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覃海安(1822—1868),壯族,原名覃永貞,字墨波,廣西武鳴縣雙橋鄉(xiāng)蘇宮村人。25歲中舉,此后,幾次會試不第。曾在東蘭一帶設(shè)館任教,后又在衡陽花藥寺收授生徒以維持生活,窮困終身,47歲時客死書館。覃生前寫過許多詩,但大半散失,除了方志略有所錄外,韋豐華在《今是山房吟余瑣記》中收輯其詩,并稱覃為一代詩才,為粵西所少見。海安詩作今存30余首,大都是七言律體,或吊古傷今,或詠物寫事,或唱和贈酬,或發(fā)抒不平!抖奸T雜興》組詩是其在北京會試時所作,其中一首寫的清代咸豐七年(1857年)英法聯(lián)軍攻入廣州挑起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情況,詩人對外國侵略者的憤慨,對投降賣國之輩的譴責(zé),通過連串典故的構(gòu)成畫面形象!段渚壙h圖經(jīng)》稱贊其詩“精警遒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