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人物生平
朱壽昌字康叔,宋揚州天長縣(今安徽省天長市)人。
富弼、韓琦為相,遣使四出寬恤民力,擇壽昌使湖南;蜓陨壑菘芍靡辈山鹫,有詔興作。壽昌言州近蠻,金冶若大發(fā),蠻必爭,自此邊境恐多事,且廢良田數(shù)百頃,非敦本抑末之道也。詔亟罷之。
知閬州,大姓雍子良屢殺人,挾財與勢得不死。至是,又殺人而賂其里民出就吏。獄具,壽昌覺其奸,引囚詰之曰:“吾聞子良與汝錢十萬,許納汝女為婦,且婿汝子,故汝代其命,有之乎?”囚色動,則又擿之曰:“汝且死,書券抑汝女為婢,指錢為顧直,又不婿汝子,將奈何?”囚悟,泣涕覆面,曰:“囚幾誤死!币詫崒。立取子良正諸法?しQ為神,蜀人至今傳之。
知廣德軍。壽昌母劉氏,巽妾也。巽守京兆,劉氏方娠而出。壽昌生數(shù)歲始歸父家,母子不相聞五十年。行四方求之不置,飲食罕御酒肉,言輒流涕。用浮屠法灼背燒頂,刺血書佛經(jīng),力所可致,無不為者。熙寧初,與家人辭訣,棄官入秦,曰:“不見母,吾不反矣!彼斓弥谕。劉時年七十余矣,嫁黨氏有數(shù)子,悉迎以歸。京兆錢明逸以其事聞,詔還就官,由是以孝聞天下。自王安石、蘇頌、蘇軾以下,士大夫爭為詩美之。壽昌以養(yǎng)母故,求通判河中府。數(shù)歲母卒,壽昌居喪幾喪明。既葬,有白烏集墓上。拊同母弟妹益篤。
又知鄂州,提舉崇禧觀,累官司農(nóng)少卿,易朝議大夫,遷中散大夫,卒,年七十。壽昌勇于義,周人之急無所愛,嫁兄弟兩孤女,葬其不能葬者十余喪,天性如此。
朱壽昌的父親朱巽是宋真宗年間的工部侍郎,壽昌庶出,其母劉氏是朱巽之妾。朱壽昌幼時,劉氏被朱巽遺棄,從此,母子分離。朱壽昌長成之后,蔭襲父親的功名,出而為官,幾十年的仕途頗為順利,先后做過陜州荊、南通荊,岳州知州,閬州知州等,然而他一直未得與生母團聚,思念之心縈縈于懷,以至于“飲食罕御酒肉,言輒流涕”,母子分離后的五十年間,他四方打聽生母下落,均杳無音訊,為此他燒香拜佛,并依照佛法,灼背燒頂,以示虔誠。宋熙寧初年,聽人傳說他母親流落陜西一帶,嫁為民妻,他又刺血書寫《金剛經(jīng)》,并辭去官職,與家人遠別,千里迢迢,往陜西一帶尋母,并與家人道:“不見母,吾不返矣”,精誠所至,朱壽昌終于在同州找到了自己的生身母親,當年母子分離時,壽昌尚年幼,五十年后重逢,老母已七十有余,壽昌也年過半百了。原來,壽昌母劉氏離開朱家以后,改嫁黨氏,又有子女數(shù)人,壽昌視之如親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養(yǎng),有人將朱壽昌棄官尋母之事上奏宋神宗趙頊,宋神宗得知朱壽昌事后,責令復原職,同時,名公巨卿如蘇軾、王安石等爭文詩為贊美其事。蘇軾曾有詩云:“嗟君七歲知念母,憐君壯大心愈若,不受白日升青天,愛君五十長新服,兒啼卻得償當年……感君離合我酸辛,此事今無古或聞……”。王安石詩云:彩衣東笑上歸船,萊氏歡娛在晚年,嗟我白頭生意盡,看君今日盡凄然。從此,朱壽昌棄官千里尋母之事遍傳天下,孝子之名得于遐邇。
朱壽昌官至司農(nóng)少卿、朝議大夫,中散大夫,年七十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