屆全國曲藝(鼓曲唱曲)大獎賽表演一等獎、創(chuàng)作、音樂設(shè)計三等獎,95年獲二屆中國曲藝節(jié)牡丹獎,92年省政府授于全省文學藝術(shù)最高獎項—江蘇省文學藝術(shù)獎(二屆),事跡參加96江蘇省“五個一工程”展覽。(90年參賽作品揚州彈詞《歌吹古揚州》,95年參賽作品揚州彈詞《望江樓》)
代表作品
彈詞、清曲:
《江姐》、《唱支山歌給黨聽》、《詠梅》、《水鄉(xiāng)漁歌》、《運河聯(lián)曲》、《送禮》、《歌吹古揚州》、《恭喜發(fā)財》、《贊頌高仁林》、《杜十娘》、《黛玉悲秋》、《午夜鐘聲》、《最美揚州橋》、《張玉良傳》、《西廂記》、《珍珠塔》等。擁有著作權(quán)作品:《西廂記》、《珍珠塔》、《落金扇》、《審刁案》、《玉蜻蜓》、《張玉良傳》、《江姐》、《六號門》、《一鍬土》、《送禮》、《歌吹古揚州》、《恭喜發(fā)財》、《杜十娘》、《詠梅》等;清曲《運河聯(lián)曲》、《狹路相逢》、《風仙傷別》等,1992年,載入《中國文藝家傳集》(第一部)1360頁,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離調(diào)《你允許三月三》、波揚《一輪明月》、軟平《風風雨雨》,1987年6月,載入《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江蘇卷》上冊出版;《道情》(三)、(四)《海曲花》、《剪剪花》、彈詞《西廂記》、《歌吹古揚州》、《恭喜發(fā)財》、《張玉良傳·求潘·護畫》,1987年6月,載入《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江蘇卷》上冊出版;《道情》(三)、(四)《海曲花》、《剪剪花》、彈詞《西廂記》、《歌詠古揚州》、《恭喜發(fā)財》、《張玉良傳·救潘·護畫》,1987年6月《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江蘇卷》下冊出版;《歌吹古揚州》、《小小瘦西湖》、《風風雨雨》、《西廂記·赴約》、《一輪明月》、《杜十娘投江》、《望江樓》、《恭喜發(fā)財》,1985年,載入《李仁珍唱腔選段》,由上海有聲讀物公司出版;《風仙傷別》、《你允許我三月三》,1986年,載入《揚州之歌》,由中國唱片上海分公司出版;《李仁珍與揚州彈詞專輯》,1985年,由上海廣播電臺錄制,1985年載入《上海廣電報》第34期;《婉約纏綿,甘之如飴》,1985年,由上海電視臺拍攝;《李仁珍與揚州彈詞》,1991年1月,由江蘇、揚州電視臺拍攝電視片;《落金扉》90集電視書場,1994年,由揚州電視臺拍攝單人表演;彈詞《岳臨城下》、《三笑》、《送瘟神》、《唱支山歌給黨聽》、《人民大會堂》、《打倒四人幫》、《水鄉(xiāng)漁歌》、《午夜鐘聲》、《賞月曲》、《最美揚州橋》及揚劇《女縣令》幕間音樂等。
成就
李仁珍,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著名揚州彈詞表演藝術(shù)家,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曾獲得首屆全國曲藝大賽表演一等獎,中國曲藝“牡丹獎”等。首創(chuàng)揚州彈詞“李派”“李調(diào)”,被譽為“彈詞皇后”。
李仁珍,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著名揚州彈詞表演藝術(shù)家,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曾獲得首屆全國曲藝大賽表演一等獎,中國曲藝“牡丹獎”等。首創(chuàng)揚州彈詞“李派”“李調(diào)”,被譽為“彈詞
小放牛唱進城
1946年的春天,李仁珍出生在揚州西郊農(nóng)村。自小就聰明伶俐的她,很受祖父的寵愛。她記得最清楚的,就是祖父常常把她扛在肩頭,和一幫老學究坐在一起,誦《三國》,讀《水滸》。年幼的她,看著這些大人搖頭晃腦,樂在其中,常歪著腦袋不解地問祖父,“這讀書哪來這么大的樂趣?”祖父回答她,“奧妙都在書中!被蛟S她當時并不知道,那些書中的兒女情長,英雄氣概,就如此潛移默化到她幼小的心靈中了。
那時的農(nóng)村,經(jīng)常有一些文娛宣傳隊走村串鄉(xiāng),恰巧,平時用來排練節(jié)目的“俱樂部”,就在李仁珍家隔壁。每當鑼鼓喧天,弦歌飛揚時,李仁珍就會忍不住好奇,偷偷溜過去觀看。因為祖父盡管非常寵她,但并不希望她學唱歌,跳舞,“女孩子整天在外面瘋瘋癲癲,有點不正經(jīng)。”
可是,李仁珍實在是太喜歡唱歌了,就連那些田間地頭的秧歌號子,也能讓她聽得入迷。一到俱樂部排戲,她硬是擠進去,跟著唱!皠e人念一遍的詞,自己沒記住,我就在一邊提示他!弊匀欢,她就成為了“俱樂部”里的一員。
“開始是唱《五姊妹夸夫》,我一唱,大家都笑,我那么小,哪來的u2018夫u2019呢?”逐漸地,李仁珍也有了自己的“保留曲目”,那就是一段《小放!罚宄和娴纳ひ,無邪單純的表情,讓她成為了方圓十里的小紅人。就連開始反對的祖父,也默認了她的“演藝”。也正是這段《小放!罚屗趫罂记噲F時,獲得了一路綠燈。
日練夜練唱得喉嚨吐血
剛開始進入曲藝團學習,李仁珍感到有些不適應。最主要的是覺得“不熱鬧”,不像鄉(xiāng)村“俱樂部”那樣,整天都是歌聲沸天的!按蠹叶甲谀抢飳W習,一坐就是大半天!
逐漸地,她就感覺到藝術(shù)的奧妙來了。以前在鄉(xiāng)下,都是憑著一副好嗓子,但是團里的老師唱起來,“每個字都是u2018立u2019在嘴里的”。而她從前在鄉(xiāng)間聽到的那些號子,原來都有名字,或叫《銀鈕絲》,或叫《耍孩兒》。一旦邁入藝術(shù)的大門,就一發(fā)不可收了。她每天雞鳴即起,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甚至走路也在口中念念有詞。
和她的刻苦相比,當時生活條件的艱苦,更是讓她難忘。
因為家境窘困,她帶到團里的所有鋪蓋,只有一張草席,就連被褥都是和師姐共用的。有次飯菜票丟了,她只能每頓泡咸菜為食。走在路上,腿腳發(fā)飄,“忽然就覺得喉嚨一甜,吐出一大口血來”。老師趕忙把她送到醫(yī)院,醫(yī)生也沒檢查出什么毛病來,只是囑咐她,“不能這么苦自己了。”
盡管生活艱辛,但是在藝術(shù)的海洋中,李仁珍卻樂在其中。當時,揚州有不少劇團,京劇、越劇、淮劇,經(jīng)常會有演出。憑著曲藝團演員的身份,可以享受免費看戲的特權(quán)。舞臺上的流光溢彩,也深深影響了李仁珍的藝術(shù)風格。她的齒音、嗓音、喉音等基本功,就顯得格外扎實,語言的韻律感、節(jié)奏感也很強,形成了她特有的清新婉轉(zhuǎn)、明麗動人的口風。李仁珍吸收戲劇的“現(xiàn)身中說法”,廣收博采戲劇手法,來豐富彈詞的表演手段。
跑碼頭時,大眼鏡蛇爬進屋
第一次登臺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有些模糊不清了!爱敃r個子很小,書臺很高,經(jīng)常是觀眾把我抱上去!北M管人小,但是她那玲瓏剔透的嗓音,還是讓她擁有了不少自己的書客。
做演員,就需要經(jīng)常在外面跑碼
冬日,一絲斜陽,暖暖地照射在客廳地面上。
轉(zhuǎn)瞬之間,那絲陽光,似乎跳躍到琵琶上來了。
李仁珍一撥琵琶,就是一陣急切,宛如珠落玉盤。這是《杜十娘》的一段前奏,唱腔未開,已是風高浪急,杜十娘坐在船中,百般思量的苦悶呼之欲出;秀敝,唱腔起,高如閑鶴穿云,低若幽咽泉流。讓人難以辨別,眼前人是李仁珍,還是杜十娘。
如今的李仁珍,被業(yè)內(nèi)業(yè)外尊稱為“彈詞皇后”。她用手中的琵琶,開啟了屬于自己的時代,也締造了揚州彈詞的高峰。然而,回首這一生的藝術(shù)生涯,李仁珍說得最多的,還是那種深入骨髓的艱辛。
頭。表演曲藝的,經(jīng)常是一個人獨身在外。對于當時還是小女孩的她來說,生活上是個不小的考驗。表演完,書場上的書客散去了,孑然一身的她,還要忙著自己燒飯,鋪床等。
而在金湖演出的經(jīng)歷,更是讓李仁珍至今想起來,還會覺得非常后怕!拔易谒奚崂餃貢,忽然聽到背后有老人咳嗽的聲音,我掉頭一看,竟然是一條巨大的眼鏡蛇,就盤在房梁上,對我吐著信子!崩钊收鋰樀脢Z門而逃,連忙喊人過來打蛇。后來才知道,這條眼鏡蛇是從馬戲團里溜出來的。
這些磨難,還可以克服。但是在“文革”期間,她也遭到了批斗!拔也20歲出頭,哪知道那些斗爭,就覺得莫名其妙被卷了進去,整天被押著,還要剪我頭發(fā)!崩钊收鋰@了一口氣,“但無論環(huán)境多惡劣,我都在想,從事藝術(shù)總沒有錯!
彈詞皇后驚艷上海灘
“文革”過后,李仁珍的藝術(shù)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她忽然發(fā)現(xiàn),有那么多的藝術(shù)需要學,有那么多的功課需要補,也正是在那個時候,社會對文藝的需求猛增,整個曲藝團都在忙著“演新出新”,“拿個話本來,迅速就要編上曲,立到臺上去演出。”
很多時候,李仁珍都在忙著“編曲”。說來也怪,李仁珍接受的正規(guī)聲樂訓練并不算多,但是她對于音符有一種天生的熟悉感,她很快就能自己用簡譜記樂譜,并逐漸推廣開來,“有些調(diào)子我不喜歡,就自己編新的旋律”。在農(nóng)村,在城市,在一場場演出中,李仁珍的“李調(diào)”已經(jīng)在不自覺中具有雛形。
1985年,在李仁珍的演藝生涯中,絕對是一個轉(zhuǎn)折點。當年,她獨自一人,來到上海奇芳居書場演出,上座率達到了場場爆滿的奇跡,《解放日報》、《新民晚報》等報刊連續(xù)發(fā)表了10多篇評論文章。
一個來自揚州的彈詞演員,為何能夠在語言不通的環(huán)境中,取得如此驚人的上座率?中國曲協(xié)上海分會在上海市文聯(lián)大廳舉辦了“揚州彈詞、蘇州彈詞經(jīng)驗交流演出”活動,以李仁珍為主,她一人就演出了一個半小時,彈詞名家朱介生、顧宏伯等人一致叫好:“李仁珍說表細膩,層次清楚,角色分明,表演自然,功底深厚,氣質(zhì)好,這個人不得了,阿拉上海沒。”
從此,“彈詞皇后”李仁珍的名號,就響徹了大江南北。她的“李調(diào)”,也被大家所熟知并認可。隨后,李仁珍又將全國曲藝大賽表演一等獎、中國曲藝牡丹獎等獎項收入囊中。
在中南海演出時,黃鎮(zhèn)同志特地走到她面前,蹺起大拇指說:“你演得交關(guān)好,交關(guān)好!”在揚州接待當時的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時,一曲《歌吹古揚州》受到金日成主席的贊譽,稱此開篇“詞美,曲美”,稱她為“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
李仁珍,將揚州彈詞這項藝術(shù),推上了新的高度。
一人之力難抵曲藝衰落
但是,“彈詞皇后”的美譽,“李調(diào)”的形成,并沒有讓李仁珍有一種“大紅大紫”的感覺。相反,在上世紀90年代,全國的傳統(tǒng)藝術(shù)都走了下坡。身在其中,僅憑李仁珍一人之力,也難以抗衡。
“當時,我在團里,肩負著很重的演出任務,經(jīng)常到外地去演出。眼見著,那些書場越來越少,來看演出的書客們,也是越來越稀。”李仁珍嘆了口氣說,“我也知道,這是大環(huán)境,但是我總是想,憑著我的藝術(shù),能夠延緩一點曲藝衰亡的速度!
在上海,房子漏水,半夜醒來,拖鞋都浮了起來,她二話不說,只是收拾好琵琶,不讓樂器受潮;在丹陽,因為語言不通,所以書客們聽不懂她在演什么,但是她還是堅持了下去,“哪怕只有一個人,我都要演下去!
落日余暉,逆光而行的李仁珍,有一種旁人無法理解的“固執(zhí)”。
退休后,李仁珍也沒有放下手中的琵琶。去年,揚州藝!扒嚢唷钡膶W生們結(jié)束了在校學習,他們的每一步成長,都凝聚著李仁珍關(guān)切的目光。
盡管在舞臺上接受過無數(shù)次的掌聲,但是在課堂上,學生們齊刷刷的掌聲還是讓她感到了一種震撼。
還記得第一天給孩子們上課,我給他們表演了一出彈詞,樂音剛落,教室里的掌聲經(jīng)久不息。在那一刻,我覺得這些掌聲比以往的任何一次贊許都珍貴。”也就是在那時,李仁珍下定決心,要把每個學生都雕琢成器,“學生的天資有高低,如果是塊玉,那就要打造成傳世精品。哪怕是塊磚頭,也要塑造得有模有樣。”
3年時間,彈指一揮間,匯報演出結(jié)束后,孩子們不舍地抱著李仁珍哭起來,淚水模糊了彼此的眼睛!拔曳路鹉軌蚩吹剑业乃囆g(shù)生命,揚州彈詞的藝術(shù)生命,都會在這些孩子的身上,得到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