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陶素耜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時代:清初
籍貫:浙江會稽
民族:漢族
身份:官員
個人簡介
陶素耜,康熙十五年(1676年)進士,時人謂“才大如海,心細如發(fā),其置身于臺諫,卓犖一時!
曾任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官至兩淮都轉(zhuǎn)鹽運使司鹽運使,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被罷官。
早年云游四海,來往于霍同洞天,遇方外至人,傳以修養(yǎng)秘法,研習(xí)丹法要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與仇兆鰲有往來。
著有《參同契脈望》、《悟真約注》,并修訂元朝陳致虛的《金丹大要》、明朝彭純一外丹書《承志錄》、明朝陸西星的《玄膚論、金丹就正篇》,集作《道書五種》——即《參同契脈望》三卷、《悟真篇約注》三卷、《金丹大要》一卷、《金丹就正篇玄膚論》一卷、《承志錄》三卷。
晚年其事不詳。
陶姓起源
「陶」源出:
一 ; 以地名為氏。據(jù)《姓苑》所載,上古有陶唐氏 ( 堯帝 ),居于陶邑 ( 山東定陶縣 ) ,其后有陶氏。
二 ; 以官為氏,據(jù)《左傳》所載,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為衛(wèi)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據(jù)《元和姓纂》所載,周朝初年,虞閼之父虞思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職。其后有陶氏。
歷史貢獻
康熙十五年丙辰陶中進士,名立三甲第117名。
康熙十六年丁巳陶扶乩時,感明朝外丹家彭純一降,授以外丹要訣。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為臺諫官,時人謂其“才大如海,心細如發(fā),其置身于臺諫,卓犖一時。”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遷職為兩淮都轉(zhuǎn)鹽運使司鹽運使,為官三品。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為流言所傷,被罷官。其時“沐浴公(陶)德者,莫不望風(fēng)隕涕,以為公必不免”于禍,但陶處之泰然,托于奕譜而自娛。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秋,游廣陵,日觀吳、胡二人對弈,遂取《官子譜》細加厘定。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修訂之《官子譜》成,作序于存齋。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仇兆鰲歸故里,因與之討論丹法,始悔往日孤修之失。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作官于廣西,為著名醫(yī)學(xué)家陳遠公的著作《洞天奧旨》作序。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作《參同悟真注》序于妙蓮齋。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校訂明朝外丹家彭純一的《承志錄》成,并作跋。
康熙五十年辛卯《悟真篇約注》成,作《悟真篇雜議》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校訂元朝陳致虛《金丹大要》和明朝陸西星的《玄膚論、金丹就正篇》,并付梓。
后期故事
陶存存在官場上的受挫,理由是他在兩淮都轉(zhuǎn)鹽運使司鹽運使的任上,很多人說他有貪污的嫌疑(鹽運史是個肥缺,屬于國家專管機構(gòu)),名聲不好,所以被彈劾了,陶式玉自己也認罪了,還好,他沒有被重罰,只是撤職處理,后來還又去做了一個小官。研究《清史稿》,可以發(fā)現(xiàn)陶之被彈劾,是因為他卷入了一場政治斗爭里邊去了,實際的情形是:因為他最初跟著當(dāng)時的大奸臣明珠他們是一伙的,要想打擊以至于搬倒大忠臣湯斌,陶充當(dāng)了先鋒的的角色。此役以康熙保護湯斌而告終,而陶此役后就出任鹽史,恐怕與此次效力明珠不無關(guān)系。而后來陶被彈劾,又恰好是要打擊明珠一派的人出面搞的,所以有說陶遂“焚時藝之文”也不無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