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履歷
2016年
3月倡議發(fā)起籌備成立西安市當代陶藝文化研究院;
2015年
8月策劃《心隱終南48小時》文化主題藝術實踐活動;
7月策劃發(fā)掘保護陜西傳統(tǒng)陶瓷繪畫活動u2022第一回(老碗繪);
3月倡議發(fā)起籌備成立陜西省書畫篆刻學會;
2014
年創(chuàng)意監(jiān)制篆刻衍生品《心印口傳》;
創(chuàng)作篆刻裝置《唐代印象》系列作品;
《孤山影若》個展(西安2014.5);
創(chuàng)作篆刻裝置作品《溶蝕》(2012-2014);
策劃《首屆品藝六人藝術作品微展》(西安2014.3);
1月創(chuàng)建品藝團隊;
2013年
創(chuàng)作《漢泥手拓中華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化》系列作品;
創(chuàng)作篆刻裝置《心靈朝圣》系列作品;
創(chuàng)作篆刻裝置《元亨利貞》系列作品;
創(chuàng)作篆刻裝置《佛相心語》系列作品;
2012年
創(chuàng)作裝置作品《重燒·添彩》、《重燒·再等千年》;
創(chuàng)作篆刻裝置《心靈素食·儒、釋、道》系列作品;
創(chuàng)作篆刻《弧度上的方寸·金玉》系列作品;
創(chuàng)作篆刻《弧度上的方寸·心靈皈依》系列作品;
創(chuàng)作篆刻裝置作品《溶蝕》;
2011年
創(chuàng)作篆刻裝置《心印·供養(yǎng)、朝圣、放生》系列作品;
創(chuàng)作《心靈供養(yǎng)》佛造像系列作品;
2010年
創(chuàng)作篆刻裝置《漢風》系列作品;
2009年
策劃當代中國書畫名家系列畫冊印制;
創(chuàng)作篆刻裝置《盛世中國瓦》系列作品;
2008年
策劃并發(fā)起“保護發(fā)掘中國西部傳統(tǒng)陶瓷繪畫藝術活動”;
2006年
創(chuàng)建當代中國書畫名家個人官方網(wǎng)站;
2004年
創(chuàng)作巨型吉語陶印,突破傳統(tǒng)篆刻藝術只重視實用性,突出現(xiàn)代篆刻藝術的視覺效果和現(xiàn)代篆刻裝置藝術的新理念;
2001年
創(chuàng)建文化藝術公益網(wǎng)站--新西部藝術網(wǎng)。
參展記錄
2014年《孤山影若》個展(西安2014.5)。
藝術評論
烈火結佛心
張渭《心印·朝圣》系列初記
文/吳克敬
積塔、豎碑、造像,有史以來,都是有大心愿的人,苦其心志,所進行的大公德。張渭先生是我摯友張之的至交,忽一日識其面目,即使我心里驚呼,遇到靈人了。接下來深交,更是堅定了我最初的感受。我的這一感受,無他,唯只出于他手下那一尊尊絕美的如來造像了。
境由心造,佛由心生。張渭如沒有那一份誠摯的佛心,他是不會潛心在陶泥堆里,然后又用心在熊熊的爐膛前,
烈火燒結那許多發(fā)乎于心的陶佛了。我沒能眼見他造佛的過程,但我從他帶在身上,常換常新的眾多陶佛造像可以猜測,他該是怎樣的執(zhí)著,又該是怎樣的無悔了。在造像的過程中,陶泥濺在了他的臉上,他是不覺的,既不覺,自然也不會去擦拭,滿臉都濺上陶泥,他會是怎樣一幅形容呢?自己該不會把自己也填進爐膛里,與他心造的陶佛,一起浴火重生!
對一個人有了特殊的感受,大概是會這么來想的。張渭在造像的時候,是有讓自己浴火的欲望的,肉身的他,暫且不能蹈火,就只有借助它所捏造的陶佛了。所以,在我恭賞他燒造的陶佛時,忍不住要看多他一眼的,發(fā)現(xiàn)他與那些浴火后的陶佛,有著一種神性的相似,更有一種玄秘的相通。
張渭造像,不像現(xiàn)在的道場,有了錢,極盡可能的高大,極盡可能的奢華,鋼鑄石雕,鍍銀貼金,動輒幾十萬,幾個億,那可真叫一個排場。不只今天如此,古來就有記錄,史載北魏文成帝的興光元年,也就是陽歷的454年,就曾在大陸的南北東西中,修造了五尊釋迦摩尼的立像,身高丈六,用赤金各2.5萬斤。后來的獻文帝,于天宮寺再造佛祖立像,高四丈三尺,耗赤金10萬,黃金600斤。張渭不然,他沒有那么大的財力,所具有的,就只是他求真向善的一片佛心。
多么精細的陶佛呀!小則拇指一般,大了不過筆筒,簡約得叫人心傷,樸素得叫人心痛。我還能說什么呢?再說都是多余,但我記得廈門南普陀寺老法師妙湛所常念叨的一句偈語:
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此生不修行,披毛戴角還。
2012年4月12日西安曲江
金石不隨波
文/張之
前幾天,張渭給我寄來一批佛造像的作品照片,一件件精美作品把我震撼的都不能用語言來說,從材質(zhì)、從刀法、從構圖、從造形、從顏色都是從來沒有見過。佛造像我見過的多了,但是他這種做法從來沒有在我視線中出現(xiàn)過。前天他送我了一個5厘米見方的佛造像小擺件,我太喜愛了,馬上在家中騰出一個桌子,將這尊佛造像恭恭恭敬敬請上去了。
張渭多年從事篆刻藝術,早年跟隨陜西篆刻大師傅嘉儀先生學習,他的可貴之處在于學習中善于思考,反對步亦步亦趨的作法,喜歡從多種角度來考慮同一個問題,善于將不同的元素融入到篆刻之中,這些作法為他作品的突破做了很好的鋪墊。
中國藝術品從遠古到現(xiàn)在都在追求一個 “變”字。只有變才能不斷完善和豐富,才能生存。許多藝術品從最初的起源到最后的定形,它的功能、材質(zhì)和制做方式或多或少都在變化,甚至完全不同,印章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最初的印章是一種信物,是認定真假的一個器物。它最初是蓋在泥上,被蓋泥土上的物件叫“封泥”,F(xiàn)在它蓋在紙上,它是一幅書畫作品不可缺少的元素。隨后出現(xiàn)許多種類印章如“吉語印”、“肖形印”等等,這些印章已經(jīng)沒有憑信的作用了,但是它起到了美化作品的作用,是一書畫作品不可分割的部分。實用品和藝術品往往不是那么清晰分清,但是藝術家和匠人的區(qū)分卻是明顯的,藝術家在創(chuàng)造作品而匠人卻在重復作品。張渭感動我的是他在創(chuàng)造作品,每一次看到他的作品都是那么驚奇,我很佩服他的膽量,敢于到別人沒有去的領地來開拓,敢于在自己固有的陣地向外突擊,當今許多篆刻人,多沉醉于點點畫畫的精雕細刻時,他卻大膽的跳出了這些牢羈,帶領我們走進一個新的天地,看他的作品或巧、或拙、或工、或意、或率真、或雄健,無論如何都他真情的宣泄,都體現(xiàn)他藝術探索的精神。
每次看到他的作品就像看一個風景,他會帶你走著一條你從沒有走的小路,一路景色會不斷收入的眼底,讓你一路驚奇一路感嘆,又讓你有所啟示,這就他作品可貴之處。他的作品沒有現(xiàn)今的那種浮躁,在喧囂的城市中已然保有是那份少有的寧靜。
2012年4月13日? 張之寫于西安畔齋
作者為西安市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