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這種DNA重組技術(shù)將不同種類細胞中或者在不同生命體中移植的DNA進行重新組合。這種技術(shù)有可能會創(chuàng)造出新形式的。
理解
外源DNA片段和線狀質(zhì)粒載體的連接,也就是在雙鏈DNA5’磷酸和相鄰的3’羥基之間形成的新的共價鏈。如質(zhì)粒載體的兩條鏈都帶5’磷酸,可生成4個新的磷酸二酯鏈。但如果質(zhì)粒DNA已去磷酸化,則吸能形成2個新的磷酸二酯鏈。在這種情況下產(chǎn)生的兩個雜交體分子帶有2個單鏈切口(圖1.8),當雜本導入感受態(tài)細胞后可被修復。相鄰的5’磷酸和3’羥基間磷酸二酯鍵的形成可在體外由兩種不同的DNA連接酶催化,這兩種酶就是大腸桿菌DNA連接酶和T4噬菌體DNA連接酶。實際上在有克隆用途中,T4噬菌體DNA連接酶都是首選的用酶。這是因為在下述反應(yīng)條件下,它就能有效地將平端DNA片段連接起來。
延伸
指將植物移動到其他地點種植,后引申為將生命體或生命體的部分轉(zhuǎn)移,將身體的某一部分,通過手術(shù)或其他途徑遷移到同一個體或另一個體的特定部位,并使其繼續(xù)存活的方法。軟件工程中,程序往往被視為有生命的機體,將源代碼從一種環(huán)境下放到另一種環(huán)境下運行也可以稱為移植。 外科學中,移植是指將一個個體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移植物)用手術(shù)或其他方法,導入到自體或另一個個體的某一部位,以替代原已喪失功能的部位的技術(shù)。
瑪克辛·弗蘭克·辛格于1957年在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獲得了生物化學的博士學位。從1956年至1958年,作為一名美國公眾健康服務(wù)部的博士后研究員她在馬里蘭州(Maryland)貝斯達市(Bethesda)的國立健康學院(NIH)工作。在1958年至1974年間,她在酶與細胞生物化學部門擔任化學研究員。在1974年,她成為NIH的核酸酶部門的主任,這個部門隸屬于貝斯達的國立癌癥學院的癌癥生物學與診斷系(DCBD)。在1980年,她成為了DCDB生物化學實驗室的主任。在1988年,辛格被任命為華盛頓的卡內(nèi)基學院(Carnegie Institution)的校長。同時,她也繼續(xù)作為名譽科學家為國立癌癥學院進行遺傳學研究工作。
在1973年,第一次成功重組DNA(或成為“疊接”基因)之后不久,關(guān)于操控基因物質(zhì)的倫理道德和安全方面的爭論便愈演愈烈。辛格協(xié)助NIH規(guī)劃出了在次領(lǐng)域進行安全研究的指導方針。她向公眾闡明了這種科技有可能為研究疾病——尤其是嚴重的和無法治愈的疾病——所帶來的益處,她還針對公眾的恐懼而對重組DNA的危險和道德倫理進行了解釋說明。
辛格近期的研究主要是在被稱作基因株(LINES)的大量重復的DNA序列上——在哺乳動物的DNA中這些序列在多處散布。她和她的同事尤其對1號株感興趣,這種株在人類的DNA中重復了數(shù)千次。他們主要對1號株的線素移動方式進行試驗,相信1號株的調(diào)換方式可以為理解基因疾病帶來重要影響。辛格也對癌癥和血友病的治愈方法進行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