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辛亥革命后,海豐新舊勢力的斗爭很激烈,海豐中學的師生明顯地分成兩大陣營。以彭湃、陳魁亞、鄭志云為代表的一批進步青年學生,憂國憂民,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經(jīng)常開展各種愛國運動問題的討論和宣傳。1915年日本帝國主義以贊助袁世凱復辟帝制為誘餌,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并于5月7日發(fā)出最后通牒,迫使袁世凱賣國政府屈服,引起了中華民族的強烈憤慨,紛紛起來反對?谷辗丛睦顺本淼侥匣,1916年5月7日,陳魁亞等進步學生舉行了“五七”國恥一周年的紀念集會,并舉行了反日愛國的示威游行,對海陸豐人民開展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教育和動員,在這個基礎上,組織了“群進會”,探討中國革命的前途,并開展一些反帝反封建的實際斗爭。是年秋,大地主豪紳陳月波陰謀在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方飯亭”旁為林干材豎石像,歌頌這個殺害幾百名農民的劊子手“功德無量”。彭湃、陳魁亞等通過貼墻紅(墻報)歷訴林干材的罪行,并與陳月波進行說理斗爭,逼使反動勢力把林干材雕像沉于大海。
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陳魁亞和鄭志云等組成海豐縣學生聯(lián)合會,開展愛國宣傳,抵制日貨。同年8月,彭湃從日本血書“毋忘國恥”四個大字寄給海豐學生聯(lián)合會,表達了留日學生的支持。陳魁亞積極組織話劇團和演講隊下鄉(xiāng)宣傳反日愛國的道理。
1921年夏天,彭湃從日本學成回到海豐,成立“社會主義研究社”,陳魁亞、鄭志云、陳修、林盨、林鐵史、李國珍等成為該社重要成員。通過“社會主義研究社”的活動,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把一批進步青年培養(yǎng)成為后來農民運動和蘇維埃時期主要領導成員。1921年10月1日,彭湃被任命為海豐縣勸學所長(次年改為教育局長)后,挑選陳魁亞等為局員。陳魁亞全力協(xié)助彭湃搞好教育改革,振興海豐教育事業(yè),制定了“普及教育,辦農民夜校,務使教育為勞動者和貧民服務”的教育方針,使教育為廣大勞動人民服務。
1922年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陳魁亞協(xié)助彭湃通過組織學生慶祝節(jié)日,開展革命宣傳。5月4日,彭湃和陳魁亞等組織各校師生在海城東倉埔(即現(xiàn)在的龔場)集合,由楊嗣震向師生作了《“五一”運動紀念日是社會運動的紀念》的演說。然后,舉行規(guī)模盛大的游行。隊伍高擎“赤化”兩字大紅旗,唱著彭湃創(chuàng)作的《勞動節(jié)歌》,對海城民眾震動很大,引起了反動勢力的驚恐。5月9日,陳炯明撤去彭湃的教育局長之職,隨著,陳魁亞、楊嗣震、李春濤等都被革職,于是他們追隨彭湃到農村開展農民運動。
1923年元旦,縣總農會成立,彭湃任會長。陳魁亞協(xié)助彭湃處理農會的事務工作。同年8月間,發(fā)生“七五”農潮,農民受災要求減租,遭到陳炯明的鎮(zhèn)壓,被抓去25名農會干部。陳魁亞為營救農會干部出獄而四處奔波。11月,他協(xié)助彭湃在汕頭發(fā)起組織“惠潮梅農會”。他和林盨、杜式榜等分別到潮安、澄海、潮陽、五華、紫金、普寧、惠來、陸豐等縣、宣傳農運,建設農會,直到擁有數(shù)十萬農會會員,對海豐農會給以莫大的支援,逼使陳炯明不得不向彭湃讓步,釋放被捕的農會干部,同意恢復農會。
1925年3月間,第一次東征勝利后,陳魁亞被任命為縣教育局局員,后接任局長。任職期間,他大力提倡普及教育,發(fā)展農村小學,開設平民夜校、農民夜校、婦女識字班,做出一定成績。在此期間,陳魁亞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他受彭湃派遣,與陳頌、彭奕、吳棣伍前往普寧縣搞農民運動,組織普寧縣農民協(xié)會,成立中共普寧黨支部,他任支部書記。1925年冬他組織普寧縣農民圍攻縣城,取得了減租減息的勝利,大掃地主階級的威風。隨著斗爭形勢的發(fā)展,汕頭地委決定在普寧成立“部委”,書記仍為陳魁亞。
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正在普寧縣檢查工作的潮梅海陸豐辦事處農軍部主任李芳歧與中共汕頭地委聯(lián)絡中斷,決定由陳魁亞前去找中共海陸豐地委書記張善銘聯(lián)系。他冒著大雨奔赴海陸豐,與張善銘取得聯(lián)系并決定以革命暴力反擊反革命暴力的方針后,及時趕回,在普寧塔腳與楊石魂、林盨、李芳歧共商暴動大計。決定由陳魁亞部署落實暴動計劃,李芳歧擔任軍事總指揮。4月23日,他們率領四面八方的武裝農民圍攻普寧縣城,守敵拚死頑抗,攻城的武器彈藥不足,縣城沒有攻下來,但殲滅了從汕頭調來救援的一個連。汕頭反動派聞訊萬分恐慌,繼續(xù)派反動武裝增援。為了減少損失,陳魁亞、李芳歧把農民自衛(wèi)軍撤退到陸豐新田。根據(jù)中共海陸豐地委的建議,把所有農軍編為惠潮梅農工救黨軍,向五華轉移,隨即向粵贛邊進發(fā)。部隊到尋鄔后,派員到武漢向中共中央?yún)R報。當時汪精衛(wèi)已同蔣介石相勾結,聯(lián)手反共。救黨軍轉戰(zhàn)湖南汝城,又遭到國民黨軍隊的伏擊,救黨軍雖英勇作戰(zhàn),終因人員少,又缺乏嚴格的軍事訓練而戰(zhàn)敗。陳魁亞突圍后,輾轉回到海豐。是年10月,在東江特委的領導下,海陸豐人民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彭湃親自組建了中國第一個蘇維埃紅色政權。陳魁亞參加了這次起義,協(xié)助彭湃做了大量工作。后由東委委任他為中共普寧縣委書記,領導普寧人民反抗國民黨的反革命屠殺,支持配合海陸豐的斗爭。
這期間,八一南昌起義的部隊進入廣東東部,同廣東的反動武裝進行了殘酷的斗爭。陳魁亞和縣委領導普寧的農軍,配合紅四師的戰(zhàn)斗,組織了多次暴動,但攻占縣城的計劃都沒有成功。1929年秋,中共東江特委把轄區(qū)各縣劃分為西北、東南、西南三片,組成三個聯(lián)席會議,以適應各地組織和策應暴動。陳魁亞被任命為西北區(qū)聯(lián)席會議的主席和東江特委常委,負責策劃西北區(qū)所屬各縣的暴動和接應工作。他又擔任了潮普惠三縣蘇維埃主席。
從1930年到1933年初,蔣介石先后集結了大批反動軍隊,對中央蘇區(qū)進行了四次反革命“圍剿”。與此呼應,粵東的軍閥也不斷地進剿工農革命武裝,粵東的黨組織和政權也不斷調整。1930年5月,東江工農兵代表大會在豐順縣八鄉(xiāng)山舉行,選舉成立了東江蘇維埃政府,陳魁亞當選為主席。是年冬,東江的兩個特委——東江特委和海陸惠紫特委合并,隨后又并入閩粵贛特委,至1931年5月重新成立東江特委后,陳魁亞任特委委員。
1933年春,國民黨反動派對東江蘇區(qū)大舉進攻,由于東江特委受到“左”傾錯誤路線的影響,工農紅軍和根據(jù)地受到重大損失。一次,東江特委在大南山的龜山灣被敵人包圍,雙方發(fā)生了激烈的戰(zhàn)斗,陳魁亞在突圍戰(zhàn)中英勇犧牲,時年36歲。
人物紀念
為了緬懷先烈,1963年廣東省政府興建了海豐烈士陵園,將陳魁亞等114名烈士忠骨安置于烈士墓內,由省委書記陶鑄題了“革命烈士墓”五字以供后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