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葉惠仲(?~1403),名見恭,人稱太史公。做知縣時被征召入京編撰《太祖實錄》,為庚辰(1400)會試考官,后升遷為南昌府知府。朱棣登上皇位后,第一要務(wù)就是篡改歷史,他對建文時期編寫的《太祖實錄》十分不滿,下令焚毀《太祖實錄》草稿,重新組織班子編寫《太祖實錄》,參與其事的葉惠仲因為秉筆直書有關(guān)“燕王謀反”之事,被誣陷為“靖難君臣為逆黨,論死籍沒”。永樂元年(1403)二月二十二日,已逾花甲之年的葉惠仲因照直記錄“靖難”事件獲罪凌遲,誅滅全族,妻子蕭氏被發(fā)配永平衛(wèi)千戶秦貴為奴。
葉惠仲是建文朝名臣,本著史家的良心和道德,如實記載“靖難”事件,不料因此觸怒明成祖朱棣,竟遭族誅。葉惠仲的血案是首例在永樂時代慘遭文字獄荼毒的案例,雖然其慘酷尚不如方孝孺遭十族全誅一案,但是方孝孺是作為政治反對派被鎮(zhèn)壓跟葉惠仲一家因文字獄遭滅門慘案有本質(zhì)的不同。
葉惠仲一家其實還算幸運,“一家男婦悉被抄沒,公之處女吉奴洪熙元年(1425)正月初四蒙恩赦歸(《紆岸葉氏宗譜》),”終守不字,與母親在紆岸(今三門上葉)橋亭后門山腰建庵三間、兩廡并四園基,名“金仙庵”。庵中供奉“伯刑部主事夷仲、父桂林府同知惠仲、兄廷振進士各神位!
家族記載
葉夷仲、葉惠仲兄弟,元末明初臨海人,都以文才而名于世,時稱“二葉”。其父葉敬史志稱“寧海隱士”。
元末明初大儒宋濂(1310~1381)在《葉夷仲文集》序中稱贊道:“夷仲生有異資,其文辭之進,如榮木升而春濤長!
其兄葉夷仲,名見泰,年輕時“束書翱翔燕京,袖出文章,諸公驚駭(明方孝孺《遜志齋集》)”。且對兵法精通。
葉夷仲的父親葉敬入贅臨海蘭莊,史志稱“寧海隱士”。生見泰、見恭倆兄弟。雖然語焉不詳,但我們還是從中可以知道葉夷仲、葉惠仲倆兄弟祖籍為紆岸,父親葉敬入贅臨海,所以史書記載他們的籍貫為臨海。葉惠仲被殺后,家中男女老少悉被抄沒,殺頭的殺頭,充軍的充軍,為奴的為奴,家破人亡。葉惠仲女兒吉奴蒙恩赦歸后,蘭莊估計已夷為平地,無處安身,但紆岸還有他們的叔伯兄弟等親屬,只好到紆岸投奔族親,并在此建金仙庵,也順理成章了。
其他記載
葉夷仲、葉惠仲兄弟都入明史列傳,他們的籍貫記載都是臨海人,但為什么葉惠仲的女兒吉奴,卻在紆岸建金仙庵,并在此枯燈殘燭,終老一生呢?
紆岸葉氏,唐僖宗年間(877年),葉氏四十六世葉進希自句容遷寧海陽順(今屬珠岙),為臺州葉氏始祖。葉進希生四子,葉氏四十七世文高、文立、文宗、文長。文宗有二子,葉氏四十八世景湘、景遷。葉景湘唐散騎常侍都虞候,出任寧?h令,景湘之子葉氏四十九世葉溫義遂析居海游湘山。葉景遷,唐封都御史,生六子:葉氏四十九世溫讓、溫合、溫恭、溫達、溫逸、溫定。溫恭子葉氏五十世仁贊遷居紆岸(今上葉)。
到了宋末元初,葉氏五十九代孫葉培(1257-1328),譜名德象,字君用,號云居先生,紆岸(今上葉)人,宋咸淳九年十七歲登進士。祥興二年(1279)宋亡,遂隱居教授,絕意不仕。生平所作詩文頗多,惜幾經(jīng)戰(zhàn)火,多散佚,僅存《云居文集》。其孫葉兌為之作序而藏之。
葉兌(1307~1389),名遂初,字良仲,號四梅先生,紆岸人。葉兌以諸葛臥龍之才,向明太祖朱元璋獻上《一綱三目》,為大明立國建立了功勛。后太祖百般挽留,堅辭不仕,隱居鄉(xiāng)里教書育人。后世論其人品功績,以布衣載入《廿五史》,名列三門十大名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