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王曾祖上世居泉州王厝埕,為" 開閩三王"之 王審邽的裔孫,八歲而孤,叔父 王宗元收養(yǎng)了他,后隨父兄遷居于山東省青州縣益都,少力學,他眉目如畫,一表人才,為人端厚,進止有禮,閑時平居,寡言少語,拜 同里張震為師。他才思敏捷,擅長詩文,研習文史。他在《有教無類賦》 解元試一詩寫道:神龍異慕,猶嗜欲之可求;纖草何知,尚薰酋而相假。
狀元入仕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 鄉(xiāng)試, 會試、廷試皆第一,連奪三元,成為北宋第27名狀元。 科舉制度推行1300多年中,聯(lián)捷三元者僅見17人,王曾占有一席之地。 金殿傳臚后,王曾被授予 監(jiān)丞,便向叔父王宗元報喜。他信中寫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泉州王審邽積德,大人不必過喜。”后以監(jiān)丞升山東 濟寧州通判;因政績突出而得到皇上的賞識,被擢為秘書省 著作郎、直 史館、三司戶判官。當時,宋朝與遼和議,派遣特使聘問,國書上稱遼為 北朝,宋自稱 南朝。詢問王曾可否?王曾通曉司禮,毫無遲疑地說:“稱他們國號就足夠了 ,受到皇上的贊許,維護了宋朝的尊嚴。宋真宗曾經(jīng)幾次召王曾問事,王曾的提出的每一個建議,都頗有見地,受到朝臣們較高的評價和敬重。
入朝拜相
以右 諫議大夫為 參知政事后,因受宰相 王欽若排擠,罷為尚書禮部侍郎,出知 應(yīng)天府,徙 天雄軍后,復參知政事。真宗駕崩,王曾輔佐十一歲的仁宗即位,堅持劉太后只能代理國政。當時王曾任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集賢院大學士。王欽若病逝,王曾以 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為 昭文館大學士,監(jiān)修國史。
玉清昭應(yīng)宮發(fā)生火災(zāi)后,劉太后借機將王曾貶知青州,以彰德軍 節(jié)度使復知天雄軍。期間,百姓樂其政,畫其像而生祠之。劉太后病故,仁宗親政,任命王曾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 河南府。
景祐元年(1034年),為 樞密使。二年,拜右仆射兼門下侍郎, 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后因不容 呂夷簡專斷,同被罷相,以 左仆射, 資政殿大學士判鄆州,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一歲。贈 侍中,謚 文正。
去世十余年后,仁宗親篆其碑曰:“旌賢之碑”,又改其鄉(xiāng)曰:“旌賢鄉(xiāng)”,大臣賜碑篆,自王曾開始。王曾著有《 王文正公筆錄》。
人物評價
總評
王曾端厚持重,眉目如畫。在朝為官,進退有禮,平時寡言少笑。名相范仲淹對王曾說:公開地任用賢人名士是宰相的職責,您德高望重,惟缺這一點。王曾答道:作為執(zhí)政大臣,把恩賞全攬到自己身上,那怨恨歸誰呢 ?范仲淹嘆服,時人稱他為賢相。
歷代評價
宋祁:斤斤令君,朅來山東。利見國光,參偶時龍。既奮厥庸,遂為宗工。訂平津之封兮,上初纂嗣,毋違參治,揭日當天,實相以濟,讒唇不搖,王室無惎,賴陳平之智兮,五藩于宜,既仁且賢,邦民宜之,厥猷茂焉,乃建將牙,乃示臺躔,翳吉甫之憲兮,鄭圃聯(lián)圻,泉涂啟扉,刻章美檟,終天此依,九京千載,飡仰馀徽,惟隨武之歸兮。
富弼:公天性過人,輔以學,所作必精詣極摯,凡居官,率以仁聞,平生亡分毫失,謹厚莊重,雖家居莫見其惰容,衷實自任,不妄與人語,至于親識書問,亦不必昫昫欵密而情好...居大位,不植私恩,孜孜推進人物,終身使勿知,或有謝者,必正容拒去,惟不引用親屬,有出上意者,亦奏嫌報罷...上嘗親署“忠亮忠厚”四大字獨賜公,用是益自感奮,勤勞王家,知無不為,人望素重,比外遷,天下惜其去,再用,乃大喜,及是終也,皆失聲閭巷相吊,非徳至厚者,孰與焉...公雅善屬文,深茂典懿...又喜筆札琴阮,皆極其妙。
王珪:忠允清亮,履德經(jīng)哲,致位上宰,燮和大政。干興之初,輔翊兩宮,仗正持重,中外以安。所謂以道事君,無媿前哲。
《講義》:當時亦危疑之沖,錢惟演用事于中,丁謂擅權(quán)于外,而馮拯、曾利用亦相與為黨。所幸君子之朋,黨植猶多也。寇準、李迪之徒雖爭之不勝,而所恃以砥柱其中者,猶有人焉。卒之竄丁謂而相仁祖太平之治者,王曾也。
胡安國:李文靖淡然無欲,王沂公儼然不動,資稟既如此,又濟之以學,故是八九分地位人也。
王稱:章獻擁幼君制天下,時大臣怙權(quán)佒猿眩閎環(huán)苤遙俅蠼詼豢啥,卒蕼羡室座囐,祸乱不做崿可卫U琊⒅家櫻螄駝咭隕砦煜掠枚參O笛,曾艦畢ⅲ之寄,功烈桂A鰨衛(wèi)⒂詮牛巳首謚閡煸啤?
《朱子語類》:本朝如王沂公,人品甚高。
呂中:蓋自李文靖(李沆)、王文正(王旦)當國,抑浮華而尚質(zhì)實,獎恬退而黜奔競,是以同列有向敏中之清謹,政府有王曾之重厚,臺諫有魯宗道之質(zhì)直,相與養(yǎng)成渾厚樸實之風,以為天圣、景祐不盡之用。雖縉紳之議論,臺諫之風采,道學之術(shù),科舉之文,非若慶歷以來炳炳可觀,而紀綱法度皆整然不紊,兵不驕,財不匱,官不冗,士不浮,雖慶歷之盛,亦有所不及也。
脫脫:李迪、王曾、張知白、杜衍,皆賢相也。四人風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將有專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稷臣,于斯見之...宋之賢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漢魏相,唐宋璟、楊綰,豈得專美哉!
謝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馬溫公之相業(yè),寇萊公、趙忠定之應(yīng)變,韓魏公之德量,李綱、宗澤之撥亂,狄青、曹瑋、岳飛、韓世忠之將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歐陽永叔、蘇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國之忠義,皆灼無可議,而且有用于時者,其它瑕瑜不掩,蓋難言之矣。
王夫之:①王曾,宋之君子也。 ②王曾執(zhí)政,系天下之望者不輕,曾無定命之謨,倡眾正以立綱紀,仍假手乞靈于簾內(nèi),以竄謂而求快于須臾;劉后又已制國之命,而威伸中外,曾且無如之何。然則終始十年,成三世垂簾之陋,激君子小人相攻不下之勢,非曾尸其咎而誰委哉?...攻擊有名、而亂靡有定之禍,自此始矣。用是術(shù)者,自王曾之逐丁謂倡之。 ③至若王曾等者,非名節(jié)之不矜也,非勤勞之不夙也,以術(shù)閑道,以氣矜剛;而仁宗(當)[耽]受諫之美名,慕恤下之仁聞,欣然舉國以無擇于聽。迨及季年,天章開,條陳進,唯日不給,以取綱維而移易之;吏無恒守,士無恒學,民無恒遵,兵無恒調(diào)。所賴有進言者,無堅僻之心,而持之不固;不然,其為害于天下,豈待熙、豐哉?知治道者,不能不為仁宗惜矣。
《提綱釋義》:王曾立朝正色,夷簡忘身憂國。
蔡東藩:劉太后垂簾聽政,多出丁謂、雷允恭之力,故丁、雷二人,得以重用,微王曾之正色立朝,恐蕭墻之禍,亦所難免。或謂宋室無垂簾故事,曾何不據(jù)理力爭,為探本澄源之計,乃僅龂龂于一權(quán)字,究屬何補。至若準之再貶,又以居停之嫌,不復與辯,毋亦所謂患得患失者歟?不知此王沂公之通變達權(quán),而有以徐圖挽救者也。假使操切從事,勢且遭黜,徒市直名,何裨國事?試觀丁謂之終竄窮崖,雷允恭之卒歸賜死,乃知沂分之才識,非常人所可幾矣。賊臣已去,而呂、魯?shù)冗B類同升,魚頭參政,才得成名,而劉太后亦有從諫如流之美,史家或歸美魯直,實則皆沂公之功,有以致之。
軼事典故
王曾中狀元后,回到家鄉(xiāng)青州去。府官聽說王曾回家,就命令老百姓吹奏著樂器到城外迎接。王曾聽到這個消息,就換了衣服,騎了小驢子從別的城門進城。很快就來拜見府官,府官吃驚地說:“聽說您來,已派人出城迎候,守門官還沒來報告,您怎么就到這里了?”王曾回答說:“我僥幸得了個狀元,怎么敢驚動大人和父老前來歡迎?您這樣做是增加我的過失,所以,我改換姓名,瞞過歡迎的人群和守門官直接來拜見您。”府官不由贊嘆地說: 您稱得上是個真正的狀元公!”
家族成員
王曾有過三任妻,後二任皆是名相 李沆的女兒!端问贰份d王曾無子,其弟王暤之子 王繹,出繼王曾為嗣,官至尚書兵部郎中、秘閣校理。 然據(jù)富弼所撰《王文正公行狀》,則王曾子有四男三女。
后世地位
宋英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王曾與 呂夷簡、 曹瑋得以配享宋仁宗廟庭。
宋理宗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理宗圖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勛閣,王曾位列其中。
明憲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青州知府李昂奏請建立名賢祠,以祭祀王曾等十三位有惠政的青州知府。
清世宗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王曾與歷代功臣四十人從祀歷代帝王廟。
清高宗乾隆年間,人們在泉州府城隍廟之左建五賢祠,合祀 韓國華、韓琦、王易、王曾、朱熹五人。
史書記載
《 宋史·卷三百一十·列傳第六十九》
影視形象
2005年電視劇《 大宋奇案》:張呈祥飾演王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