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奧里爾·斯坦因早年接受基督教洗禮,并起名馬克·奧里爾。他的父母親認(rèn)為這樣會使他前譴光明。青年時就學(xué)于德累斯頓、維也納、萊比錫、圖林根等地。從師于古印度文字學(xué)J·G·比勒教援,專攻古代語言、印度古代史等專業(yè)。后留學(xué)英國牛律大學(xué)和倫敦大學(xué),于1883年獲博士學(xué)位。
人物生平
1887年,斯坦因被推薦為拉臺爾(今巴基斯坦境內(nèi))的東方學(xué)院院長,來到印度。1889年,又成為加爾各笞伊斯蘭教寺院附屬學(xué)校的校長,并歷任旁遮昔大學(xué)督學(xué)、印度西北邊境省目督學(xué)和考古調(diào)查員等職。
在英國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進(jìn)行三次中亞探險。第一次中亞探險(1900-1901)主要發(fā)掘和田地區(qū)和尼雅的古代遺址,其旅行記為《沙埋和田廢址記》(Sand-buried Ruins ofKhotan. London 1903),正式考古報告是《古代和田》(Ancient Khotan,全二卷,1907)。第二次探險(1906-1908)除重訪和田和尼雅遺址外,還發(fā)掘古樓蘭遺址,并探入河西走訪廊,在敦煌附近長城沿線掘得大量漢簡,又走訪莫高窟,拍攝洞窟壁畫,并利用“王道士的無知”廉價騙購藏經(jīng)洞出土敦煌寫本二十四箱、絹畫和絲織品等五箱。
其施行記為《沙漠契丹廢址記》(1912),其中有敦煌騙寶經(jīng)的詳細(xì)記錄,其正式考古報告為《西域考古記》(1921),全五卷。第三次探險(1913 --1915)又重訪和田、尼雅、樓蘭等遺址,并再次到敦煌,從王道士手中獲得五百七十余件敦煌寫本,還發(fā)掘黑城子和吐魯番等地遺址,其正式考古報告為《亞洲腹地考古記》(1928),全四卷。還著有《在中亞的古道上》(1933),對三次探險做了簡要的記述。1930年,擬進(jìn)行第四次中亞探險,被南京政府拒絕,其所獲少量文物,下落不明。三次中亞探險所獲敦煌等地出土文物和文獻(xiàn),主要入藏倫敦的英國博物館、英國圖書館和印度事務(wù)部圖書館,以及印度德里中亞古物博物館(今在新德里的印度國立博物館)。
藏品由各科專家編目、研究,發(fā)表大量的研究成果。斯坦因本人除上述考古報告和旅行記外,還編著有《千怫洞:中國西部邊境敦煌石窟寺所獲之古代佛教繪畫》(1921)一書。其論著全目見《東洋學(xué)報報》第33卷第1號。其生平事跡,詳見米爾斯基(JeannetteMirsky)著《考古探險家斯坦因爵士傳》(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