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張潛(1472-1526年) 字用昭,號東谷, 今秦安縣隴城鎮(zhèn)部閣堂村人,張錦之子。 張潛生而穎秀,八歲能詩。于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登弘治丙辰進士第,授戶部主事擢員外郎,丁艱服除改禮部郎中。后提任直隸廣平府知府(為一府之最高行政長官,正四品),在職五年,郡中稱治。隨后又遷任山東布政使司右參政。因事遭誣,以計典罷,中外惜之。晚年家于華州。與武功康海、渼陂王九思相友善,常在一起飲酒作詩揮翰,縱談今古。
張潛的代表詩作有《伏羲卦臺》、《渭水秋聲》等。
張潛遵父命,學(xué)于大學(xué)士李西涯(相國)先生之門。故所造弘而所至籍甚。張潛與人處,勤勤懇懇,楊一清督學(xué)關(guān)中,得張潛及李夢陽、張光世皆為才子。張潛年未六十因哭子之榘(舉人)得疾,卒于華州。
子之榘,有孝行,以鄉(xiāng)舉肄業(yè)于太學(xué),夢母病馳歸,而母果病寢疾。之榘禱天愿以自身代替母死,哭而不起,母病逝,之榘廬于墓側(cè),雪夜伏墓而泣久之,墓側(cè)有翔鳥涌泉之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