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陳耆公(1195~1264年),宋代福建長泰縣彰信里(今陳巷鎮(zhèn))雙芹社人。他家祖業(yè)富有,平生樂善好施,素為里人敬重。嘉定末年至寶慶初年,長泰旱澇更迭,尤其彰信、人和(今武安鎮(zhèn))兩里,處于叢山環(huán)抱的盆地中心,水利年久失修,大片田園成為“看天田”,無雨龜裂,遇雨汪洋,年成不好,民難謀生。其時,陳耆公正當盛年,決心為鄉(xiāng)里倡修水利,遂將自家田地240多畝與他處田地相交換,以便連片興修水利設施。還聘請水利名師,親自陪同勘測地勢,足跡遍及旌孝、石銘、彰信、恭順、人和等五里,經過設計制圖,擬訂出雙圳陂工程。先從巖溪奎山之麓、龍津溪烏石潭處,筑壩截流,引水入古倉造陂,名開禧陂。陂以下采取雙圳分流,故名雙圳陂。東圳筑陂7處(陳坑、陳塘、田仔、洋陂、長背、陶塘、夫坊),西圳筑陂8處(上原、竹木、后溪、湯湖、洋溪、山重、羅鼓、新塘),連同開禧陂計16陂。后山重陂塌陷,成15處,因此又名“十五戶陂”。圳水流經15村、7大姓氏(陳、林、戴、楊、盧、王、劉)地界,其中開鑿池塘36處、圳溝300余條。嘉熙元年(1237年)建成,全長300余里。隨后,還在易被洪澇沖毀之處設堰置閘,按照需要或開或閉,旱時開閘灌溉,澇時開閘排泄,平時閉閘蓄水。挑選有才干并熱心公益的人充任陂長,常年派人巡視、管理、維修,不使廢弛。這一水利工程,當時可灌田萬余畝,確保長泰萬眾得到溫飽,村社之間的水利糾紛也得到根本解決。立石紀事,至今利賴。感于陳耆公克己為眾高風,當時鄉(xiāng)人把他入祀鄉(xiāng)賢祠。康熙版《漳州府志》為之立傳。