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張志和(714——774),本名龜齡,字子同,號玄真子。祖籍婺州(今浙江金華),隋末,其七世祖張宏任饒州別駕,后棄官居黟縣赤山鎮(zhèn)(今安徽省祁門縣祁山鎮(zhèn))之石山塢。祁門建縣時,以其祖基為縣署,張氏即移居潤田(今燈塔鄉(xiāng)張村庇)。
張志和16歲時以明經擢第,任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不久,因事被貶為南浦(今四川萬縣)尉。此后,無意仕進,回祁居住。此時,其母去世,遂葬母于潤田,在家守制3年。隨后,其妻程氏亦故,即離家出走,浪跡江湖,往來于苕、霅(浙江北部二溪名,流入太湖)間。朝廷多次召他任職,均辭謝。唐肅宗賜奴婢各一,志和取名為“漁童”、“樵青”,漁童為之劃船提竿釣魚,樵青為之砍柴煮茶燒飯,主仆3人過著隱居生活。其兄浦陽(今浙江浦江縣)縣尉鶴齡,恐他浪跡不還,便于會稽(今浙江紹興)為之買地蓋房,志和晚年即在此隱居。大歷九年(774),志和去湖州拜訪新任刺史顏真卿,與真卿等人東游平望驛(今屬江蘇省吳江縣),溺水而死,終年60歲。
張志和是唐代著名詩人,今傳《玄真子》3卷,詩詞9首,其中《漁父詞》五首之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不僅傳誦海內,長盛不衰,且遠播異域,被編入日本漢詩集《國經集》。志和還擅長絲竹和繪畫!缎绿茣贩Q其“酒后擊鼓吹笛,或閉目,或背面舞筆飛墨而成,景象奇絕”,足見其畫藝之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