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但燾(1881 —1970),字植之,湖北省赤壁市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出身書香門弟,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東渡日本,初進師范速成班,后入日本中央大學預科,繼升英法科畢業(yè)。本欲赴美國耶魯大學深造,因參與革命活動,未能成行。三十一年(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但燾以湖北代表身份參加,并被推舉為中國同盟會司法部判事,后任中國同盟會執(zhí)行部書記干事、總理秘書、湖北支部主盟,同時負責歐美會務聯(lián)絡事宜。
但燾在臺灣潛心著述。八十歲時,親朋出資自費刊印《觀物化齋詩集》祝壽,收入《觀物化齋詩錄》二卷,《入蜀集》一卷,《山中酬唱集》二卷,《臺員集》一卷!度胧窦泛汀渡街谐瓿窞榭箲(zhàn)時入川所作,與章士釗,沈尹默,汪東唱和最多。臺灣又稱臺員,《臺員集》即但燾赴臺灣后所撰。
生平經(jīng)歷
但燾,1900年考中秀才,1903年肄業(yè)于湖北經(jīng)心書院,后赴日本留學,入日本中央大學學習。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但燾放棄前往美國耶魯大學留學的機會,加入中國同盟會。
1911冬但燾由日本回國,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先生委任但燾為總統(tǒng)府秘書兼公報局局長。1912年2月初受孫中山先生委托至上海迎接章太炎赴寧就任總統(tǒng)府樞密顧問。南北和議告成,唐紹儀組閣,但燾出任國務院秘書。1913年二次革命期間辭職,隱居上海。1914年袁世凱倒行逆施,陰謀推行帝制,但燾當即辭去一切職務,匆匆南下,蟄居上海。
1917年孫中山先生南下護法,護法戰(zhàn)爭開始,但燾應邀南下廣州,擔任國會非常會議秘書長和護法軍政府秘書長,深得孫中山先生信任。
1918年其父去世,但燾辭去本兼各職,回上海守孝,閉門讀書,不問政事,與章太炎、田桐、何香凝等時相過從,賦詩吟詞,研究詩畫以自娛。1919年國會正式成立,但燾受聘任參議院秘書長兼憲法會議秘書長。
1927年但燾回到湖北,在桂系控制的國民政府湖北省黨部任候補監(jiān)察委員、省政府委員、武漢市市政委員會委員。1929年蔣桂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但燾曾為湖北省清鄉(xiāng)督辦胡宗鐸起草“討蔣通電”。桂系敗退,蔣介石下令通緝但燾,但燾在前一天離漢。
1932年唐紹儀任廣東中山模范縣長,委任但燾為教育局長。兩年后,唐紹儀因貪污,被民眾驅逐出境。而但燾卻以清廉自守、為民眾所挽留,但燾仍然辭職回滬。
1934年至1945年但燾一直任國民政府秘書。
1946年任國史館籌備委員會總干事、國史館副館長并主持館務,《國史館館刊》出版時,館長張繼已經(jīng)病逝,但燾于是成為實際負責人,為刊物寫了許多文章,如《國史體例雜議》、《國史館制度雜議》、《修史雜議》等,為保存中華民國文獻,貢獻良多。1948年辭職赴廣州,后赴臺灣定居。
1956年受聘為臺灣當局領導人幕僚機構資政。
1970年在臺灣病逝,終年89歲。
主要成就
在學術方面,但燾對清史研究貢獻頗多,最早時撰有《黃梨洲》一文,刊于1903年1月《湖北學生界》創(chuàng)刊號,是所知的中國第一篇近代性質的清史學術論文。1915年翻譯日本學者稻葉君山《清朝全史》,由中華書局出版。其他方面,但燾還譯有《正則英文教科書》、著有《日語古微》(1910年)、譯有《蒙臺梭利教育法》(1914年)等。
但燾一生著述甚豐。早期與章太炎一起在日本東京辦報,除編輯呂留良《四書講義》作學生課本外,并將《四庫全書》中有關民族大義部分收錄于《漢風雜志》,自費刊行問世。同時仿金圣嘆筆調(diào),評點明朱舜水《之瑜陽九述略》、陳其年《婦人集》等書。在日本還出版了《海外叢談》,風行一時,極受日本文學界重視。另外,尚有許多文獻著作,刊行于《國史館刊》上,為研究民國史提供了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